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3524900000084

第84章 人文历史篇(24)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笔的由来

远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开始使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甲骨上进行刻字。最早的“墨水”是那些随意觅取的深色水和禽兽的血液。后来,人类发现了金属并用于制造生产生活工具。

聪明的古埃及人最早用铜片打成笔尖,缚在可蓄“墨”的木管中,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自来水笔”了。后来,人们又用鹅毛、鸭毛、鸦毛笔不仅比以往的笔更适宜在柔软的纸上书写,而且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在笔的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英文中,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工业革命时期起,英国人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笔进行了新的研制,笔的材料、功用和种类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第一支现代自来水笔是在1880年由美国人发明的。美国人用14K 金与铱锇等金属制成合金笔尖,用硬胶制吸墨管和笔身,使钢笔具有耐磨损、书写流利、便于携带等功能。

纸的由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画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为西汉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东汉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赐。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科举考试的由来

科举考试制度确立在隋代。唐代则继承余绪,再发扬光大。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挑选统治与管理人才。实行科举取士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任官。到了战国时期,这个制度有了突破,所谓“布衣卿相”,即有才干的平民也可能立致公卿,成为新型官僚;但仍未形成一套选拔的办法。

汉朝始有“选举”(选贤举能)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选拔人才。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廷荐举,称为“察举”。皇帝和大臣征聘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称为“征”,由高级官僚征召为属官,称作“辟”,合称“征辟”。这固然建立了人才推荐之路先河,却也开了徇私舞弊之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乱世,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事管荐举。这些专职官员由当地名门世族出任,由他们按九个等第评定本州或本郡人才,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据此等第授官。九品中正制本意甚佳,但何以后来出现问题?主要是随着世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都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结果选拔的英才有限得很。

总而言之,隋唐以前逐步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至少是扩展了选才授官的范围。但至于是否能选拔出天下英才,就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是不是清明,考试要求和实施办法是不是恰当、公正。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科举考试,但他在位24年中,只而一下诏考试分科举人。到隋炀帝继位,才明确“置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使科举考试制度化。

“百老汇”的由来

作为美国娱乐文化的代表,“百老汇”和“好莱坞”成为两种艺术的两面旗帜。二者都是以地名作为艺术的代名词,所不同的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发源地不一样,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山谷。美国的“百老汇”(Bmadwav)原来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中国人将它音译成了“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也是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称。

黄帝的由来

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书》中也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于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图东至于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作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

黄帝既定天下,便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得到安定。

宫刑的由来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人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宫刑又称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称为椓刑,见于《尚书·吕刑篇》,“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据马国翰《同耕帖》载,古有椽窍之法,谓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

“父母官”的由来

“父母官”是我国人民对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的爱称,旧时大多指的是州、县官员。据考证,这一称谓始自河南南阳。《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治所在宛,今南阳市)太守召信臣“其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长出入于田间地头,住宿在农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自此,“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南阳郡百姓又幸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遍及华夏大地。这就是“父母官”称谓的来历。

黄色为皇家专用的由来

古代崇尚黄色,黄色常常被看做君权的象征。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糅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

“黄色”通过土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古代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在打仗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

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

中国姓氏的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万岁”一词的由来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较普遍的事。比如冯援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擅的称呼。叫“天子”也可,因为这个称号也很尊贵,“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

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攫为己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

到了宋朝,皇帝不允许称他人“万岁”。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臣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

于是,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

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一词才还其固有面目,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