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无名小镇陶器探秘
40年前,班清只是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上的一个无名小镇,很少有人知道它,也从来没有人想到它会与人类的远古文明有什么关系。泰国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国家,可考历史一般认为只有1500年,在1238年才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像这样一个国家,与传统的四大文明古国或者今天所谓四大文明区域,怎可相提并论。然而,历史总在发展中,历史也总在发现中。1966年,一个旅行者的偶然发现却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几乎能够改变人们对于人类古代文明的认识。
当时是一个清爽宜人的夏日清晨,斯蒂芬·扬背着硕大的旅行包,骑着单车开心地走在一条两侧满是乡村风光的乡间公路上。他是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趁着暑假前来探望父亲,并做短暂的考察旅游。来到泰国后他幸运地认识了国王的女儿婵荷公主,他们年龄相仿,玩得很投机,经常互相赠送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礼物。斯蒂芬在路上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还在想着今天能发现什么好玩的东西好回去跟婵荷公主炫耀。这时他正经过一处工地,筑路工封闭了一侧的道路进行维修。在乱七八糟的石料和灰泥中间,斯蒂芬一眼就看到一些色彩斑斓但是已经残缺不全的陶器。原来是工人们在清理路基时挖出这些家什,但谁也没有认为这会是什么宝贝,跟家家户户煮饭盛菜的那些一模一样,所以就随意地堆在那儿,准备收工的时候清走。
斯蒂芬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东方国家的故事、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习俗,所以他对这些别人司空见惯的玩意儿倒是兴致盎然,就跟工人们商量着要了一些。这时他才发现这些陶片上的图案是多么精美:浅黄色的底子上画着深红色的图案,有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也有规则工整的几何图形,做工简单而精致,颜色凝重而艳丽,可以看出制陶人的精湛技术。
斯蒂芬兴高采烈地将他的发现告诉了婵荷公主,并将他的宝贝展示给她看。见多识广的婵荷公主立即感觉到这些东西非同寻常,在泰国以前和现在使用的陶器中,没有类似这种造型的。她怀疑是古代人在与外国交往中得到的赠品,因为这种造型酷似古希腊的风格。但不管怎么说,此物意义重大,她要立即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勘察、发掘和保护。
专家鉴定
泰国是佛教之国,不仅到处宝塔林立,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完全镇在这些巍然矗立的高塔之下,对考古发掘这样的行为不太认同。他们认为考古学家拆屋扒坟,妨碍了人们今生和来世的生活,是不道德的。婵荷公主当然了解泰国人的这种心理,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将斯蒂芬找到的那些陶器碎片拍成照片,让他带回美国找专业人士进行鉴定。如果陶片不是什么宝贵文物,就此罢休,如果确实意义重大,学者和专家们肯定会自己找上门来,申请发掘,这样泰国政府就不会说什么了。
果然不出所料,斯蒂芬回国后将画册交给了他认识的一位艺术史专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并且给了她几块碎片进行鉴定。1968年,伊丽莎白将这些东西送到了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所,研究所的人员立即对陶片进行了测定。结果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这不起眼的几块碎片竟然有近6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它们是公元前4000年时的遗物。公元前4000是年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期,这时四大文明区域上的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正由渔猎向农耕转变,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还没有关于青铜器的记载。难道,这个叫做班清的小镇,竟然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良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中国文明,一样历史悠久?这可真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后来在别处进行的几次不同方式的鉴定,同样证明陶片的历史在6000年左右。考古学家们坐不住了,立即动身赶往泰国。
宝藏挖掘
