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公安部队改称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延安专区公安大队改隶陕西省公安厅成立的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子长县公安队隶属延安专区大队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1966年8月,子长县公安队改隶子长县人民武装部领导。8月30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子长县中队。
1976年1月,县中队脱离武装部领导,改称为子长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受延安地区公安处民警科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198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1982〕30号文件精神,陕西省子长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子长县中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延安地区支队和子长县公安局双重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担负子长县看守所外围武装警戒任务,协助公安机关执行武装拘捕、追捕、押解、公捕、公判,县内重大会议、集会的安全保卫,特殊情况下的武装巡逻等临时勤务。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处置子长县境内的群体事件、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
2005年12月,县中队编制23人,配备中队长、指导员、副中队长各一人,排长一人,司务长一人,属正连级建制。其主要职责未变。
(四)子长县消防大队
武警子长县消防大队前身为1983年成立的子长县公安局消防股。1993年,消防股改称为消防科。1995年消防科改称为武警子长县消防大队,正营级建制,编制两人,隶属延安市公安消防支队,业务受子长县公安局指导。其职责是负责子长县内灭火、抢险救援和消防监督,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和审核验收,火灾事故调查,公众聚集场所开演前消防检查,季节性消防监督检查,重大节假日和大型群众性活动前的消防检查。
第二节驻军
一、清及清前驻军
秦代,匈奴称雄北陲,主要利用水草丰盛的河谷川道向南进攻。秦灭六国后,于横山山脉北麓奢延水(今无定河)边置上郡,南麓置阳周县,用以阻挡匈奴进攻。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戍卒数十万驻守上郡,境内亦有驻军,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
隋末唐初,梁师都驻守魏州(今子长县热寺湾乡姜家坪)。唐武德二年(619)八月,延州行军总管殷德操攻破魏州,俘虏2000余人。弘道元年(683)四月,绥州部落稽白铁余部率部起义,占据城平县,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以此为大本营,进攻绥德、大斌,后被夏州兵镇压。
北宋,北界在横山山脉一线。为防御西夏进攻,北宋屯兵坚守秦长城所经长城岭(在今志丹、安塞、子长之北),境内设安定堡、黑水堡,驻守兵千余。庆历二年(1042),宋廷还在宋夏交界内属羌族部落中招募了众多“番兵”驻守边境防御西夏。其中安定堡东路都巡检所领16族兵1989人,马460匹。
明初,县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1403~1424)移驻清平堡。嘉靖、万历中,游戎带守备一员、千户所两员防秋(防止秋庄稼被敌方抢收)于安定。崇祯四年(1631),张存孟(不沾泥)率起义军破安定城,驻守月余。
清初,县有镇城守兵50人,后改隶延安营,为左哨把总分汛地。嘉庆七年(1802),延安营分防安定县马兵一人,步兵两人,守兵五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延安营分防安定县步兵两人,守兵六人,以外委把总领之,每年由知县捐助火药35公斤,铅子250个。
二、民国时期驻军
(一)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驻军
1.国民革命军第86师原为陕北一支地方武装。其创始人为辛亥革命时在秦陇复汉军北路宣慰招讨安抚使井勿幕所属的第16标任标统的井岳秀。民国六年(1917),任陕北镇守使的井岳秀派兵驻安定、瓦窑堡。民国十四年(1925),井岳秀部石谦团两个连驻安定。民国十六年(1927)春,井岳秀部石谦旅驻兵一个连。
同年十月,井岳秀部增派两个连驻守。民国十九年(1930),井岳秀部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6师。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党军第86师张建南营驻安定,崇保庆团驻瓦窑堡。
因第86师属杂牌部队,经常受到北洋军阀、国民党军正规军的歧视和排挤,几乎被消灭。但井岳秀利用地处边陲和山河阻塞,借保境安民之名,实行封建割据,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积极推行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策略,剿杀红军,与人民为敌。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半年,井岳秀部姜梅生团和高玉亭团分别移驻横山县之石湾镇(今子长石家湾乡)和安塞县,偕同驻安定县瓦窑堡镇的崇保庆团和驻安定县的张建南营,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以安定为中心的陕北红军根据地,血腥镇压和屠杀陕北红军和陕北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第86师反共行径有所收敛。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井岳秀死后,其属旅长高双成继任师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所部张云衢团开赴绥远抗日前线时,该师遂将所属延安的安定县防务自动移交于延安八路军留守处接管。
2.国民革命军第84师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47军。该军在民国十六年(1927)冬至民国十七年(1928)春夏时,驻防安徽的阜阳一带;民国十七年(1928)秋,移驻河北之遵化、三河、蓟县等地整训;民国十八年(1929)春,蒋桂战争爆发,遂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方振武部,不久被缩编为一个独立旅;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蒋、冯、阎大战,冯、阎失败后,随晋军退入山西的平定县被改编为第84师。进驻陕北时,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即第250旅、第251旅和第499团、第500团、第501团、第502团,其中师部偕第499团驻绥德,第500团驻安定的瓦窑堡镇和延川的永坪镇,第501团驻清涧、延川,第502团驻沿大理河至横山的石家湾(今子长石家湾镇)一带。该部番号屡变,编制由军到旅、到师以至到军,但一直由高桂滋任最高军事长官。
国民革命军第84师驻陕北期间,曾伙同国民革命军第86师对陕北人民和陕北红军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二十日,驻清涧县的高建南旅窜入安定境内“清剿”红军扑空后,便将安定东区丹头村的无辜群众26人抓至清涧县,除两名小孩幸免外,其余皆被枪杀在清涧县城南门外;五月六日至九日,红26军、27军在刘志丹带领下,在安定县东川的吴家寨子和马家坪两地干净、利落地全歼了第500团和第499团的两个营和两个连,毙敌100余人,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0余支、各种机枪65挺、八二迫击炮两门以及大批辎重物资。六月十九日,驻安定瓦窑堡的李少棠团(第500团)将六月十七日抓捕的18名安定南川赤卫军队员全部杀害于瓦窑堡城外的南门滩。他们的残酷暴行,激起了陕北红军和陕北人民的强烈反击。在陕北红军的强大攻势下,该师第500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放弃安定瓦窑堡城,北逃绥德。
3.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国民党军第13军汤恩伯部第89师驻扎安定东北一线,师部驻南沟岔,玉家湾驻一个旅。
4.国民革命军第135旅该旅隶属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三日,胡宗南集团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后,该旅随主力于四月三日进占了子长县瓦窑堡镇。胡宗南主力于四月六日南下延安蟠龙、青化砭集结补给时,该旅被留下守备瓦窑堡镇。下辖两个步兵团(第404团、第405团),全旅共4700余人。四月十四日,该部离开瓦窑堡镇,兵分两路沿蟠龙大道跃进,企图与国民党军整编第1军、整编第29军将西北野战军主力围歼于瓦窑堡以南地区。不料,被西北野战军歼灭于子长县羊马河村一带,全旅覆没,代旅长麦宗禹和第404团团长成耀煌、第405团团长陈简钧被生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