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舰艇名称的由来
美军舰艇的命名方法别有风趣。归纳起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军航空母舰,多以美海军史上著名战役(如“中途岛”和“珊瑚海”等)和美国军政首脑人物(如“艾森豪威尔”、“林肯”、“里根”和“尼米兹”等)命名。但也有例外,如伊拉克战争时驶向海湾的“小鹰号”航母。
战列舰都是用美国州名命名,如“密苏里”、“新泽西”等;巡洋舰都用美国城市命名,如“波士顿”、“芝加哥”和“洛杉矶”等。
驱逐舰数量众多,都用历次海战中建有显赫功勋的海军军人、陆战队员、海岸警备队员、海军将领以及国会议员和发明家的名字命名。
潜艇都用鱼类和海兽命名,如著名的“鱼”、“长尾鲨”、“海狼”攻击型潜艇等;但从“北极星”导弹核潜艇起,已改用美国历史上的伟人命名了,如“乔治·华盛顿”等;潜艇母舰和工作舰都用希腊神话中的神名命名。
运输舰用天体和古地名命名,如“狮子座”、“仙女座”、“约克郡”等;给油船用印第安语的河流名命名,象征取之不尽的意思;扫雷舰和救捞船都取鸟名,如“潜水鸟”、“孔雀”、“凤凰”等;医院船都用使伤病员得到安慰的单词命名,如“休息”、“安慰”、“镇静”等。
绿色军装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布尔人的侵略战争。当时,布尔人参战的人数少,而英军人数多。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结果布尔人作战失利。布尔人决心利用自己地理熟悉的优势改变战术。布尔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穿的都是红色军装,在森林里显得十分耀眼,目标很明显,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由此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军服和枪炮等都涂成草绿色,以便在森林隐蔽和行动。这样一来,英军就很难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却很容易地发现英军。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对英军发起突然袭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结果,英军死伤惨重。
从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以此为鉴,都把军服的颜色改为绿色(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后来的军装还有的根据不同作战环境而改变颜色,但主体颜色绿色却保留了下来。
肩章的由来
现在人们习惯用观察肩章来分辨一个军官的军衔高低,那么肩章是怎样来的呢?
最早的肩章是由一种薄金属片制作成的,用来防御射来的箭。在古代俄国兵士的军服上,在铠甲和锁子甲之间就佩戴这种金属片,借以保护士兵们的双肩。后又增加了功能,在俄军中又作为隶属某一部队的识别记号。而在法国军队使用的肩章,已演变成区别军官和士兵的标志。出于这一原因,1810年之后,肩章逐渐有了各自的颜色,佩戴在双肩上。正规的肩章同样出现在俄国,1854年,在俄国军队中,军官和将军的制式军服上佩有肩章。从此以后,世界各国军队逐渐实行肩章,用以表明军衔高低、军兵种的不同。并且士兵的肩章也开始用布料制成。另外,在古代时肩章还可以用来帮助挂住子弹带,后来这一功能就失去了。
大檐帽的由来
现在作为一种正式礼装,军队、武警、公安都经常佩戴大檐帽,那么其来历是怎样的呢?古代的骑兵戴高筒军帽,有时还用羽毛或马尾毛加以装饰点缀。虽然美观,但是戴高筒军帽干活很不方便。当时军队给养系统落后,为了备马料,部队要轮流自己割草,晒干后打捆运走。每当部队干这种活时,就临时给每个骑兵发一种帽檐大、帽筒矮、轻便的帽子。战士们由于这种帽子的特殊作用,称它为“备马秼帽”,即大檐帽的雏形。后来,随着军服样式的变化,大檐帽就成了常备军帽。
船形帽的由来
船形帽是随着航空兵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此之前,飞行员都戴大檐帽。但是大檐帽容易被风吹掉,使飞行员的头经常冻坏,人们便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人员考虑到船行利于气流平稳地通过,不易被风吹掉,就试制了船形帽。效果不错,深受飞行员欢迎,于是船形帽便诞生了,船形帽又叫驾驶员帽。
不过,这种轻便无檐的船形帽,在当时仅作为飞机执行军事任务的一种服饰。后来,船形帽演变成一种正式野战帽,与钢盔配合使用,携带方便。因而在陆军、空军以及海军官兵值勤、作战中受到广泛欢迎,一直到今日。但在飞机上,它早已被更安全更实用的飞行帽代替了。
海军帽飘带的由来
许多国家的海军士兵戴的帽子后面都长短不一缀着两根黑色的飘带,看起来很潇洒。这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士兵的敬重,治丧之后,水兵们永久不愿摘去帽上的黑纱。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传统习惯。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海军时也把英国皇家海军的这一传统习惯照猫画虎地继承过来了。
师、旅、团、营的由来
师作为正规军的重要建制。首先创立于1873年法国军队,当时明确规定每个师下属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两个炮兵连。后来被俄国和其他各国军队所仿用。现在师有三三编制和五五编制,并且有重型师和转型师之分。
旅的名称也来自法语。原意是“一支战斗队”。16世纪瑞典王国固定了旅的编制,并启用了旅的建制,但人数不固定。俄国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时最先在步兵和骑兵队里启用了旅的编制。
团是俄语词。14世纪前,团是俄国部队的总称,后来渐渐演变成军队下属的一个战斗队,组建正规军时,团便有了固定的编制,并为各国仿用。
营译自英语,原意是“小或者少”。14—15世纪时,营被称做方块队,并没有固定编制。例如15世纪法国军队的营下属有17个连之多,400名战斗员。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时,在俄国组建了营,并规定营下属有3—4个连。后来随着俄军与法军作战,也为欧洲各国启用。
我国古代军衔的由来
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近代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不过这些军衔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词,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作为战时最高统帅,到宋代则设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到战国时才用于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如霍去病就叫骠骑大将军。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因执掌军事力量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号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三十六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是以《易经》中的阴阳燮理为根本,推演成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并互相转化。它究竟来自谁手,已难考证。其来源久远,历代流传中,又都加以总结发扬,并逐步衍变完善,才成为今天看到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集中了我国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全计共分六套;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
