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400000002

第2章 先秦(1)

老子的传说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楚国者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居石化。在我国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

其著作《老子》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出生传奇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民间有太上老君,道德真君之称。关于老子的身世有着七彩迷离的传说,尤其是他的降生,充满着一段奇异的神话。传说他的母亲是感受了从天而降的神灵所化之气而怀孕,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阵阵,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童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广颊的小孩。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众生。”

他还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当他的母亲带他去洗澡时,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虽然这段传说像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衔木而填沧海那样虚幻神话,但可以说老子的确是一位非凡的传奇之人。

老子从小就是一个勤于用脑的孩子。他喜欢与小朋友在家乡的河滩、林间玩耍,独自一人时,常常面对昊昊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无语,似乎在揣摩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老子与小朋友在一棵大树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树上写着一个“楝”字,就对小朋友说,这是一棵楝树。而在大树另一侧的小朋友则说,不对,这是槐树。

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后来,两个人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才发现树的一侧虽然写着“楝”字,但另一侧写的却是“槐”字,实际上是一棵楝槐连理树。通过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河。因为在他看来,小河不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阻碍,便悄然绕道离去,从不嫌弃污浊和阴暗。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气吞万里,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家乡的小河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使老子获益匪浅。它“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禀性,对老子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少年时期,经族人介绍,老子拜商容为师。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据说当时商容问了老子三个极富哲理的问题。

商容首先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忘记家乡、忘记根本。”商容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又问:“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老子说:“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见老子聪明过人,十分满意。

接着,商容又问了第三个难度更大的问题。他先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我的舌头在吗?”老子答:

“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没有了。”商容接着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

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随着老子人品和学识的不断长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公元前551年前后,朝廷史官空缺时,老子被选中,担任了守藏吏,相当于周王室典籍图书档案馆的馆长。因为从事图书管理工作,老子得以博览群书。除历代文诰、档案资料、诗以外,他还读了《军志》、《建言》、《易》、《尚书》等图书文献,成为一名精通周礼理论和制度的学者。作为史官,老子还有记录一切官场重大活动的职责。

当时,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简公执政,他与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公元前536年,也许是因为记事不合甘简公的意思,老子被免去了史官之职。免职后,老子出游鲁国。同年,孔子曾从老子“助葬于巷党”。

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甘平公登基,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继续任职。几年后,孔子适周,再次向老子请教,留下深刻印象。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杀王子猛(周悼王),自立为王。

五年后,王子朝被众诸侯赶下台,携带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国。老子因此被追究失职之责,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职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在故乡,老子目睹了连年战火带来的恶果:土地荒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使他更加痛恨朝政的腐败,对“仁义”的看法彻底动摇,毅然与周礼决裂。从此,老子把对现行制度的批判以及救世方略的思考,升华为对宇宙生成及万物本原的探索,成为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折学家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说老子离开函谷关人秦后,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他的道家思想。

老子高寿,又活了好多年,终老于扶风。由于老子学识高深,宽于待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前来吊唁的人不少。老子曾在槐里讲学,那里的百姓怀念他,将他葬于槐里,就是现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一言心语

神秘的传说,渲染着神秘的色彩。老子的出生与成长正是这种秘色彩中浓厚描抹的一笔。

巷党助葬

鲁昭公六年(前536年),老子第一次被免去守藏吏之职。在游鲁期间,忽逢他的一位住在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礼,便请老子主持安排友人的丧事。老子早就听说鲁国有个孔丘勤奋好学,对周礼很有研究,有时还担任丧祝,于是便邀请他助葬。其时孔子方十七岁。

出殡那一天恰逢日蚀。送葬的队伍走着走着,天上的太阳渐渐被黑影遮住,天色变得越来越昏暗。但是孔子全然不管这些,仍然领着众人前行。突然,后面传来老子的大声喝叫:“停止前进!”孔子不由一愣,不知老子何以如此。老子让送殡队伍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待他通知再前进,一直等到日蚀结束,灿烂的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时,老子才发出队伍前行的号令,孔子对此表示不解。

殡葬过后,孔子向老子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途止柩不合周礼,而且日蚀究竟会发生多长时间也未可知,灵柩停留过久,会使逝者不安,所以应继续前行才对。

老子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按照周礼,为了不误吉日,殡葬之事当然是越快越好。不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当速则速,不当速则不能一味求速,这也是为了吉利。昔日诸侯从外地赶到京城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大夫出使外国也没有在夜晚还顶着星星赶路的。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不在日落之后止宿。只有奔父母之丧和亡命在逃的罪犯,才会在夜晚顶着星星赶路,要知道,那是为了赶时间啊!”

