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漓宫挽歌·药引皇妃(出版)
354400000196

第196章

司宸墨只觉得自己心肺皆痛到了极致,,痛至深处,竟然哼出一声笑来,“母后,这可真是朕亲生的母后啊!难道权力果真有如此之好吗?”



太后亦付之以冷笑,“若不好?皇上今日内又何以会大动干戈,甘愿担上拭母之罪名呢?”



这话确实将了司宸墨一军,若他今天办了太后,便也是个为了皇权不惜牺牲母子情的禽兽,那是他自己最憎恨的人,可是,若不办,太后又会放过自己吗?



靳公公眼见司宸墨犹豫起来,大急,不顾一切道,“皇上,别心软啊!千万不要成为母子情的俘虏,她根本就不是你的母后!”



“什么?!”太后和司宸墨不约而同大惊。



靳公公老泪纵横,“这个秘密,老奴原本不想说,打算就此带进棺材,可实在不忍看皇上一生受制于这个蛇蝎女人。反正这是公众丑事,丢的不是奴才的脸,就一五一十全说了吧!



当年先皇还在封地为王,未曾称帝。最宠的便是嫡王妃,而太后不过是不受宠的侧妃,却在嫁入王府前便与端亲王有情,嫁入王府后仍于端亲王有染,并且怀了孕。于此同时,嫡王妃亦身怀有孕。因侧妃,即太后并未受王爷宠幸,是以不敢在王府产子,肚子实在藏不住时便请求王爷让你回娘家,一直住到孩子出生才回来,且立刻将孩子送了人,巧的是,嫡王妃亦在同一天产下一子,取名轩辕夜,这是王爷唯一的儿子。



太后老奴说的可是实话?”



这件事司宸墨自己也知道,是以太后并未否认,只是哼了一句。



靳公公继续道,“那时王爷已经开始征战,且战况不错,侧妃便有了日后当皇后娘娘的愿望。这些娘娘只是在暗地里于贴身心腹商量,却不料被老奴听见,老奴感念嫡王妃平日带老奴如同家人,便格外关注侧妃的举动。



孩子满月那天,王府大办酒席,侧妃却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心中十分不满,便与丫鬟谈起自己的梦想,并发誓要改变命运,要让自己的孩子袭王位甚至以后继承皇位。老奴便上了心。



后来侧妃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大大赢得王爷欢心,地位竟扶摇直上,而善良的嫡王妃却完全被王爷忽视,连孩子都不让嫡王妃见一面,一直由奶娘带着。



适逢一日,侧妃想念孩子的紧,便托人带进府,谎称是亲戚的孩子,终于得和孩子相见,可这一切却骗不过老奴,老奴担心侧妃果真会对嫡王妃的孩子不利,便找了机会将孩子调换。于是,送出王府的便是真正的轩辕夜,而王府里的便是侧妃自己的孩子!”



“胡说八道!”太后气急,“哀家怎么会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来啊!将这老奴拉出去斩了!”



“老奴话已说完,便可瞑目了!世事早已看透,这些年背着这个秘密好累啊!”靳公公涕泪交加中发出满足的笑,而后忽然以头跄柱,头上鲜血淋漓,撞出碗大个洞。



司宸墨一直沉浸在靳公公的话里难以自拔,对自己是轩辕夜一事更觉匪夷所思,是以没有注意周围的动静,而当他有所察觉时,已经来不及了。



靳公公是宫中对他最好的人,这份惨烈于他痛如切肤。“公公!”他大叫一声,上前扶起奄奄一息的靳公公。



“皇上……”靳公公拼尽最后一口气,“皇上……老奴原本就想带着这个秘密告老还乡,可是,终究舍不得皇上…...如今,老奴真要回去了……不能再在皇上身边侍候……皇上要……小心小人……不要太善良……天冷……要记得……加衣……皇上身子……骨……寒……”



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叮咛,却已力不从心,靳公公头一歪,死在司宸墨怀里。



“公公——”司宸墨一声长唤,唤得声泪俱下,心中百转千回,公公,你是对朕最好的人,为什么要走?朕可以把你养在宫中,或者送你告老还乡也可以,至少朕还有个念想,想你的时候还有个寻处,为何你偏偏要走?



太后完全被这一幕所震撼,亦被靳公公的话搅乱了心智,口中喃喃念道,“不会!不会!哀家不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不会……”一边念一边往外走。



司宸墨发现她欲出去,大喊一声,“站住,不许走!”



太后闻声向他跑来,“宸儿,你是宸儿!快叫娘亲!我是娘亲啊!不许叫司家那个女人娘亲,哼!她抢走了你,我要杀了她!我要杀了她!”



司宸墨无言以对,原来养父养母真是她杀的!



“你这个蛇蝎女人!朕今天定要你血债血偿!”他放下靳公公揪住太后的衣领。



太后便抓住他的衣袖,“宸儿,你这么大力把娘亲弄疼了!你不要相信老太监的话,他胡说的,娘亲怎么会认错自己的孩子呢?你就是宸儿,不是轩辕夜,轩辕夜早死了!”



司宸墨觉得她神态有异,便只是直直盯着她,亦下不了手,心中也不敢确信,他身上有个半月印记,很容易分辨,当娘亲的怎么可能认错?



“珠儿!”门边忽想、响起一个温和的声音。



太后扭头一看是端亲王,便用力挣脱司宸墨的手朝端亲王奔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