第一套战胜计中的六计是:一、瞒天过海;二、围魏救赵;三、借刀杀人;四、以逸待劳;五、趁火打劫;六、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中的六计是:七、无中生有;八、暗渡陈仓;九、隔岸观火;十、笑里藏刀;十一、李代桃僵;十二、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中的六计是:十三、打草惊蛇;十四、借尸还魂;十五、调虎离山;十六、欲擒故纵;十七、抛砖引玉;十八、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中的六计是:十九、釜底抽薪;二十、混水摸鱼;二十一、金蝉脱壳;二十二、关门捉贼;二十三、远交近攻;二十四、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中的六计是:二十五、偷梁换柱;二十六、指桑骂槐;二十七、假痴不癫;二十八、上屋抽梯;二十九、树上开花;三十、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中的六计是:三十一、美人计;三十二、空城计;三十三、反间计;三十四、苦肉计;三十五、连环计;三十六、走为上。
举白旗的由来
两军对峙,战败的一方表示投降时,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始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进行谈判先休战,而不表示投降。
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谈判期间双方谁也不能向对方发动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转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北约的由来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简称,成立于1949年4月4日,创始国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12国。1952年和1955年,北约先后接纳了希腊、土耳其和联邦德国加入,西班牙在1982年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总部初设在伦敦,1951年迁往巴黎,1967年迁往布鲁塞尔。北约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的和平、安全、稳定和福利。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的想法是通过建立北约来保卫西欧安全,遏制苏联扩张,并且达到领导和控制西欧的目的。所以,北约在“冷战”时代是一个地区性军事同盟,主要使命是和以苏联和东欧为主的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军事院校的由来
军事院校即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学校。过去一般认为,我国军事院校始于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年间的武学。现在考证得知,其实要早得多。据《资治通鉴》载,前秦王苻坚举兵征前燕、平前凉、灭代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之后,为了灭掉东晋,一统中国,于公元380年2月在渭城设立教武堂,派晓达阴阳精通孙吴兵法的人才训练军中诸将,以增加战斗力。但随着前秦灭亡,教武学堂也就解散了。
黄埔军校的由来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一大期间提出创设军校案,并以大元帅令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广州附近黄埔岛为军校校址,5月,军校成立,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6月16日举行正式开学典礼。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中国共产党曾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担任教员,还聘有苏联顾问。黄埔军校是一个新式的军事学校,学习苏联制度,实行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开设课程除军事作战、指挥科目外,还有: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原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农民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黄埔军校为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了东征、南征等战役以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完全控制了军校,并培养了一批亲信骨干,形成了国民党内部所谓“黄埔系”。“黄埔系”军官在国内战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国民党军队内。
朝鲜三八线的由来
从1910年开始,朝鲜即沦为日本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极想控制这个亚洲战略要地。但是,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时,美军远在冲绳,而苏军早已逼近朝鲜半岛。美联合参谋总部急令陆军部在10日当天,必须拿出一项阻止苏军控制整个朝鲜的方案。于是,美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认为和苏联争速度、抢地盘已来不及了,只有划一界线才能阻止苏军到朝鲜南部接受日本投降。这条界线既要求靠北,又要使苏方能够接受,因此选定了早在1896年日、俄企图在朝鲜瓜分势力范围的北纬三十八度为分界线。
8月15日,杜鲁门将三八线方案密告斯大林,16日斯大林即表示同意。这样,未经任何国际会议确认,三八线就由苏美领导人定了下来。
联合国的由来
“二战”初期,美国认为应该利用它在战争中取得的优势地位,建立由它操纵的国际组织;而苏联也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安全组织,以改善自己被西方“围困”的战略劣势。在大国达成共识之后,1941年8月14日,美、英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首次提出建立一种“广泛永久的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