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3524600000037

第37章 生命如花(1)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

林清玄

不要只看青翠的树枝树枝是会断落的要爱整棵树这样就会爱青翠的树枝甚至飘落的叶凋零的花秋日在林间散步,无意中走进一片人迹杳然的阔叶林中,遍地铺满了厚厚的落叶。黑的、褐的、灰的、咖啡的,以及刚刚落下的黄的、红的、绿的叶片,在夕阳的光照里,形成了一片绵延的泼墨彩画。

树叶虽然凋零了,却自始至终都是如此美丽。那彩色的叶片,吸引我忍不住坐在一个树桩上,轻轻地赞叹。

我突然看见,一片枯叶在层层叶片中蠕动着。凝视,才知道是一只枯叶蝶。枯叶蝶在枯叶中寻找什么呢?这个念头使我感到兴味盎然,静静地观看。没有想到,枯叶蝶就在这个时候颓倒,抽搐了几下,不动了。

枯叶蝶竟然就这样死去了。这一生都在塑造自己成为一片枯叶的蝴蝶,最后真的化为一片枯叶。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相信无人能在一大片枯叶里,寻找出一只蝴蝶的尸身。

我把枯萎的蝴蝶捧在手上,思及枯叶蝶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之间。如果说它是执著于枯叶,那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它的形状、颜色、姿势都酷似一片叶子;如果说它是执著于蝴蝶的生命,那也是对的,酷似枯叶只是为了保护它内在的那一只蝴蝶。

如今,它终于打破界限了,它终于放下执著了,它还原了,而且完整了。

我们谁不是站在某一界限上呢?很少有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从右边看却是蝴蝶;飞翔时是一只蝴蝶,落地时却是枯叶。

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与平淡之间,在跃动与平静之间,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抑、隐藏,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拟态为一片枯叶。

最后时刻来临,众人走过森林,只见枯叶满地,无人看见蝴蝶。

禅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创造了飞翔的意志,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的美丽。他会张开双眼看灿烂的夕阳,他会大声念诵十四行诗,他会侧耳倾听繁花的歌唱,他会全身心进入一朵玉兰花香。

最后,或许会颓倒在一片枯叶林间。他内心的蝴蝶却与他出生时一样美丽。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感悟

文中的枯叶蝶需要用看似枯叶的外表来保护自己,最终以枯叶的形式死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上,或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因为要隐藏保护自己脆弱的翅膀而借用了枯叶的拟态。唤醒心中的蝴蝶,创造飞翔的意志,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舞出绚丽和精彩!

造物主的终极杰作——昆虫之美

马联

在我的印象中,蝴蝶会在春天出现,虽然我并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投胎而来以及为何要降落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植物的子房和花蕾间,这些春天的信使翩然来去,旁若无人,不知魏晋。有一些词语肯定是为它们而准备的,比如寂寞、华丽、优雅、醉生梦死。那些花粉做的翅膀,像梦一样易碎,而每一次最轻微的翕动,都足以令我们在今生和前世间轮回一次。

蝴蝶真会在春天出现吗?我已经不太敢肯定。蝴蝶好像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已久,它在工业时代里遥远得如同一个意象——谢谢李元胜,用镜头和文字复苏了我们的梦境和记忆,让这些隐者重新在我们眼前闪动。

按照李元胜在《昆虫之美》(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描述,“后来翻阅这些照片,我在空气的光晕中,听到了自己激动的脚步;从草叶的弯曲,发现了自己的呼吸;在扇动的蝶翅上,看到了自己的心跳”。

他亲切地把碧蛾蜡蝉称为法布尔的扇子,把“音乐家”螽斯称为会呼吸的碧玉。在夏天里,他念叨着知了和它的亲戚们,而春天,他则会想念那些在南山上隐居的铁木剑凤蝶,并且以略带悲悯的语气感叹:“再下一场雨,它们的尾突就会消失,最后直至整个身体……”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在旧历二月的某一天,感受到来自昆虫世界的神秘召唤。如果他循迹而去,那他就会变身为一个灌木和草丛间的守候者,怀揣古老的符咒,相信草木长青上苍有知。

在热带雨林的早晨,与一只叶蝉的相遇多么奇妙,仿佛是一次漫不经心的邂逅,充满着命运的偶然却又暗含着多少刻骨铭心的期待。刹那间,薄雾轻蒸,光影迷离,时空恍惚,流水无声。镜头的对焦只需要3秒钟,而两个物种间的相互凝视,需要多少默契和缘分?

