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3524900000047

第47章 社会万象篇(14)

复旦大学的由来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1840—1939年)创办的复旦公学,1917年改名为复旦大学。

马相伯的幼年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时期,他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廷的昏庸无能,长大后主张“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心教育救国。1903年,他尽献家产,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学院。“震旦”是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象征东方光明、前途无量。后来震旦学院的教务被教会神父把持,马相伯非常气愤,毅然辞职。后在社会支持下,1905年他又创办了复旦公学。取名“复旦”是采纳于右任的建议,表示不忘震旦,更含复兴中华之意,其来源于《尚书》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哈佛大学的由来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1638年这所学校在马萨诸塞州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美国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部分遗产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

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80年扩建成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与哈佛齐名的最高学府,是万千学子心仪瞩目的地方。说起它的诞生,竟与哈佛大学有着关联。

斯坦福由于投资铁路而发了大财,但是夫妇二人珍爱的儿子却不幸去世,为此他们想在加州办一所大学,以纪念爱子,于是1884年的某一天,他们找到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向他请教用多少钱可以建立一所大学。艾略特校长在听完了他们的讲述后,一脸认真地说:“这起码需要500万美元。”这个数目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5亿美元。

听了这话,斯坦福太太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眼睛直视着艾略特,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沉默了良久,斯坦福先生开口说:“亲爱的,我想我们还是可以拿出这笔钱的。”

“那我就祝福你们了。”艾略特校长笑着回答说。但艾略特没有料到的是,这对夫妇真的投资建立了一所用其姓名命名的斯坦福大学,而且这所学校后来与哈佛齐名。

更有意思的是,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博克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校长。真是世事难料,不知艾略特有知对此会做何感想。

耶鲁大学的由来

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学府,我国近代著名土木工程家詹天佑便是毕业于此。但是它的诞生,却还有一段与哈佛难分难解的故事。

17世纪下半叶,由于哈佛大学的办学越来越脱离清教徒教义,走向学术自由化,这引起了部分哈佛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是公理派教会的信徒)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校方在办学上的日益放松,要求恢复原来的清教徒教义,可校方并没有理会他们的要求。

无奈之下,这些人于1701年在康涅狄格州的纽哈文镇另建了一所学院,把它取名叫康州联合学校,并推举哈佛大学毕业生亚伯拉罕·皮尔逊做第一任校长。1718年,另一位名叫考顿·麻特的哈佛毕业生给这所学校起了一个新名字:耶鲁学院,以感谢英国商人伊莱休·耶鲁对学院的慷慨捐赠(价值562英镑的货物和417本图书)。但有趣的是,麻特本人却一直渴望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不过两次都遭到了哈佛校董事会的拒绝。随着岁月流逝,两大学校互相碰撞,又有帮助,总是“恩怨”参半,成为美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图书馆的由来

图书馆源于保存记事的习惯。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由于在图书馆文献中经常使用“图书馆”一词,1928年,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又创造了一个“圊”字,代替“图书馆”三个字。现在这个字被简化成了“图”字。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由来

GPS 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英文缩写,即全球定位系统,也称车船导航定位系统,是智能交通最先进的技术,是一种全球、全天候、全高度的定位系统。它可向载体提供三维坐标位置(经度、纬度、高度)、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GPS 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为军事目的建立的,旨在彻底解决海上、空中和陆地军用运载工具的导航和定位问题。美国等国曾在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及轰炸南联盟过程中运用GPS 技术,使轰炸命中率大大提高。此项技术后来逐渐扩大到民用方面。

紧急求救讯号“SOS”的由来

“SOS”是世界通用的紧急求救讯号。“SOS”代表什么呢?有人说这是英文“营救我们的船只”的缩写,有人说是“拯救我们的灵魂”的缩写。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SOS”不是英文缩写,而是无线电通讯信号。1932年美国发明家缪尔·弗·比·摩尔斯首先把电应用到通讯上,发明了电报,也就是今天的摩尔斯电码。摩尔斯电码用点和划表示字母,可用灯光或无线电发送。在无线电通讯上,“紧急求救讯号”的代号是三点三划三点(…———…)。而在摩尔斯电码中,S 的代号正好是三点,O 的代号是三划,所以“紧急求救讯号”简称为“SOS”。

密码的由来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因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从而获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后来又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密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史料记载,密码最早产生于希腊。公元前404年,斯巴达国(今希腊)北路军司令莱山得在征服雅典之后,本国的信使赶到,献上了一条皮带,上面有文字,通报了敌将断其归路的企图。莱山得当机立断,率师轻装脱离了险境。到了4世纪,希腊出现了隐蔽书信内容的初级密码。8世纪古罗马教徒为传播新教,创造了“圣经密码”。中世纪末叶,西班牙的平民百姓与贵族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为了冲破封建制度对自由恋爱的束缚,不得不采取种种秘密通信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各种原始密码的产生。

1200年,罗马教皇政府和意大利世俗政府开始有系统地使用密码术。至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相互斗争的需要,出现了无线电密码通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密码通信已十分普遍,许多国家成立专门机构,进一步研制和完备密码,并建立了侦察破译对方密码的机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密码更趋完善,破译与反破译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复杂了。

