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曾经多次下令清查大户人家隐占土地,来充裕国库的税收。规定:凡查出隐占田地的人户,或充军,或下狱。州县官吏为了升级进爵,捏造事实上报,以冒领功俸,这种现象不断出现,造成极大危害。徐元文通过查访得知:隰州蒲县(今属山西)庠生王命新、曹大明被迫出卖子女,康生贾松平竟把自己卖到平阳军营,夫妇同去服役,来交纳赋税。因此,徐元文极力陈述朝廷下令清查隐占田亩案,在具体实施中的弊端,他说:“有些土地,本来就是无主的,不是人们有意隐占不报。地方官吏谎称是诡诈的人隐占,错误的依靠惩罚人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把无主之地强行摊派于人,然后借此搜刮钱财,敲诈勒索,到现在这种做法已沿袭多年。百姓不堪其苦,许多人举家逃亡。这样做名义上给国家增加粮产,实际上是虚耗粮产;名义上是清除弊端,实际上这才是弊端的根源”。督抚们在做之前共同进行欺骗,在做了之后又为做的事作掩盖。徐元文极力请求进行整治:“凡是以前假报的,实行自己检讨、主动坦白和互相检举,这些姑且予以宽免,始终掩盖不讲实情的,应加重给予治罪”。徐元文任左副都御史3年,兢兢业业致力于重振纲纪,整顿吏治。他与同他同属一个等级的官吏相处非常融洽、和睦,但是遇到问题却敢于极力争辩非弄清楚不可,没有什么顾忌。关系到八旗之内的事,众人大多退缩畏惧,不敢直言,唯独徐元文敢于讲话,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先后上奏弹劾福建总督姚启圣纵恣橘诈,妒功喜能;浙江副都统高国相纵兵虐民,两淮巡盐御史徇私包庇贪官。将军马哈达提出民间有很多隐名逃亡的人,请求自行拘捕,不移交地方衙门。徐元文认为不能这样。他说:文武兵民的划分,历来如此,现在以拘捕窝藏的逃犯为名,辗转倾害,必将扰民。满员大臣主张,应当命令以将军为主和督抚共同协商去处理。徐元文认为:这样仍然是将军为政,应当以督抚为主会同将军去处理。双方争论不已。最后,康熙皇帝听从了徐元文的主张。徐元文认为,吏治清明首先要严格官吏的选拔,清朝初年连年用兵打仗,国库已告贫匮,于是决定实行捐纳授官。规定凡是捐纳做官的人,任期满3年以后,称职的给予升迁或转任,不称职的则予以罢免。但是,却没有坚持实行下来。后来又规定3年满期,如果再有捐纳,则一律升迁转任。这样实行捐纳就造成了吏治腐败。那时各部寺院有数千名笔帖文书一类的小官,他们一致要求依照旧例捐纳当个州县官吏。徐元文极力主张不可以这样。有些人惧怕激成事端,主张让步,满员大臣也好言相劝。徐元文和他们争论了3天,他对同僚们说:“这事除此别无它法,若出了事,由我一人承当,决不连累大家。”
五、修史撰书任职两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九卿会议推举道员王垓、胡悉宁为湖北按察使。康熙认为两人人才平庸,追问是由谁推举的。为此事,徐元文受到牵连,但是他并没有申辩,吏部商议将他降三级调用。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康熙皇帝又命他专门管理史局,负责监修《明史》。当时,史局已建立5年,但修书未成。这时他既然不参与政事,于是便专心修史。他取来史局的人们所写的纪传稿,考订史实,参用诸家之说,以年为经以月为纬,亲自编辑。如果遇有疑难问题,就写信花钱请来熟知前朝典故的人,虚心求教,细心商榷,经常直到深夜。徐元文为修史,终日孜孜不倦,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十分之六七的传记,缮写7卷本纪,撰稿15卷列传,呈进宫内。
修史名义上是学术性工作,但在清代,却包含着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关于南明诸王及其大臣史事如何撰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会触怒皇上。历史上,由于秉笔直书而触犯皇上、遭致被革杀的史官,也不在少数。一些人出于顾虑,主张以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覆亡为断,南朝诸帝不必写入。徐元文不同意,他认为南明诸王是客观存在的史实,不写入他们,《明史》何以为史书。争论不决之后,他毅然上疏,提出了关于编纂南明诸王史事的意见。他认为:《明史》的编写,本纪可以崇祯帝终止,但南明福、唐、桂三五史迹,不可以不著,如何写入?请援用《宋史》益、卫二王和《辽史》耶律大石之例,将三王著入附传。至于明末诸臣尽忠前所事者,凡考之有据者,都应当采摭。康熙帝看了徐元文的奏本,一时也难以处置,他召见徐元文,详细询问原由。康熙帝沉思很久,点首同意徐元文的编纂意见。南明诸王及为其尽忠的大臣们的史事,由于徐元文的力谏,在《明史》中得以再现。