一只在露珠边缘小憩的象甲稳重得好像一个思想家,而轻盈的猫蛛则以一个诗意梦游者的姿态在自己的丝线上随风荡漾,这些自然界里稍纵即逝的片断,由李元胜湿漉漉的镜头呈现给我们,然后变成我们对于生命的慨叹。

有谁会怀疑昆虫是自然界的造型大师?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一件终极作品,羽化、蝶变,直至华彩四射,让其他生命全都黯然失色。我们无法知道,突眼蝇为什么要把眼睛高高举起,犹如一对灯盏;而白天里身形朴素的窗萤,又何以能在夜色中,把自己变成一只剔透的灯笼。当身披织锦的波纹眼蛱蝶在丛林中逡巡时,我的疑惑是,带着如此艳丽的身体飞行,会不会顾影自怜,以至于在片刻眩晕中迷失?这些,李元胜知道。他在《昆虫之美》中告诉我们:“是的,一定有我们所不知的旋律,在大自然中起伏不定,引领着万物生长、繁殖、进化。我们听不到,但是,通过飞舞的昆虫,却能隐约感到那神秘而伟大的乐章。”

我宁愿相信,它们已远非尘世之内的生物。它们在某些瞬间降下高度,与我们片刻凝视,而更多的时候,它们则在溪谷与林地间穿行,在我们所不能抵达的地方回旋,啜饮花露,倏忽来去,朝生暮死,只把灵魂的影子投映在诗人的镜头中。

或许,我们能有幸与它们偶尔相遇,但却无法融入它们生存的天空,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翅膀,而是我们的心灵过于沉重。

感悟

曾经读过唐代诗人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在它们的笔下,小小的蝉成了自己感情心思的代言人,或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或书写自己的漂泊清贫的生活。昆虫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昆虫之微,同样可以生发出大义,即使我们无法融入它们生存的天空,我们的心灵和小小的昆虫也会产生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后来看过一部名为《微观世界》的法国电影。出乎意料,在这里,平时令人“恐怖”的虫子们展现出了另一种异样的美。原来毛毛虫排的队如此整齐,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它们的粪球,每只虫子都各司其职,不曾闲散浪费光阴,不得不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奇变幻,虫虫的世界危机四伏又五彩缤纷。

蜗牛

(法)弗朗西斯·蓬热

与以热灰为家的未燃尽的煤屑相反,蜗牛最喜欢潮湿的土地。它们全身贴地往前走。它们身上带着泥土,泥土是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排泄物。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过泥土。这是情趣高雅的相互渗透,因为可以说这是同一颜色的深浅的变化:其中一个是积极成分,一个是消极成分,消极成分围绕、喂养积极成分,而积极成分边移动边进食。

关于蜗牛,有许多话要说。首先,它们自身的湿润。它们的冷血。它们的延伸性。

此外,我们无法想象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它赤裸的身体,就赶紧往前运动。只要暴露自己就前进。

在干燥的季节里,蜗牛会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住地的潮湿。那儿,有许多其他的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居,如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们离开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蜗牛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沼泽或池塘。

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土地必然是肥沃和湿润的。

蜗牛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蜗牛待在壕沟到底干什么呢?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重重的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到哪儿,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蜗牛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便应运而生。

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缓、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去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最普通的食粮。

啊!当一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面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可数。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至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用全身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骄傲。

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感悟

弗朗西斯·蓬热是法国当代诗人,评论家,他有一套自我观察人生和世界的方法。他所描写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大自宇宙星辰,小至一草一木,无生命的坛坛罐罐,千变万化的人生长河,都是他目不转睛捕捉的对象。

《蜗牛》就是其中的一篇美文,而且贯注着他的诸多情感,在他的笔下,蜗牛是如此高贵、从容、睿智、自豪、骄傲地匍匐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突然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慢,其实也是一种速度。

洁净之莲

张佐香

莲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天性使然,莲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一湾碧水之上,莲亭亭如盖。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间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忽隐忽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莲盛开时大气磅礴的美丽,而我则尤爱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莲于恬静的岁月中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

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绘画,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依然能从墨迹中感受到他们在莲面前无法自拔的情形。爱莲写莲画莲之人,借莲歌咏自己心志清远,性格高洁,莲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

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莲塘上众多美的瞬间和形象用颜料固定在画布上,让它们永留人间。清淡素雅的莲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最终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亘古与莲相依相伴。莫奈与莲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进入了幻化的深处。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无我的世界。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无喜无忧,无生无死。如此境界,物我两忘。

众生缘何沉醉于莲如斯!莲是天界与尘世交会顿悟的产物。莲有慧眼,我们见到的佛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祥,普度众生。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浊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仿佛开在天国的梦幻里,它们无视外围的泥沼。究竟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出一枝枝洁净之莲呢?我们能像莲一样,从这个充斥着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吗?如果我们拥有莲的慧心,就能从一切的烦恼与灰暗中觉悟,而一切的纷扰的繁尘琐屑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心灵就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莲的精魄升华在我们的生命中,让生命化作一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我想,这是莲昭示于人的天启与期待吧!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图像,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做洁净的人。洁净的人方为真人。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素雅洁净的智慧之莲吧!

感悟

现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过多地追求的是物质,很少注重精神层面,以致心灵被俗尘遮蔽了。洁净之莲犹如清澈的流水,洗涤了我们久已被蒙蔽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久违了,这一句句沁人心脾、洋溢着芳香的诗句。愿我们每个人拥有莲的慧心,穿过纷扰的繁尘琐屑,让心灵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