在泰国,负责接待的官员找来一张国家地图,戴上老花镜举起放大镜,满头大汗地端详了半天,才找到了这个偏在一隅的高原小镇,然后带领着专家队伍风尘仆仆地赶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勘测,到1974年时,在联合国的资助下,由泰国艺术厅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共同主持的班清宝藏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了。尽管工作人员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是随着工程的进展,人们的眼睛越瞪越大,嘴巴越张越大。在地下五米深处,工作人员发现了属于同一地层同一时代的一批文物,经过鉴定这些是公元前2500年时的文物。由此往下,人们先后找到了六个分期明确的考古地层,而最底下的一层也就是最古老的一层,经过鉴定,可以确信无疑地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
发掘工作进入疯狂的状态,人们扩大了范围,每天都有新的惊喜出现。后来由于出土量太大了,负责清点入库的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按吨入库,准备以后再做登记。他们统计到截至1975年的总出土量已达18吨,包括大量的陶器、青铜器、贵重金属和玉石的饰品,以及大量象牙雕刻等。陶器中有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粗细的花瓶,其做工与图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而最让人们惊奇的,则是那些略显粗陋的青铜器。
班清青铜器探秘
青铜器的最早出现被公认为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同时,而中国在商代奴隶制社会里也渐渐发展起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班清出士的早期青铜器虽然制作粗糙,但经专家鉴定,年代却较古代西亚与中国的青铜时代要早一些,大约要早600~1000年。难道,真正的青铜发源地是在这个小小的班清?胡适先生说得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要义。不怕观点最终不能成立,但首先要提出观点来,有关专家围绕这个猜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实际负责发掘工程的著名考古学家切斯特·戈尔曼认为,泰国呵叻高原边缘地带的山脉中,有丰富的铜、锡矿藏,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矿区。班清人可能较早就掌握了炼铜术,并制成了铜锡合金的生产生活用具。虽然出土文物中年代较早的青铜器含锡量只有1.3%,而且造型粗糙,种类贫乏,只有一些锛和手锅等,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甚至不能算青铜器,只能算是红铜器。但是经过1000年左右的发展,也就是出土文物中年代较近的那些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和造型艺术上都有明显的进步,而且种类也丰富起来,出现了精致的项链、手链、手镯、戒指等,生活用具则有鼎、勺等,他们甚至能在青铜勺细长的柄上雕刻各种纤巧而优美的图案。
班清人这时已经掌握了铸造青铜合金的最佳比例,能够制作各种坚固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品,但他们有的时候会尝试用其他的比例配置,铸造不同需要的青铜器物。比如,考古学家出土了一件含锡量高达20%的青铜项圈,这样的项圈质轻而脆,容易破碎。但专家们估计当时的铸造者也花费了不少工夫:这样一个小小的项圈,总共是由四段连接而成,大概当时的铸造者是分别铸造了四段青铜然后扭曲、焊接而成,详细情况是不得而知了。
专家们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可能是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青铜文化,当两河流域的人们还在使用铜和砷的合金制作青铜器时,班清人已经在使用更为轻便、坚固的铜锡合金;当中国商代庄重质朴的大鼎成为象征时,班清人的精美青铜器已经发展到较高的工艺水平了。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班清青铜文化是世界青铜文化的源头,而班清文化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些足够大胆的假设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考证,但是较为公允的观点则是,人类文明并非只是一个或者几个源头,完全有可能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并列发生,也许一点早晚的差异并不能说明谁是源头谁是分支。
1992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遴选标准,班清文化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荣誉标志着班清文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关于它在古代文明史中的具体地位,还有待学者和专家们的进一步讨论。
所罗门财宝探秘