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直言无忌。他为政不畏权贵,尊礼守法。然而由于家门子侄不贤,巧取豪夺,为恶乡里,给政敌提供不少口实,使得徐元文一再遭劾。先是副都御史许三礼劾他人阁拜相后,收受贺银五千两。康熙帝置之不究。不久两江总督傅拉塔纠劾他及其子侄家人:“以官生理,公然受贿,扰害地方”。此次是满族封疆大臣的弹劾,康熙帝不能不问,追查结果,所讦各条虽多为徐元文子侄和家人所为,但他未能辞其咎。康熙帝法外加恩,让他致仕回籍,徐元文回乡后,昔日煊赫热闹的门庭变得门可罗雀。他感慨人情万端,官场险恶,终于抑情成疾,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在康熙三十七年闰七月二十七日,这位清代名臣便郁郁而终。
精通汉文力主削藩——明珠传
明珠(1635~1708),字端范,清满洲正黄旗人那位氏金台石之孙。金台石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四年(1619)征服的叶赫部的两首领之一,不过,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使得明珠从小就有机会接近皇室。顺治元年(1644),明珠时年9岁。起初他任侍卫,几经迁升,康熙五年(1666)为弘文院学士。康熙七年任刑部尚书,一年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十年任兵部尚书。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一生战功赫赫,但缺少政治谋略。多尔衮死后,他想继任摄政王,曾胁迫多尔衮的属下依附自己,结果被人告发“谋乱夺政”。多尔衮灵柩回京,顺治帝亲迎时,他又携带佩刀,“举动叵测”。议政王大臣会议据此将其囚禁。阿济格竟然想挖洞越狱,并声言要放火烧掉监牢。后来,亲政的顺治帝宣布了多尔衮的十二大罪状,为绝后患,又将阿济格及其已获亲王爵位的第三子劳亲赐死,次子镇国公傅勒赫削除宗籍,其余八子均贬为庶人。很显然,明珠与阿济格之女成婚已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这种姻亲关系绝不可能成为他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阶梯。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明珠为人聪明干练、善解人意,又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向朝廷诡称请将中国南方的三藩换驻辽东,京廷的大多数官员都上疏皇帝应拒绝这个建议,认为这是吴三桂对朝廷的试探,如同意撤藩,恐怕会导致他的叛乱。明珠和朱思翰却力主受请撤藩,如果吴不遵从,后再用武力平叛也在所不惜。康熙皇帝尤其所请,由此延及十省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遂立即爆发。战争期间,康熙皇帝非常倚重明珠,康熙十四年任他为吏部尚书,康熙十六年又擢升为大学士。负责重修《太祖大宗实录》、编纂《大清会典》、《平定三逆方略》等书。
明珠交结汉族文人学者,并极力培养其子精汉文诗词,其长子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但在朝中他效仿鳌拜和索额图,植党纳贿,任人唯亲,成为权倾朝野的显贵。他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大臣,仍旧摆脱不了家族荣誉对其的影响,在权势高涨时,利欲熏心,一心为自己家族的将来建立基础,而当时更有一个原因使他更加急功近利,与多位大臣互相结党,那便是索额图,索额图此人更为狡诈,利用职权,早已建立党羽关系,明珠见势不妙,也相应的拉拢官吏,最后朝廷几乎被划为了两派,一人说话,众人附和,这样的结果是任何明君都不会容忍的。而且,早在康熙二十七年,当时一位御史就已向皇帝上蔬参劾明珠集团的八大贪污受贿案。由于久已察觉此事,皇帝立即惩罚了所有参与者,明珠被革去职衔,但同年又被起用为内大臣,这个职务一直保持到二十年后他去世时,在几次征讨噶尔丹之战时,他都担任为军队督运军粮之职。就这样,明珠在平定葛尔丹部的战斗中立下功勋,最后官复原职,但再也得不到重用,最后郁郁而死。
蜡丸密析发迹之本——李光地传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生于小康人家的书香门第,清初战乱中家道中落。于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命学满文。他后来说,他对音韵学有兴趣就是从学满文开始的。他于康熙十一年授编修,一年后准其离职回乡。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在福州叛乱,大召文人为其辅佐。李光地知道如不奉耿之召请,恐怕家族将为其所喜,于是他从安溪至福州面见耿精忠,但不久就托词父病离开福州。李先地有一好友陈梦雷,其时也在耿精忠帐下,他们俩人计议互相照应——陈在表面上讨好耿,而李则为清廷打探军情。这样一来,无论此次叛乱的结局如何,彼此都有个依托。李光地秘密把家眷隐匿在闽南山中。康熙十四年李光地派一可靠家人,将密折藏在蜡内送至圣祖皇帝,奏称,清兵取道汀州府即可轻取福州。此计虽始终未被采用,但他这封密奏却打动康熙,从此把他认作忠心耿耿之臣。杰书收复福州,耿投降后,李到福州得知自己已被擢为翰林院侍读学士(1677),他正拟赴京时,其父去世,乃归籍服丧。在他丁忧时间,郑成功之子郑经从台湾进军福建,李即派亲属带领清兵经少为人知的小道,收复失地,该地平定之后,赏授内阁学士,康熙十九年奉母赴京就职。一年后皇帝垂询台湾之事,李光地向皇帝建议收复台湾,并举荐施琅担当此任。
