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400000016

第16章 三国两晋(6)

谢灵运的传说

谢灵运(385—433),诗人,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后来到会稽。他的诗大都是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他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创立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与浣沙潭

南朝时候,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他非常喜好山水,经常四处游玩。这年春天,他驾上一艘小船,沿着瓯江而上,遍游处州的名山胜景,可以说:仙都山下留诗迹,石门洞前作文章。这天,他来到景宁的沐鹤溪畔。

这沐鹤溪风景如画、碧波荡漾,两岸层峦叠翠。谢灵运看得心旷神怡,诗兴大发,正想吟上几句,忽见前面岸柳下,有两位红衣少女临水浣纱,银铃似的笑语,顺风送来。谢灵运听得发了痴呆,不由得赶紧收起太守身份,现出了才子本色,走下小船,赶到两位少女身边。

两位少女见有个陌生人站在身边,就都低下了头,默不出声,只顾洗涤纱线。谢灵运站了半天,见没人搭理,心想:我谢某的诗才,当今天下也是数一数二的了,何不来个投诗搭桥呢?他清了清嗓子,开口吟道:

浣纱谁氏女?香汗湿新服。

对人默无言,何事甘辛苦?

两位少女听了诗句,不由得抬起头对谢灵运笑了笑。

啊,世间竟有这等美貌女子!只见这两位女郎冰肌玉肤、体态轻盈,一个十分俊,一个十分俏。他见过多少美女,哪比得上这一对儿模样?正想上前搭话,谁知两位女郎却提起了竹篮,顺着溪岸便走。

谢灵运在后面一阵紧追,好容易才在下游的深水潭边,见那两位女郎又在浣纱。谢灵运这回可不客气啦,走到两位女郎跟前,又吟了一首诗:

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

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

两位少女,面红耳赤,羞答答地也同声回了一首:

妾本潭中鲤,偶出滩头嬉,

嬉罢自还潭,云迹何处觅?

说完,两人手挽手,纵身跳入万丈深潭。谢灵运大吃一惊,只见那潭水翻起了一阵浪花后,渐渐地又水平如镜,两尾红鲤鱼,朝着他将头点了三下,尾巴摇了三摇,游了一圈,钻入水底。

谢灵运见了,如梦初醒,原来见到了两位仙子,真是惊喜万分,当即在潭边大石壁上题了“浣纱潭”三个大字,后面署上“永嘉太守康乐公谢灵运题”。从此,谢灵运诗逗鲤鱼精的故事传为佳话。

一言心语

在游山赏水之间,偶逢绝色佳人,岂不乐哉?虽然是两位仙子,记谢灵运梦幻一场,然而不期而遇,以诗唱吟,也算是美好的缘份吧。

陶弘景的传说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令江苏南京)人,出身江南士族家庭。四岁就能认字,九岁读遍儒家经典,十六岁时。陶弘景不仅读书万余卷,而且善琴棋、工草隶,是江东有名的才子。

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青少年时代都处在刘宋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不断纷争之中,所以尽管才高八斗,仕途却并不顺利。

他二十岁步入仕途,却屡屡受挫,于是三十岁左右拜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为师,正式步人道士行列。按陶弘景的想法,凭着自己的实力,到四十岁时,应该能做到尚书郎。实际上,到了三十六岁才升到“奉朝请”这样的六品文官。这使陶弘景感到灰心泄气,对着友人发牢骚说:“不如早去,免得以后自寻其辱啊!”于是辞了官职,回到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开始了后半生四十余年的隐居修道生涯。由于他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又是从官场隐退下来,所以齐梁两朝公卿大夫都尊敬他,纷纷从之学道。

陶弘景虽说归隐山林,不再出仕,实际上并不甘于寂寞,“身在山林,心存魏阙”,暗中仍注视着山外政局的发展。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起兵,于次年代齐称帝,建立了梁朝,史称梁武帝(公元502~550年在位)。说起萧衍的称帝,这个山林中之人于此起了不小的作用。

陶弘景早年曾与萧衍有过交往。当他得知萧衍起兵,心中暗暗叫好,立即派弟子戴猛奉表前往表示拥戴。后来又假托神旨,令弟子将标有“粱”字和图画的“符命之书”(图谶)进献给萧衍,帮助萧衍选定国号,为萧衍夺取政权大造舆论。因此,萧衍登基后,对陶弘景格外恩宠,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但都被婉言谢绝。他说:“圣上的恩宠贫道心领了。我已是归隐之人,以侍奉道祖为唯一宗旨,大道才是我最后的归宿。请圣上不必勉强。”

后来,陶弘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让使者给武帝带去了一幅图画。梁武帝打开看时,见纸上画有两条牛,其中一条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在水草丰美的田野上游荡;另一条虽然头戴金笼头,却被人牵着鼻子走。武帝看后,百般感慨地对百官说:“陶先生真是超凡脱俗的神人啊!”从此对陶弘景愈发敬重,绝不再提做官之事。

当时,陶弘景得到神符秘诀,准备炼制金丹,但却“苦无药物”。梁武帝知道后,立即派人送去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金丹炼好后,看上去色如霜雪,武帝还亲自服用以试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人,佛道两教的斗争十分激烈,都想通过统治者削弱对方,扩张自己的势力。

据民间传说当时有一个道士和一位名叫宝志的禅师同时看上舒州潜山(今安徽境内)一带的风景,都想以此作为修行的地点,结果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于是找到梁武帝,请他裁决。

梁武帝见二位毫不相让,也觉得十分为难。于是让他们通过斗法比出高下,然后决定去留。两下约定:道士与和尚分别以白鹤和禅杖为法宝,在山上展开道、佛两门的较量。

比试当天,漫山遍野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山坡上黄色的华盖迎风猎猎翻动,梁武帝端坐其下,黄衣黄袍,威风凛凛。但见道士抢先一步,跨上白鹤,嘶鸣着冲天而去,回过头朝着地下的和尚大喊:“来、来,你同我比试比试。”和尚却不慌不忙,口中念念有词,突然,禅杖从地上跳起,“嗖、嗖”地朝着白鹤直扑过去。转眼间,就见白鹤与禅杖在蔚蓝的天空时分时合,上下翻滚、左右盘旋,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好!好!”之声震天动地。最后,随着耳中传来“嘣”的一声巨响,禅杖击中白鹤,白鹤被迫降落在地,而禅杖也被折成两截反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梁武帝见状,抚掌大笑说:“佛、道法力果然不相上下。朕的意思,各自法宝落地的地方,便是你们结庐修行之处,不必再争了。”

四年后,梁武帝虽然改信了佛教,但对陶弘景的宠信始终如一。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还是要亲自向陶弘景请教,书信往来更是频繁。皇上如此。朝中文武百官对陶弘景更是敬重有加,因此,世人把陶弘景戏称为“山中宰相”。

一言心语

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山中宰相”虽然沉寂于山林之中,但车马征喧之声也是常常不绝于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