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较为频繁。在历代战争中,有统治阶级为了争夺地盘驱使军队而凶残杀戮,有农民起义军不堪苛捐杂税揭竿而起,有土匪顽劣为抢占山头干戈相向。
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子长县作为西北红军的创始地之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中心县,境内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事接连发生。
第一节清及清前战事
一、北宋与西夏承平寨之战
宋宝元元年(1038)十月,原称臣于北宋的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次年以大夏国名义派大使向宋王朝递交国书,要求宋朝给予正式外交上的承认,表示愿意和宋缔结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两国贸易往来。宋廷严厉拒绝,并下令免去原来加给李元昊的一切封号和官职,断绝两国贸易关系,并封锁边境,悬赏捕杀李元昊。西夏亦准备大举攻宋。时县境由于地处宋夏边境,战事遂起。
康定元年(1040)正月十八日,西夏李元昊亲率10万主力军沿金明道南下,经芦关、塞门直取金明寨(今安塞县),宋将李士彬被俘,全线溃退。
西夏军强攻承平寨(今热寺湾乡姜家坪村),宋将许怀德坚守,未破。
二、北宋与西夏黑水堡、安定堡之战元丰四年(1081)四月,西夏统治者内部发生了权力之争。西夏主李秉常在对宋朝的和战问题上,与其母梁氏意见不合,被梁氏囚禁,外戚梁乙埋执政,宋朝得知这一消息后,驻守西北的将领纷纷建议趁机进攻,灭掉西夏。
九月,宋鄜延经略安抚使种谔指挥鄜延路兵5.4万、京畿(宋都开封周围地区)兵3.9万,从延州、绥德出发围攻米脂寨(今米脂县)。为救米脂寨之围,西夏发出援兵,种谔命大将高永能、高永亨在无定川设伏,打败西夏援军。十月,西夏米脂寨守军降宋,西夏知夏州索九思逃走,种谔入夏州、银州,遣鄜延路经略副使曲珍领兵破黑水堡、安定堡。
三、明与鞑靼黑水苑之战
明朝中后期,国势衰微,在河套以北、阴山(即大青山)以北的沙漠、草原地区的鞑靼(明时对北部蒙古族的称谓)不断南下侵扰。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至九月,鞑靼人攻延绥,由定边入内地,至黑水苑(今县境涧峪岔镇边家湾村)与明军三战,陕西总督刘天和严令军士参战,鞑靼人撤走。
四、明末农民起义军安定战事
明末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统治阶级极端腐朽,土地的兼并和集中达到空前程度,封建剥削压迫更加残酷。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矛盾十分尖锐,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整个社会陷入危机四伏之中。当时的陕北饥荒更为严重,而地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仍在横征暴敛,农民起义遂起。
崇祯四年(1631)十一月,不沾泥(张存孟)义军攻克安定。延绥总兵王承恩率兵复攻,义军撤至绥德。驿马夫李自成往从之。同月,一座城老柴雪儿(疑为洛川李老柴义军)率义军80人,乘夜从后山攻安定城,守军200人逃遁。次日,义军入安定,占据12天,榆林遣兵至,义军撤离。10天后,义军复至安定,守兵顽抗,未克。
崇祯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张天琳率众由北至安定,榆林总兵俞罛霄率兵5000人拒之力战,因援兵不至,俞罛霄在安定战死。八月,鞑靼人自高石崖杀入,直至安定城下。
五、清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安定之战顺治元年(1644)五月,由于吴三桂引清军进围北京,大顺农民军抵御失利,李自成率军撤离北京,退守陕西。为阻止清军由山西入陕,由北南下,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遣兵4万占据延安。英亲王阿济格率亲兵8万自保德州结筏过河,攻入绥德,图谋延安。途经瓦窑堡与大顺军在散屯、鲁家屯、潘林等处兵战月余,李自成兵败撤出。
六、清末回民起义军安定之战
清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清政府为筹集巨额军费,加紧对人民的搜刮。贪官污吏乘机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百姓无以为生,反清情绪日烈。清廷地方政府为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不断挑起民族纠纷,并实行“以汉制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装反抗道路。同治七年(1868)
六月,董福祥率宁夏固原饥民暴动队伍和扈彰率领的甘肃环县饥民暴动队伍10万余众,活动于安定、清涧、绥德一带。十月十九日,扈彰率部众2100余名分别移驻安定蟠龙寨和安塞土川。年底,董、扈二部被清军诱降,数千精壮者被选充营勇挑夫,余被解除武装,安插在安定之瓦窑堡、周家崄和绥德之老君殿(今属子洲县)等处耕垦荒地。