火箭发射倒数计时的由来

现代火箭、导弹的发射、核装置的起爆等,都是采用倒数计时而不是顺数计时的发射程序,这里有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

自从1912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制造了飞机后,航空业就迅速地发展起来。各国都秘密地竞相研制能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的飞行器。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人们再次萌发了太空旅游的念头,以火箭为动力的宇宙航行理论不断取得进展,对火箭的研制工作不断加紧。到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终于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试飞成功。

1927年德国成立了“太空旅行协会”,出版了一种名叫《宇宙飞船航行》杂志,在其第一期的封面上画有一艘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船,并题名“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一周!”在当时,这确是一件耸人听闻而又新鲜的事。西方掀起了太空旅行热,尽管当时还不能实现,为了迎合这一潮流,德国的乌发电影公司决定拍摄第一部描述太空旅行的科学幻想故事片——“月球少女”。

为了加强影片的戏剧效果,该片导演弗里兹·朗格在火箭发射的镜头中设计了倒数计时的发射程序,即3、2、1、发射!影片上映后这一发射程序引起了火箭专家们的兴趣,经研究,专家们认为这种倒数计时发射程序是十分科学的。它简单明了,清楚准确,突出地表示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的逐渐减少,使人们思想集中,产生准备时间即将完毕、发射就要开始的紧迫感。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真正火箭发射时就利用了倒数计时的程序。

机器人的由来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科学使机器人更加灵巧,而且担任了许多人类不能或不便完成的工作,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已持续了2000多年。13世纪,德国科学家曾试制过能替主人开门的机器人。16世纪。捷克斯洛伐克有人试制过帮助人劈柴打水的机器人。不过,这种种幻想、传说和试验,当时都不叫机器人。而机器人这一名词最早见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培克写的寓言剧《罗松的万能机器人》。

这一幻想真正变为现实,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1954年,美国工程师乔治·迪波尔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的创办人,并且经过7年努力,于1961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工业机器人。1969年,日本川蝻公司制造出日本第一批机器人。从那以后,其他国家竞相效法,一个制造、使用机器人的热潮席卷全球。机器人产量的急剧增加和广泛使用是从1979年开始的。因此,这一年被称为“机器人元年”。

现在品种繁多、性能各异的机器人,除分布于工业、军事、商业各领域,还能看病、裁剪、绘画、弹琴、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可谓用途广泛。

“马力”的由来

英国的发明家瓦特找了一匹特别强壮的马,让它拉一个吊在滑轮上的1000磅重的物体。马用1分钟将这个物体升高33英尺。经过计算,这匹马的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为550磅·英尺/秒。瓦特将此定为功率的单位,称之为“马力”。

瓦特做这个实验是因为他发明了蒸汽机,要计算蒸汽机的力气。而仅用其他的动力比力气大小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力气要做功,做功的多少又和时间分不开,这就需要有个“功率”单位作计量和比较的标准,所以他做了这次马拉重物的实验。

将马力折合成公制,一马力等于每秒钟把75公斤重的物体提高1米所做的功。它还可以用其他功率单位换算,如“瓦特”、“千瓦”。1马力等于736瓦特;1千瓦等于1.36马力等。

冶铁的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的国家,始于3000年前的周代。这比欧洲的冶铁早了1600多年。

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古代战争有关。据史书记载:“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迄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故铜兵较少,铁兵较多。”由此记述了我国古代冶铁术与兵器的沿革史。

周初,冶铁使用坩埚,容量少,操作麻烦,产量甚低。西汉中期,出现了冶铁竖炉,并开始以煤为燃料,使冶铁术有了突破。为了提高铁的产量,后来又发明向竖炉中鼓风的技术,稍后又改为畜力鼓风。东汉后期,出现了水力鼓风,较之人力、畜力鼓风,“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的由来

1839年8月15日,在法国科学院大厅里,展出了一张光学照片。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新发明,轰动了整个巴黎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张光学照片的发明者路易斯·达意尔是巴黎的一位画家和舞台布景设计师。他为了设计光学布景,制作了一种“暗箱式万花筒”。这是一个小木匣子,一端开有小孔,另一端固定着一张风景画,通过太阳光的照射,风景画就能反映到墙上或幕布上。后来达意尔对“暗箱”进行了改进,装上磨光镜和反射镜,使幕布上的布景更加逼真。但是这种光学布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达意尔又考虑如何能使幕布上的布景长久固定而不消失。有一天,他正在把一张薄片感光,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遮住了阳光,只好把这张感光不足的薄片放进化学药品柜子里。3天以后,他取出薄片,发现上面的风景异常清晰。他立即取出各种化学药品,甚至连温度计里的水银也拿来作为试验药剂,以便证实他的新发现。他把碘化银薄片短时间感光,然后放入稀释水银溶液中显影,再用苏打水碱溶液冲洗定影,终于获得了一张清晰的风景照。就这样,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张光学照片。

第一张彩色照片的由来

照片先是黑白的,然后出现了彩色照片,但彩色照片的由来却费了一番周折。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用三种基本颜色调合而得到所有的颜色及各种色度,但有关到底哪三种颜色是基本颜色却争论不休。1861年5月17日,伦敦皇家学会举行物理学教授麦克斯韦关于《三种基本颜色的理论》的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