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数据就像一个计算机的主板,它建立起了一个开放、共享、连接的数据基地,而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条数据就像一个个可插可拔的板卡,它们只有融合和集成到主板上,通过计算、应用和数据资源从“条”到“块”上的融合与集聚,实现块数据的解构与重构。例如,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目前已经通过数据为70多万家小微企业贷款,而且没有对一家企业进行过实地考察,只通过块数据的聚合和分析,就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控制。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数据在一个物理空间或者行政区域实现交互、连接、连通和分享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多维变量,这种变量作用于各种资源的配置,就会优于通过竞争而导致的市场化最优配置。这完全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如果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界还没有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的实力和条件的话,那么,块数据理论就是一个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课题,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正一步步走近真理。
DT时代对我们生活的5个新改变
未来10~20年内,DT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至少带来5个方面的新变化,概括为5个“H”:
以别人为中心的生活更Happy(快乐)
很多人都对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津津乐道。同样,在传统观念中,商人无不唯利是图,无不尔虞我诈。但DT时代的商业核心价值在于“利他”主义:相信别人比你重要,相信别人比你聪明,相信别人比你能干,相信只有别人成功,你才能成功。IT时代诞生了无数的巨头,但是DT时代只能倒过来——真正的巨头是要让别人更成功,而且这种以别人为中心的生活才更Happy。IT能让自己越来越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更能理解为什么说互联网经济就是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就是分享时代,互联网一族就是分享一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帮助的人越强大,你才会越强大。”分享就是3W(客户Win、合作伙伴Win,自己Win),即三方共赢。它不仅能带来快乐,还会带来成功。说到这里,身为全球互联网的霸主,马云还有一个更独特的说法,那就是,DT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体验。而体验时代,女人越来越厉害,懂得怎么服务别人、怎么理解别人、怎么支持别人。DT时代,千万不要小看了女人。
透明数据的“剧透”很Harmonious(和谐)
DT时代讲究的是开放、透明、分享及合作,“DT时代诞生无数剧透”。未来,大数据的云端计算处理,将消除商业社会的边界,让一切商业主体相互自由连通。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全世界数据信息完全“透明”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这个互联、融合、互动的时代,每个人都将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大规模迁移,人人都在张扬个性,人人都在发声。如果说过去一个人创造的词语由于各种限制只能与少数人分享,能够得以传播的新词往往需要在《现代汉语词典》被更新后才广为人知,那么今天,只有报纸或者权威传播机构才能造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这是语词的民主化,更是一种文化的民主。人人都可能成为话语创造的主人公。每个人在数字空间留下的行为和足迹不仅仅在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财富,也为政府治理的精准、效率和预见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以人为本成为大数据时代的课题,答案就在于重构人人主权的实践基础和便利。既然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数据构成的世界,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用数据表示,人是相关数据的总和,那么,随着公众和第三方机构获取数据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多元协同共治就成为民主政治的主要形态。这时,人人主权就是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当然,互联网的出现,在提供海量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存在着色情、恐怖、谣言等不良信息。更要命的是,它让很多的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且在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因此,DT时代,当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让无数的“剧透”不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为前提;人人在享受主权的同时,也要使个人信息得到充分的保护,将网络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安宁与自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样的DT时代才是Harmonious的。无论如何,没有安全的DT注定没有未来,甚至也不可能有现在。
越小的企业越High-speed(高速)
DT,表象是数据,数据的背后是人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活动,而是以众创为特征的创客的活动。从IT时代到DT时代,小企业变成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每一个咖啡屋、众创空间,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许多奇思妙想就能带动市场,更能创造需求。这就是高手在民间。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例如,中国10年以后最大的麻烦是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包括今天的水、空气、食品安全,一定会导致10年以后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大生态、大健康、大娱乐产业将是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大数据治理生态,让大数据解放医生,让大数据生产娱乐,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应用和大数据技术让所有未来产业得以迸发活力、动力和潜力,将从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中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而且越小的企业发展越快,越High-speed,这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活**”让“众创”更Heated(激昂兴奋)
两个“人”在一起是“从”,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众”。DT时代,“众联”、“众创”、“众筹”、“众包”成为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模式,不仅对接众多创业投资,更引爆无限创意创造,让“众创”更Heated。所以,当说到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众筹电影了,没人会感到奇怪。因为,一场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巨头已经开始展开应对跨界趋势的并购和围猎。这只是冰山一角。互联网金融迎来春天,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教育如雨后春笋,吃喝玩乐都在拥抱互联网……DT时代,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用互联网技术、理念、思想去与传统行业进行交融,实现共同发展。是的,很多微创业者都在使用各种“众”平台。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任务众包平台,如今已经吸引了超过800万名技能分享者。同时,由于众筹的推动,创新创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走向前台,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投身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所以,DT时代,“活**”的力量不容忽视。《史蒂夫·乔布斯传》英文版本出来以后,中文翻译稿很快就出来了。怎么完成的?众包完成的。将来做任何事情,众包的思维,也就是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的问题都很重要。现在,整个社会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问题很焦虑,但大数据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平等思维、共享思维、扁平化思维、跨界思维、场景思维被大家越来越多地掌握和运用。屌丝和高富帅没有了区别,靠拼爹、靠坑爹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跨界融合更Hotsy-totsy(精彩)
互联网正在从一个产业变成一个时代,正在成为典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互联网革命,正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行业发生。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重新定义。而这种建构与定义,又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会发生“乘数效应”。很多企业、项目“触网”后发生颠覆性变化,赢得无限商机。因此,只有那些学会融合的人,才能把握未来DT时代最大的机遇,才能把互联网经济做起来。在未来10~20年里,互联网公司如果不能和传统行业进行跨界结合,不仅会生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死得很惨。同样,那些传统企业如果不和互联网技术、思想进行融合,那这些传统行业里的企业一样也不会活得太久。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经营者的头脑要赶快升级。而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搭建一个很好的基础设施平台,同时培养出一批DT时代的人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DT时代什么更重要,还是人才!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DT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对于以方块字为特征的华文世界来说不啻是一场文化碰撞和思想革命。我们的母语里本来是没有“数”而只有数“字”的,是一、二、三而不是1、2、3,这样的方块数“字”无法进入数理化公式,更别说进行大数据这样超量的存储和计算。曾几何时,胡适就感慨中国人为“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不求精确。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也多次谈到“数目字管理”的问题,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认为中国不懂得用数目字来管理国家。而西方国家建立资本主义体制后,各种要素实现了自由而公平的交流,社会基层与高层的联系更加数据化,各种准确的数据能够汇集到中央,依据各种真实可靠的数据管理,中央下达的政策能够符合地方实际。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借助了可靠的统计数据,才使得国家治理更加精准和高效。今天来看,这种所谓的数目字管理也只是大数据的初级阶段,与大数据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正在大踏步进入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DT时代,所需要面对的数据量已经从TB(太字节,1TB=1024GB)级别跃升到PB(1PB=1024TB)、EB(艾字节,1EB=1024PB)乃至ZB(泽字节,1ZB=1024EB)级别。也就是说,正在到来的大数据浪潮,已经不是个数目字管理的问题,而是一场数目字的革命!大数据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二母语”,这种“母语”,让我们从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变成了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让我们的生产方式中物质产品的生产退居次位,对信息的获取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大数据之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开启数据化生活的新主流。是的,DT时代已经到来,就让我们用好大数据这个“第二母语”,讲好DT时代的中国故事吧!
[1] 埃里克·布赖恩约弗森的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