第二节民国时期战事
一、营盘山遭遇战
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六日,晋西游击队由保安(今志丹)转战至安定营盘山与国民党军第86师驻横山石湾镇万宝山营相遇。大队长阎红彦带队员先敌占据险要阵地,交战双方自晨至午相持不下。阎红彦选出强龙光、强世清等10余人组成突击队,绕至万宝山营,令国民党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游击队主力乘机从正面发起冲锋,万宝山营溃不成体,仓皇脱逃。此战历时半日,毙俘40余人,缴枪50余支,子弹数千发。
二、玉家湾奔袭战
营盘山遭遇战后,晋西游击队于当天下午进至安定北区南沟岔。中共地方党组织派人送来情报,国民党军第86师驻瓦窑堡崇保庆骑兵团一加强骑兵排驻扎距此20公里的玉家湾,企图追歼突入境内的红军游击队。晋西游击队决定星夜行动,攻其不备,遂从南沟岔出发,拂晓前包围玉家湾。十月七日凌晨发起攻击,国民党军猝不及备,慌忙应战,大部被击毙,其中有石德义等四个排长。此次战斗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排,毙俘30余人,缴枪30余支,马30余匹和弹药一批,游击队得到很大补充。
三、董家寺伏击战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十七日,陕北红1支队在安定西区南新庄侦悉,国民党军第86师驻安定县城张建南营连长高生全和民团团总李丕成带兵丁90余人,白天在周围催粮要款,夜宿董家寺寨子。红1支队遂以骑兵为一路隐蔽于山下伺机出击,以步兵为另一路包围寨子。十八日凌晨,步兵与寨内驻军接火,国民党军见已被包围,夺路向红军预伏地域逃窜,因设伏骑兵中有人抢先开火,国民党逃兵掉头逃窜。红1支队步兵、骑兵截击追歼,逃兵大部被歼。
四、谭家崄遭遇战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十八日的董家寺战斗后,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1支队北撤到谭家崄(今李家岔镇西约10公里处)一带休整。五月二十九日,国民党第86师驻安定县城的张建南营派两个连由李丕成民团带领,分两路向红1支队的驻地谭家崄进剿。张建南部用一个连正面进攻,一个连侧面包抄,战斗十分激烈。为了分散张建南部的兵力,红1支队支队长强世清和政治委员杨重远决定,强世清向西,杨重远向北,分两路带领部队突围。不料国民党军以少数兵力向西佯追而大部兵力向北追,杨重远带领部队一边还击一边撤退,退至一半山坡时,杨的腿部不幸中弹负重伤。战士们便背着杨继续退却。当撤至杨沟村时,追兵而至,杨重远看到情况十分危急,便命令大家撤退,自己留下掩护,战士们不舍,还要继续背他走,杨重远不容分辩地对大家说:“你们快走,不要因为我一个人误了大事。”当国民党追兵冲上来时,杨重远忍着剧痛瞄准射击,直到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举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拒俘饮弹。战后,国民党军把杨重远的首级割下悬挂在安定城门上“示众”。后来,红1支队设法将首级抢回进行了合尸安葬。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中共陕北特委主持成立了重远县,以此作为对杨重远的纪念。重远县当时辖安定县的南二区、南三区和西一区的马河川及安定县的北川、真武洞以北地区。
五、窑则峁河偷袭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上旬,红26军派刘约三率领庆阳、保安游击队一部共30余人在安定西一区与红1支队汇合。获悉安定国民党驻军张建南营到窑则峁河给大地主贾生金修筑碉堡,当晚,全队由谢子长率领,绕东开进窑则峁河村,包围贾生金院落。战斗打响,红1支队主攻,庆阳、保安游击队掩护,未料敌人突围出村,抢先控制西山。突击队连攻数次都未奏效。谢子长见状,高卷裤脚,挽起袖头,手提驳壳枪,率突击队猛冲。山顶守军见势不妙,四散逃跑,游击队乘胜追击,全歼国民党一个排,缴获短枪三支,长枪20余支,弹药一批。张建南亦被生俘,由于当场没有被认出,让其在游击队打扫战场时逃走。
六、攻打安定城
国民党军驻安定县第86师张建南营和李丕成、折可达、黄天锡、宋应昌“四大民团”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安定关押大批党员群众。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十六日午夜,红1支队在谢子长指挥下兵分两路直扑县城:一路在东门打响,以吸引守军向东用兵;一路直取旧衙门,开监放人。龟缩城内的国民党守军虽数倍于红军,却因不摸红军意图与虚实,只有招架之势而无还击之力,待红1支队将关押的党员群众200余人全部送出城后,天已大亮。守军发现红军兵力不多,发起反攻。游击队已经撤出战斗。此次攻入县城,为陕北红军战争史上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