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3524900000067

第67章 人文历史篇(7)

中国舟船的由来

原始的渡水工具有葫芦、皮囊和筏。筏以其尺度大和承载量大,不仅适用于大江、大河,更适用于海上漂流。

利用葫芦、皮囊泅渡,难免大半身要浸入水中。即使使用筏,也因其贴近水面,难免被水淹浸。独木舟的出现是渡水工具的一项重大突破。独木舟与筏相比有显著的优点,乘舟人和所携带的货物都可避免被水淹浸。独木舟还具有一定的干舷,即有一定的储备浮力。它不仅可适应载重量的增减,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波浪的袭击。独木舟是真正意义上的舟船。

与许多航海国家一样,中国也发现有许多古代的独木舟遗存物。根据在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许多舟型陶器判断,我国的独木舟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根据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第4文化层发现有7000年前的精致的雕花木桨判断,在我国的这一地区,独木舟的出现最晚也当在距今8000年以前。根据考古学的材料所论断的独木舟出现的年代,要比我国许多古代文献所记述的年代还要更早些。

埃及金字塔的由来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

埃及共发现金字塔80座,其中最壮观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巨石块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的?至今仍是个谜。

宙斯神像的由来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分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 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 负责。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由来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闻的,并没有真的看过,以致人们不禁要问,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 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 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年)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了空中花园。

长城的由来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30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米,下部宽8.5米,上部宽约5米。每隔70~100米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米,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景色荒凉。

“鸿雁”代称书信的由来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与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汉朝的皇帝派苏武等人出使匈奴,商讨罢兵息战事宜。和议未成,苏武被匈奴的单于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牧。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汉皇帝另遣使入匈奴。单于仍不让苏武归汉,面对汉使诡称苏武已死亡。当年与苏武一道出使匈奴的常惠,设法见到了汉使,并告知苏武情况,为了拯救苏武,常惠想出了一个计谋,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着一封信,叙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北海的某个沼泽地放牧。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只好让苏武回到汉朝。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地图的由来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了河伯。河伯是黄河的水神,禹为治水踏遍山川、沼泽,忽一天看见河伯从黄河中走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九州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可惜,原物流传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路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刻制的泥板地图,以及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地图。

演员艺名的由来

一般来说,昔日戏班子演员的艺名多是按科班的辈分而排列的。如京剧界著名的“喜连成”科班,即按“喜、连、富、盛、世、元、韵”的次序取艺名的,先后出了侯喜瑞、雷喜福、马连良、谭富英、马富禄、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冀韵兰等名角。

盖叫天本名张英杰,起初艺名叫“紧斗子”,后因仰慕名演员谭鑫培(艺名“小叫天”而改为“小小叫天”,后又索性改成“盖叫天”,成为“盖派”创始人,有“活武松”之美称。

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乳名群子,在喜连成科班中列喜字辈,艺名叫梅喜群。他16岁那年,筹资组班的开明绅士牛子厚见他仪表堂堂,气度不凡,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为他取“梅兰芳”这个文雅响亮的新艺名。

还有的演员刻意取一些富有特色的艺名,以此来吸引观众。如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叫“麒麟童”,著名粤剧演员邝健廉叫“红线女”,评剧名家李再雯叫“小白玉霜”。

有些演员在年龄很小时就走红,其艺名也因年龄而起。如京剧名丑高富全7岁登台,获“七岁丑”艺名;浙江绍剧团有“活猴王”之称的章宗义,取艺名“六龄童”。

京剧的由来

1790年徽班进京,1828年汉调入都,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了20余年,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又受到北京语音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变化,与原来徽、汉两调的声腔有了差异。当时的观众把这种唱腔称之为“京调”。

以后,唱徽调的程长庚,唱汉调的余三胜北上演出,他们在原有的京调基础上,接受了昆曲、秦腔、梆子的部分剧目、曲调和唱、念的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于是,在咸丰年间就出现了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剧种——京剧,时称皮黄戏。京剧形成为独立的剧种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艺术形态日趋丰富多彩、完美精致。京剧早期,以老生行当为主,代表人物有被誉为老三鼎甲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清末,谭鑫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唱腔、表演、声韵等方面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影响深远,致使京剧老生行当有无腔不学“谭”的现象。王瑶卿则开阔了旦行的新路,在剧本、表演、唱腔、服饰、扮相等方面锐意革新,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梅兰芳、周信芳等艺术家顺应时代潮流,汲取新的艺术观念,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革,以杰出的创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各展风采,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京剧脸谱的由来

关于京剧脸谱的由来,有许多说法,至今没有定论。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四种。

1.由面具蜕化而来。据《旧唐书》、《宋史》等史书记载,古代打仗有时戴上面具上阵,以增加威严,吓唬敌人。以后逐渐改变,将面具的形状、色彩直接勾画到脸上,就成了现在的脸谱。古代有的史书将面具称为“代面”,现在称京剧的大花脸(净角)为“大面”,大约是“代面”的音近而误。

2.由化妆蜕化而来。演员装扮某个角色,首先要像那个角色,所以将眉眼口鼻,画成那个角色形状,而一个人的性格,首先也表现在脸部,为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在化妆时进行一些夸张。这种类似脸谱的化妆方法,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脸谱。

3.由神怪傩戏退化而来。从前有一种驱疫打鬼的傩戏,里面有神佛鬼怪的角色。这些角色的面貌无法模仿,只能凭空构思。神佛用金银等色特别标出,妖怪之类,就将他们的形状画在面上。如豹精就画个豹头,猪怪就画个猪脸等。这种表现方法推广到其他角色,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脸谱。

4.由盗贼涂面蜕化而来。从前的盗贼为了防止被人认出来,常常将自己的脸涂画得面目全非,恐怖凶暴。于是在演戏的时候,凡是遇到有凶狠残暴、使人恐怖的角色,也在脸上乱勾乱抹,于是就形成一种脸谱。

豫剧的由来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

“豫剧”,与其他剧种最大的差异在于板式与唱腔。“豫剧”崛起于地方戏曲“河南梆子”,“河南梆子”源自中国戏剧四大腔调之——“梆子”,在经历了融合河南地方说唱、土调歌谣;吸收昆曲、京剧、越剧等大剧种的表演特色,成为中国戏曲大剧种之一。

越剧的由来

越剧约在1906年登上农村舞台,是中国300多个剧种中较年轻的一个。最早称“落地唱书”,以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

越剧,起源于山清水秀的浙江嵊县(现改为嵊州市),嵊县位于绍兴南邻,春秋时期统称为越国。嵊县在民国以前属绍兴府管辖,故曾有“绍兴文戏”、“绍兴戏剧”等称谓。

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是参差不齐,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浙江杭州人,正困居“孤岛”上海,被姚水娟聘为“越吟舞台”的编导,他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当时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中有几首《越女词》,细味词意,李白对嵊县剡溪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感情。在《越女词》中,李白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曾有“镜湖水如月,剡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句子。

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吸取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

昆剧的由来

昆剧,也称“昆山腔”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做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在清代,一般称昆剧为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