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发中心
一、适时加强理论建设,是当前推动中国古都学深入发展的必要举措
作为我国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古都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形成并建立以来,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在中国古都学会的推动与多个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下,迄今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已取得了多方面的颇为丰硕的成果。仅就中国古都学会与一些地方古都学会联合举行了年度性的全国学术研讨会后迄今所出版的19辑《中国古都研究》论文集看,共收录学术论文533篇,总计523万字,也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对之审视后可以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为有关某些古都具体问题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专门论述有关中国古都学理论的论文仅占百分之六七,而且这三四十篇论文也大多是就中国古都学理论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中国古都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中国古都的定义、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中国古都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国古都和文化等进行了论述,尚未就中国古都学整体理论系与基本理论思想作深层次的阐释。这是我们学会内近20年来之研究状况。就全国学术界而言,近20年来出版发表的有关古都研究的论着数量也颇丰,但在研究的内容上,也与前述状况相近。这从许多学科之学术发展史说,其前期状况也大体如此,这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也正是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昭示我们,当一门有着深厚基础与广阔前景的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继续推进个案性实证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理论建设力度,只有深入开展学科之理论建设,构建起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才能使学术界洞悉其性质特点,深刻把握其内容范畴,使其从学科之理论思想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更好地达到其追求的境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它获得自立于学科之林的牢固根基;这也是其臻于成熟的根本体现。现在中国古都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到这么一个关键阶段,所以我们学界同仁当高度关注,积极投入,以促其顺利进展。
二、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的几点见解
1.加强理论建设要充分注意中国古都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钱学森先生曾经将当今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技术科学划分为十大门类,并就它们的学科性质,将它们划分为基础理论性的、应用技术性的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用理论性的三个层次[1]。
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古都学当属于应用理论性的。因为中国古都学一方面要研究古都的定义与古都兴起、发展以至废毁的演变规律等纯粹的学术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古都学还当研究古都所在城市如何保持古都风貌与传承历史文化,以及如何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实际工作中,使这些古都所在城市历史上曾经作为古都的辉煌不是仅留存于市民的记忆中,而是能活生生地体现在城市的风貌上与文化氛围里,与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纯学术性,也有为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乃至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方略、实施方案等应用性的内容。
2.加强理论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国古都学的学科特性。
还在10年前,为推进中国古都学有更深入的发展,我曾在《试论当前我国古都保护与城市建设问题》一文中[1],指出这门新兴的学科具有下述三点明显有别于相邻近的一些学科的特性。
即:
(1)它是一门包含了多门学科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具体而言,它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及城市规划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多学科综合体。因此,它既不是历史学的附庸,也不单独属于考古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2)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具体地说,在时间上,中国古都学不单注重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兴衰演变的历程,而且还注重探讨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华夏历史文化风韵的现代化城市服务;在空间上,它既注重古代都城城墙内有关内容的研究,还注重古都周围一定区域内有关内容的研究。也就是说,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古代”、“都城”这一时空范围内,而是放眼古今未来,包括都城内外,有着大跨度的时空范围。
(3)着重从文化意蕴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历代列国都是以自己的都城作为中心区域创造出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当时是支撑各王朝与政权得以存在的内在精神支柱,还是构成国都,乃至全国繁荣兴盛气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古都文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古都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古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有关古都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并有具体体现;而且抓住古都文化研究可以统领有关古都研究的总体内容,推动中国古都学的深层次研究。
正因为古都文化具有上述品性,因而受到中国古都学界的普遍重视,并成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三个特征,不仅使中国古都学有别于相邻的一些学科,使中国古都学者对古都的研究,不同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城市规划专家对古都的研究,而且使中国古都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与更高的层次上为保护古都、建设古都服务。因此,在开展古都研究时,应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既重视古都遗址的发掘与考证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更应从中国古都学所具有的前述三个特性出发对古都进行高层次综合性研究,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加强理论建设要恰当关注学科组成之层次性与相应之理论体系之层次性。
正是因为中国古都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大跨度的时空范围的学科,所以它的学科组成具有层次性。初步分析它有着下述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地理环境与资源。这是古代都城择建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层次是古代都城空间布局与形态、结构特点。它们既要与所建区域之环境、资源状况协调共处并相互制约影响,也是所处之区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三层次是文化与制度。它包含有地域文化、都邑建筑文化与影响涉及都城发展演变之制度文化。
虽然上述三个层次之研究内容,均有相对应之学科,如环境科学与历史地理学、城市科学、文化学等学科之理论可以运用,但还需从古都之特点加以改造与发展,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搬套用,以构建出具有层次性的中国古都学之理论体系。
三、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的途径
从前一部分所论及的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的几点见解中可以看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时期各个朝代与政权都城兴建、发展以至废毁过程及其原因、规律。虽然其主体是古都之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外部形态及其变化等都城本身之内容,但其所在区域之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变迁、其所处区域与时代之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嬗变,则是支撑中国古都学深入发展的两大支柱,所以应将三者结合起来,再考虑到中国古都学之学科性质与特点,从整体上推进其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具体之途径有下列数端:
第一,通过实证性研究进行理论概括。
目前在中国古都学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仍在对各古都具体问题的考察、分析、论证方面。可在这些实证性研究工作中加强理论探索与概括,以积累理论建设的素材。
第二,通过部分理论构建促进整体理论建设。
前已述及,中国古都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含有三个层次,即三个方面,所以可以通过对与中国古都学有关的各个相邻学科侧面以及各个学科层次上进行理论构建,从而促进其整体理论发展。
第三,通过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古都学理论体系的日臻丰富完善。
任何学科理论体系之丰富完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时,既要有敢于开其端的识见魄力,也要有乐于接受实践检验与同行专家批评指正,并不断修正自己某些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理论见解的勇气,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使中国古都学之理论体系日臻丰富完善,并发挥其指导学术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重要作用。
[1]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大自然探索》第6卷第19期,1987年。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199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