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100000054

第54章 杜甫(5)

《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所造成的惨重灾难,控诉安史叛军的血腥罪恶,批判着唐王室的昏乱误国。观反映了唐代社会在安史之乱中激烈尖锐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官府滥征丁夫的暴政。

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杜甫所作《三吏》、《三别》作为组诗,以心血凝成,酿着民众的血泪真实地反映大唐帝国从盛到衰的悲剧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回到华州,关中一带久旱无雨,发生饥荒百姓流亡。杜甫写下了《夏日叹》诗: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反映从旱热想到人民在这饥荒岁月的逃亡生活,想到安史叛乱未平定,而国家的军事、政治却是令人忧心的局面。

杜甫在乾元二年,思想、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个人的际遇和人民的遭遇里逐渐看出朝廷政治的真相,逐渐从心底远离了皇帝,逐渐真诚地走向人民。他从24岁参加贡举,到现在又过了24年,他已是48岁了。

他对朝廷政治失望了,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感到绝望。杜甫这年秋天,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他放弃了半生的仕进追求,显示出他对当时政治的态度。杜甫携妻率子离开华州,投奔秦州。当时,秦州属陇右道,秦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杜甫的从侄杜佐就住在秦州城东50里的东柯谷。

杜甫初到秦州,居住在秦州城内一所简陋的住宅里。

秋天阴雨绵绵,他的居处是:“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鸬鹚窥浅井,蚯蚓上高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秦州杂诗》其十七)山云低垂,飞过院墙;院子里积满了水,蚯蚓都钻到堂屋里来避潮。他想搬到乡下去住。到泰州城附近去寻访可以安身的地方,意外地遇见陷落长安时结识的好友、大云寺赞公和尚。赞公和尚也是房琯好友,房琯遭贬,赞公和尚也被贬谪,流落到此。他乡遇故知,自然喜出望外。

二人畅叙别后情况,赞公和尚把秦州的许多情况告知杜甫。杜甫于是邀了赞公和尚一同往城外东柯谷西枝村一带寻访合适的住处。他们登山涉水,寻访整日,可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地。晚间,杜甫就留宿在赞公和尚的窑洞里。他有一首《寄赞上人》的诗: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来便阴崖秋。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廖。徘徊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县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到在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有茂密的杉树、漆树,土地的收成也还挺好,准备在那里安身。

杜甫的从侄杜佐居住在东柯谷。东柯谷在泰州城南60里,杜佐在那里开辟草莱,过着自给有余的生活。杜甫听杜佐说起东柯谷的情况,想在那里定居:

(《泰州杂诗》其十六)写道: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来遣闻。

杜甫在秦州居留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三个来月。

杜甫没有定居在东柯谷。他在此期间写了许多表现对国事的关心。对朝政的失望、对现实政治、命运关注。《秦州杂诗》其七写: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七月,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毗伽可汗。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毗伽可汗死后,其少子立为登里可汗,要用宁国公主为毗伽可汗殉葬。宁国公主不允,最后只得按回纥风俗以刀割面。

八月,宁国公主返还长安。杜甫闻知此事,便写了《即事》一诗: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

云髻,腰支剩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诗中认为以公主和亲是错误的,和亲并不能解决军国大事,史思明不是还在挑战、叛乱不是还在进行吗?

杜甫反对倚重回纥兵讨平叛乱。恢复失地,认为应该尽可能少地借兵回纥。

在《即事》诗里,杜甫为宁国公主的不幸、和亲政策的失败而哀伤: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两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其《遣兴三首》由昭前的古战场,抒发了深沉的概吧。

希望有廉颇那样的良将给各族人民带来和平。

杜甫在秦州还作了不少游观的诗作,《太平寺泉眼》:

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此诗写到秦州太平寺游赏,太平寺里一眼泉水引发了的赞叹。

如《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黄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此诗写清秋日暮时分,诗人远眺山河,秋景一派苍茫,也显出诗人羁旅边关的落寞心绪。

如《雨晴》: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睛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此诗透露出杜甫歌咏祖国美好山河的情怀。

杜甫在秦州短暂的居留时期,还写了一些怀念朋友和兄弟的诗篇。最使杜甫难忘是李白。李白自天宝四年(745年)与杜甫别后,怀着一腔报国无门的幽愤,寄情山水,在大江南北漫游。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在逃亡途中听从房琅建议,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恢复失地;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经营长江流域。李璘执行玄宗旨意,东巡江淮,准备北伐,但却被已即位为帝的肃宗视为叛乱,并任命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会同江东、广陵等地方武装腹背夹击李璘。