康熙二十一年审讯耿精忠及其追随者,陈梦雷亦以叛乱罪入狱。李光地没有出面为他说情,于是二人从此绝交。陈梦雷说“蜡九密奏”并非李光地一人之功,是他与李光地二人合谋所为。虽然耿与其他叛乱者均被处死,但陈梦雷却能免于一死而判处充军,据说,陈能逃过此厄。得力于李光地密奏乞宽。此事或许有之,但二人再未复交。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恩准李先地送母回闽,李光地居闽四年后回京,多次蒙受康熙召见垂询,康熙始终相信李光地忠诚干练,尤其是李所举的施琅收复台湾(1683)之后更是信任有加。李授翰林院掌院学士,但他发觉自己已为人所嫉,于是再度乞归离去。在家中不到一年,遵制回京赴孝庄皇后之丧。大约在这期间,李先地所举荐之能臣与文学之士有数人被劾获罪。李光地因举人不当也受朝廷申斥,但是尽管其政敌到处活动,妄图加罪于他,其中尤以徐乾学最为激烈,但他仍得到皇帝的宽恕。
康熙二十九年初,李先地任兵部侍郎。康熙三十三年兼直隶学政。同年四月他得知母亲去世,乞请遵制丁忧,蒙思准命他在京守制地。他母丧未能回家守制一事引起许多人的非难,责备他留恋禄位有失孝道。李光地素以宋代理学的笃行者自许,这些指责无疑使他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丁忧期间,李光地编纂过几部朱熹和程氏兄弟的书,用以证明他仍然是宋代儒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丁忧期满后,李光地再任直隶学政,康熙三十六年并兼工部侍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隶巡抚。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就面谕李光地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并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后迅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周详的治漳河方案康览后,表示赞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又开通单家桥处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后只用十个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钱粮。李光地遵旨“确查题参”,如实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地负责治理永定河事宜。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硕色协助。二月,李光地奏请全面动工。
李光地严密规划组织,划界承包,专人负责。他乘船驻柳坌口,每天巡视工地,督促指挥。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极怠工,甚而口咄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众,说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国家,利泽百姓,从而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仍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亲自巡视工程,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特颁赐诗、字,并御书“夙志澄清”匾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赐李光地“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高风”指李光地德才兼优,口格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