2000多年以来,基督教及其《圣经》引导着地球上的无数居民探寻生命的真谛,走向善良与美好,但也被一些人所利用而引起纠纷甚至战争。而神奇的大卫王和其子所罗门王留下的巨大财富,同样在宗教史上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大卫王遗愿
举世闻名的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境内,一个名叫耶布斯的部落和一个名叫迦南的部落在此定居,两个部落和平共处,因此得名“尤罗萨利姆”,中文翻译为耶路撒冷,意即“和平之城”。作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圣地,“尤罗萨利姆”却并不和平,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纷争。
犹太人在“神的牧羊人”摩西的带领之下从埃及来到这里繁衍,在北方的十个部落已形成部落联盟“以色列”,在南方的“便雅悯”和“犹太”部落共同组成部落联盟“犹太”。每个联盟的首领都被称作“士师”,这一时期就是有名的“士师时代”。当时非利士人从爱琴海大举入侵巴勒斯坦沿岸,以色列和犹太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同举扫罗为他们的国王,从此进入犹太人的王国时代。一颗耀眼的帝王之星也冉冉升起,他就是大卫王。
传说中,在国王扫罗被恶魔附体时,精于琴术的大卫通过悠扬而充满正气的琴声,将扫罗身上的恶魔驱走;还有一次非利士人在进攻中派出了著名的勇士戈利亚,此人力大无比,武功盖世,而大卫奔赴战场,巧妙地利用抛石器杀死了戈利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一举成为国家英雄。民众对大卫的推崇和赞誉甚至超过了国王扫罗,引发扫罗对大卫的嫉恨,大卫只好装疯卖傻,逃奔他方。在这期间,大卫的名声更加受到赞扬,面对扫罗的迫害,他不仅没有满腔愤怒,反而以德报怨,原谅扫罗。当扫罗在沙场上阵亡之后,大卫凭借优异的口碑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当上了以色列—犹太的国王,他在位的40年里,勤政爱民,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强大。他攻占了耶路撒冷,并重新命名为大卫城,将这里作为国家的首都。随后所有犹太人的圣物——上帝的约柜也搬迁到这里,让耶路撒冷从此成为犹太人的圣城。
约柜是犹太人最为珍贵的圣物,由金子制或,装着以色列人最崇拜的上帝耶和华的圣谕。另外一件同样珍贵的圣物叫做西奈法典,是上帝授予摩西的法典和教规。当年摩西得到圣谕和西奈法典两样圣物后就将其放在金约柜中保存。
人们传说,大卫王的成功与战绩都是在神的支持下完成的,所以大卫王决定为金约柜建造一座神殿。但是他曾经犯下若干错误,与其高尚的品德并不合拍,如某次当他看到一个名叫拔示巴的女人洗澡,非常心动,于是将这女人的丈夫乌利亚处死,然后将拔示巴据为己有。特别是连年征战,无数的人为此丧失生命,根据神的指示,大卫不能用沾满屠杀之血的手为神建殿,由此,他只好竭尽全力为建殿预备材料,《圣经》中有这样叙述:“金、银、铜、铁、木、石,多得不可胜数;又聚集百姓宣述建殿之意,激励全民尽心乐捐。”
所罗门宝藏
大卫王与拔示巴共有四个儿子,最后一个即是所罗门。当大卫王年老之时,所罗门平息了自己兄弟因为争夺王位而引发的叛乱,并将他们处死,成为以色列——犹太王国出色的接班人,引导国家走向更加繁荣的方向,同时也聚集了巨额的金银财富。据说他每年征收贡品,仅黄金就有666塔兰,而1塔兰是现在的150千克。
另外,他按照父亲大卫王的遗愿,在耶路撒冷进行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建筑,使这里成为最繁华的都城,特别是安放黄金约柜的犹太教圣殿,前后历经7年方才完工,成为耶路撒冷最富盛名的标志,巩固了耶路撒冷的圣城地位。
这座神殿长度有200多米,宽度有100多米,非常宏伟,而月造型优美。按照大卫王的嘱咐和神的指示,所罗门将黄金约柜转移至这里,安放在一块名叫“亚伯拉罕巨石”的石板上,也将自己收集的各种珍宝存放其中,只有犹太教的祭司长每年可以有一次机会登堂入室。
后来所罗门死后,王国群龙无首,遭到分裂。所罗门的后代管辖营王国南方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国。北方的以色列国从此独立,但由于历史渊源,黄金约柜继续存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之中,因此以色列的祭司和信徒仍然到耶路撒冷的“犹太圣殿”朝圣。
公元前590年,巴比伦王国兴起,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将圣城耶路撒冷围困3年,在公元前586年将其攻占,将士们烧毁了犹太国的王宫和宏伟的圣殿,所罗门收集的宝藏被巴比伦人掠走,而犹太人也成了“巴比伦之囚”,犹太教的圣物“黄金约柜”也从此失去了踪影。2000多年来,无数的人无论从宗教信仰出发还是怀着一夜暴富的目的,都想找到黄金约柜和所罗门国王收集的宝藏,但从来没有人成功。
寻找黄金约柜
早在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时,有一位以色列的祭司长老躲了起来,躲过了“巴比伦之囚”的牢狱之苦,他的名字叫做耶利来。巴比伦的军队刚刚撤离,他便进入圣殿,希望在废墟之中找到圣物黄金约柜,但是在“亚伯拉罕巨石”上并未发现黄金约柜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