“所以,见日而行者吉,见星而行者凶。今天我们碰上日蚀,虽然是在白天,但星星已经显现;星现而行,岂不是诅咒送葬之人在奔父母之丧吗?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要以礼待人,不能以凶事咒人。所以出殡时如遇日蚀,就应该暂时停下,等日蚀过后再走。”

老子这番解释,令孔子频频点头称是。

一言心语

从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能领悟到凡事不能机械地看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才能更加恰当合理。

相县求荐

传说老子“免而归居”以后,孔子想把自己多年修订的书册送到周守藏室收藏,以图留于后世,便带着子路等弟子前往老子的故乡,请求老子予以推荐。

听完孔子的诉说,老子颇不以为然。他说:“守藏室珍藏的书册之所以珍贵,是因其上录天象之变,下记地理之化,中载人世演进之文。至于近世,鱼龙混杂,危害子孙,其祸非浅。《诗》、《书》、《礼》、《易》、《春秋》的藏本已经够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况经过你的修改,书的旨意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怎能再增加呢?”

孔子见老子不允,心中不免着急,便讲起了六经之意:“六经之要在于礼仪,六经之本在于仁义。弟子是以周礼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合之则存,悖之则删。”

老子笑问:“仁义是人之本性吗?”孔子答:“是的。君子不仁则不足以为君子,不义则不足以立世存身。”

老子又问:“什么叫仁义?”孔子答:“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兼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是仁义的要旨。”

老子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后面说的话不对。你不认为现在讲兼爱太腐了吗?无论过去和现在,凡讲无私的都是为了实现其偏私。”

见孔子不解,老子接着说,“现在人世间不是征战就是讨伐,哪里有什么兼爱?所以你说的兼爱不过是一句空话。明明没有仁义却又侈谈什么仁义,不是迂腐又是什么?讨伐得不到利益,便讲什么无私。讲无私就应该舍己利人,而无私仅仅是为了求人不伤害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私心?”

讲到这里,老子似乎意犹未尽:“人的一切都应自然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其自然本性发生、发展。人之生死、荣辱,都有其自然的法则。随理而行,顺其自然,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就在其中了,何必人为地标榜什么仁义!这就像有个孩子离家出走,如果你只会使劲敲鼓高呼孩子的名字叫他回来,结果只会越来越糟,反而令其逃得更远。你说的仁义,虽然本意是讲求人的本性,其结果与那位孩子的出逃是一样的,反而扰乱了人的本性。”

对老子的说法,孔子不能完全接受,两人发生了争执,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言心语

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孰是孰非,是很难简单断言的。

周都问礼

公元前52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孔子为了“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带着学生专程到周朝王都向老子请教解疑。当得知孔子来访时,老子也亲自骑牛前往郊外迎接。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

这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不少的问题。由于此时老子已在守藏室待了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场的腐败,对周礼幕后的丑恶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后,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问的有关周礼问题中所提到的那些人,虽然骨头早已腐烂,但他们说过的话仍为后人所记。一个人时运好时可以去做官,施展胸中的抱负;要是时运不济,就应该像蓬草随风飘移一样顺应自然,知难而退。我听说,一个会做生意的商人,即使很有钱,也不轻易张扬,所以别人看不出他有钱;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德、才都藏而不露,这就是大智若愚了。你应该努力摒弃骄气以及过多的功名欲望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应做到清心寡欲,因为那些东西对你修身养性毫无好处。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听完老子的这番教诲,孔子深受启发,出来后就对弟子说:“空中的鸟,我知道它为什么能够飞翔;水中的鱼,我知道它为何会游动;地上的兽,我也知道它为什么善于奔跑。对于善跑的兽,我们可以结网捕捉它;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带钩的丝线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我们也能用系有丝绳的弓箭对付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随着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其学深奥难测,其言意旨悠远,真是乘风云翱翔于天地之间的一条龙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言心语

老子的学识广博宏大,洞悉事物见微知著。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敬佩之极。聆听教益,可见其学问何等高深。

坐背青牛出西关

传说春秋末年,在东周王朝都城雒邑(现河南洛阳东)通往西部边陲函谷关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驾着青牛缓缓西行。

函谷关位于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

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辉煌。如今气数将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简直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打理生计,更不用说做学问了。因此每天经由这里出关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那位老者正是西去人流中的一个,他就是一老子。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喜(又称尹喜、关尹),据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之术,并能根据星体的明暗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