当李璘兵过浔阳(江西九江)时,因慕李白之名,三次征召李白。是至德二年(75年)正月。李白激于爱国热情,参加了李璘的幕府,以为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光复祖国的山河出力了。不料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急匆匆逃出丹阳,西上长江,奔至彭泽(今江西湖口县),结果被捕,以“附逆”之罪囚于浔阳狱中。后经宣慰大使崔涣等人营救,被释出狱。肃宗回到长安后,李白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途中走了15个月。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李白行至巫山,遇赦被释。于是乘舟东下,又回江南。

杜甫在秦州时并不知李自被赦消息,他的《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此诗写出了杜甫对李白深挚的感情。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揖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这两首怀念李白的诗,表现了对黑暗现实摧残天才人物的批判,表现了杜甫对李白深深的同情、思念和崇高、正确的评价。

杜甫很怀念郑虔。《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昔如水上鸥,今为置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对身在台州的郑虔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离开秦州去同谷(今甘肃成县)。杜甫一家在秦州居住了3个多月,秦州地瘠产微,杜甫没有找到合适的定居之地;秦州乃边关重地,杜甫离开此处,不无防患未然的考虑;泰州亲友甚少,杜甫一家经济情况拮据,又不可能得到较多的接济;同谷县宰致书相招,辞意恳切,杜甫又闻说同谷物产丰富、风土和暖,宜于居住,所以便举家前往。行前,杜甫作《别赞上人》,向赞公和尚告别:“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又说:“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还说:“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安慰友人、劝勉自己,一片惜别珍重之情表现得不胜凄恻。

杜甫一家启程。便写《发秦州》一诗写当时的情景: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杜甫出城不久,经过赤谷。作《赤谷》诗: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杜甫继续前行,经过了铁堂峡。作《铁堂峡》: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徙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杜甫一家人走过成州长道县(今甘肃西和县),来到寒峡,只见峡口两岸悬崖绝壁,阴雾沉沉,天寒地冻,诗人说:“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寒峡》)时值仲冬,诗人一家人无御寒的冬衣。千难万难,终于过了寒峡。

杜甫经过法镜寺,进入青阳峡,此处地势的险恶令人惊怖,便写《青阳峡》:

林回峡角来,天窄壁面削。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杜甫一家艰苦跋涉,过了龙门镇(今甘肃巩昌县内),见四周峰峦起伏,日暮旗影惨淡,戍卒在夜晚寒风中的悲泣声隐约可闻。再向前行,走过了积草岭,开始攀登泥功山,便写《泥功山》一诗:

朝行青泥山,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速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杜甫一家历尽雪雨风霜,跋涉险山恶水,含辛茹苦,艰苦卓绝,终于到达同谷。到达之后,因居穷谷,负薪拾橡。

时值严冬,向自然环境求生计正是最艰难的季节;自秦州至同谷在经济上有出无进,原有积蓄多所消费,故而困顿不堪;同谷亲友,生活上得不到接济;致书相召的同谷县宰未曾给杜甫任何实际的帮助。

凄惨的生活没有压倒诗人,给了他至深的激励,他写了《同谷七歌》千古绝唱。《同谷七歌》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同谷七歌》二:

长镇长镇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同谷七歌》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辗转不相见,胡尘暗夭道路长。东飞驾鹅后鹙鸽,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同谷七歌》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同谷七歌》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同谷七歌》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茏苁樛相。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同谷七歌》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同谷七歌》,不仅是杜甫困居同谷的写照,而是那个时代迫于饥寒、心存壮志、胸怀天下却致仕无路、报国无门心灵现实的集中体现。

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举家启程,离开住了一个月的同谷,杜甫一家在同谷困于贫病饥寒。为了生存,携家入蜀。选择去成都,因为成都一带未受兵火之害,社会比较稳定,亲友也多,生活能维持。踏上了入蜀的旅途。

杜甫一家,经过栗亭,走过当房村,攀上木皮岭,这里山高路险,便写: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白沙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揖,歌笑轻波澜。”(《水会渡》)杜甫又写了四首描述了当时走栈道的情景。《飞仙阁》诗:

“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