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子长县军事志(公元前627年~公元2005年)
3537900000004

第4章 概述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北邻子洲、横山县,南依宝塔区、延川县,东与清涧县毗邻,西与靖边、安塞县接壤。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公里,总面积2395.36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管委会和城区街道办事处,353个行政村,1303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4.5425万人。

子长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年前,人类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境内始设阳周县,嗣后几经变迁。元宪宗二年(1252)设立安定县,历经元、明、清三朝代,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设赤源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秀延、安定、子长、瓦窑堡四县(市)。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子长县沿用至今。

子长自古有“边镇之咽喉,西塞之要径,秦关之保障”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外夷入侵,征调民夫筑长城以保乡邑,本境为重点防御之地。秦代,翟、匈奴屡屡进犯,秦遣大将蒙恬率30万众入境屯兵戍边。

至汉代,边患迭起,境内为汉用兵之地。宋代,边患再起,沿横山山脉一线成为宋与辽、西夏长期对峙区域,宋于境内设安定堡、黑水堡、瓦窑堡及丹头、威羌、殄羌诸寨重兵驻防。明末,境内为农民起义发源地之一。清末,回民起义军数度入境,一度“安定城野无一人”。

从古代到民国时期,县内发生过西夏强攻承平寨;宋破黑水堡、安定堡;明嘉靖十九年(1540),鞑靼人攻延绥;崇祯四年(1631),不沾泥(张存孟)义军攻克安定;崇祯九年(1636),李自成、张天琳率众由北到安定;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率兵4万至安定境,遣千人攻安定城;清同治七年(1868),董福祥率宁夏固原饥民暴动队伍和扈彰率领的甘肃环县饥民暴动队伍10万余众,活动于安定、清涧、绥德一带;民国时期有营盘山遭遇战、玉家湾奔袭战、董家寺伏击战、窑则峁河偷袭战、攻打安定城、吴家寨子-马家坪战斗、羊马河战役。

中华民国初期,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肆意勒索民财,欺压百姓,民众被迫反抗,谢子长、阎红彦等革命先驱在安定境内发展党团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游击队。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安定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十二月改称赤源县苏维埃政府)在涧岔峪区景家河村成立,先后组建的红军游击队有第1、第8、第9、第16支队,并于十二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的两次围剿,巩固与扩大了陕北根据地。境内遂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与红军东征、西征的出发点。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至翌年六月,瓦窑堡为中共中央、中央军事机关所在地。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刘少奇、杨尚昆、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留;党在此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着名的瓦窑堡会议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部署了东征、西征,进行了争取东北军、西北军的工作,促成了嗣后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央党校、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先后在此创办,瓦窑堡因之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从中华民国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子长县有成千上万的儿女投身革命,他们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先后有近3000位烈士献身革命,同时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和战斗英雄,其中阎红彦、贺吉祥、贺晋年、高维嵩、李赤然、吴习智、陈克功、贺毅、姜聚华等九位将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少将军衔,子长县因此被誉为“陕西省将军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来,子长县军事工作有过艰难的跋涉,亦有过不懈的探索;有过失败的泪水,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进步。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历届领导班子呕心沥血的智慧和汗水,都洋溢着人武部官兵和驻子长武警中队、民兵预备役部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都浸透着子长县历届县委和政府的热情关注与支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厚意。

在抗美援朝、中越边境战争中,子长县儿女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有近500人开赴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荣立战功,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未来的子长县儿女塑造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子长县军事工作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和国家、军队建设的调整改革,反复深入进行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坚持不懈地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励官兵,激发他们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革命热情。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政治风波,面对“酒红灯绿”的诱惑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全体官兵都能稳若磐石地坚守本职,并积极投身到子长县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潮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每当发生火灾、矿难、洪水袭击、山体滑坡等重大灾难时,是全体军事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陷阵、不畏艰险地奋战在抢险救难的第一线,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每当农业生产出现灾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支援、扶贫攻坚亟待实施、社会暴力事件突发时,是全体军事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灾阵营中为百姓排忧解难。他们踊跃参加兴修水利、开通道路、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责任,真正成为人民的依靠和主心骨。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赤诚之心感动着所有的人们,得到了全县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子长县军事部门坚决尊重和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动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当好参谋,赢得了中共子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在各项工作和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融洽了军政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双拥”工作的开展。

在民兵预备役建设方面,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改革民兵编组和布局,建立民兵专业应急分队,加大民兵的技术含量。坚持民兵整组,严格政治审查,保持队伍纯洁,使得民兵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不断探索改革民兵军事训练,在训练任务上由过去的大规模、低层次训练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高层次转变,训练内容由单一军事专业向军政文科技一齐抓转变,训练形式由传统说教向电教化、模拟化转变,训练方法由村乡小型就地分散向县规范化集中训练转变,训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标得到逐步实现。

在战备训练方面,加强经常性战备工作,坚持进行形势战备教育,修订完善战备方案和军事斗争预案,在子长县城建立了一定的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设施。在通信联络、战备交通、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努力落实各项战备制度,健全情报信息网络,使战备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证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军事技能和作战技能的提高。

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坚持依法治军,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适时进行作风纪律整顿,保持了人武部和基层人武部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经过多年的努力,子长县人武部门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作战指挥设施日趋先进,达到通信畅通,反应迅速,实现网络化;安全管理全员额、全时日、全方位责任到位,实现科学化;武器库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施,实现标准化;营区营院整齐划一,绿化美化,实现规范化;民兵训练实现基地化。

在后勤保障方面,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大局,重视建设,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经费物资管理坚持过紧日子,严格财务制度,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力求收支平衡,以保证军需油料供应、医疗卫生、营房建设的正常运行。

在国防建设方面,进行形式灵活的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宣传,培养全民国防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战备思想。每年征兵时期,全县都掀起勇跃应征、自愿保卫祖国的参军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