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驱动力
3535100000004

第4章 在坚守“底线”中走“双赢”之路(1)

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五位一体”与“底线思维”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从农耕文明发端,到工业文明出现,再到生态文明转型,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都饱含人类对发展的反思、扬弃与超越。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生态新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内化于中国高层治国理政的思想深处。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中首次出现“绿色化”这一提法,将其升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的概念,并强调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就是当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种价值认同。

“五位一体”:顺文明发展之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五位一体”的提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参与和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从我国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生态受破坏程度远超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2]

“两条底线”:解持续发展之难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种重大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体现在既要加强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又要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3]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就要善用“底线思维”[4],即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发展是前提、是基础。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贵州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座谈时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实际上,只要指导思想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就既可以加快发展,又可以守护好生态。”要解决好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问题,以及超过2亿的贫困人口问题,需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生态是保障。加快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加快发展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转型升级”:固科学发展之本

解决好生态和发展的问题,不能就生态谈生态,就保护谈保护,必须从转变发展模式入手,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的重中之重,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必然推动产业的调整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从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到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用,推动了产业从机械化向电气化转变,再到以原子能、计算机的发明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产业发展从自动化向信息化飞跃。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呼之欲出,正在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点上打进一个楔子。机遇稍纵即逝,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面对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科学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转入全面创新驱动发展轨道。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后,2014年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凡此种种,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指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面向未来、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首要战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秀美的绿水青山,既是贵州、贵阳的宝贵财富,也是其守护责任所在。用“习式生态词汇”来表述,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双赢”必须坚持的原则。

秀美的绿水青山

贵州山川秀美,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黄果树瀑布、荔波漳江、龙宫、马岭河、万峰湖、格凸河、百里杜鹃、舞阳河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省域内星罗棋布。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成为贵州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的重要标志。[5]贵州省河网密布,森林覆盖率非常高,2014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49%。[6]

省会贵阳是贵州秀美山川中的明珠。贵阳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形成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绚丽景观。贵阳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从花溪公园、天河潭、南江峡谷,到十里河滩、息烽温泉、甲秀楼,到处是景点、全域是景区。近年来贵阳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7]

脆弱的生态环境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贵州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害,而且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这一状况决定了贵州在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方面难度更大,更需谨慎小心。[8]”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在贵阳有集中体现,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首先,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由于贵阳的山地、丘陵特点,喀斯特山区环境中的可耕地面积比重小,人均耕地0.028公顷,不足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为137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31立方米/年的61.5%,是贵州省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且时空分布不均,饮用水源保护区占到水体总面积的一半,保护难度大。

其次,生态系统稳定度低。贵阳市植物资源种类较多,但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种类不足,且人为破坏经常发生,植物、植被恢复受到严峻挑战。植物适生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中断,造成生态系统脆弱、稳定度低。以铝磷为代表的矿产资源有较大储量,但对开采中产生的废渣、废气、矸石的处置滞后,导致矿区生态系统退化。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生态承载能力弱。长期以来,贵阳的经济发展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资源型经济特征。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超出了极限。从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看,市域内的几个区县(市)已处于超负荷状态,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压力已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9]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重要观点。[1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因此,贵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13],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双赢”。

在“两加一推”中打造发展升级版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贵州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这一发展思路是贵阳基于现阶段的发展矛盾、发展任务以及发展原则,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出的科学决策。

发展滞后仍是贵阳的主要矛盾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贵阳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2010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针对贵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的支持,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贵阳的发展活力,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72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32亿元,增长1.79倍,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14]尽管如此,贵阳欠开发、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依然没有变。

2013年沿海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8011.78亿元、8343.52亿元、15420.14亿元,[15]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武汉、郑州、长沙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375亿元、6201.9亿元、7153亿元,[16]周边地区省会城市南宁、昆明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2803.54亿元、3415.31亿元,[17]贵阳与这些区域还存在明显差距。

加速发展仍是贵阳的主要任务

发展滞后仍是主要矛盾,决定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和需求都十分迫切。2010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指出“要充分认识到贵阳市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只有贵阳市加速发展才有全省的加速发展”,并要求贵阳重点加快实现“四大突破”,强化“三大支撑”,做出“三大贡献”。2012年3月6日,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贵阳调研时强调:“贵阳市作为全省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的‘发动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抢抓机遇,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更有作为、走在前列。”

可以说,贵阳必须坚持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第一要务,来打造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建设金山银山不能破坏绿水青山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贵阳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重污染城市的今天就是贵阳的明天。那么,贵阳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既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护好宝贵的生态环境呢?转变发展方式是唯一的选择。贵州省省委常务委员、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目标,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18]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起点上全面打造发展升级版。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发展升级版,就是要从“追求总量”向“追求质量”转型。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以2009~2013年为例,贵阳市地方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902.6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085.42亿元,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31倍。[19]但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地方生产总值主要是由房地产业、金融业、中医药、矿产资源产业等少数几个产业贡献,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不高。因此,贵阳急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培育壮大贡献度高、竞争力强、约束性好的标志性企业和引领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