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
3544900000008

第8章 生活糊涂经(1)

——装糊涂者乐悠悠,犯糊涂者愁啊愁

禅语说“脚比路长”,我们说“日子比命长”。一生三万多个日日夜夜,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更何况,我们逝后还要把日子遗留延续给下一代。俗话说,“远道无轻载。”行进的路上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么沉重呢?生活的真谛在于享受快乐。享受快乐的方式很多很多,但会装糊涂而不犯糊涂则是重要的精髓之一。不堪重负时就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太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或者装装糊涂装装病,在床上静养几天,养精蓄锐,然后再奔向目标,不也可以吗?若是犯糊涂硬挺着,身体总有撑不住的一天。因为一个腾不出时间来休息的人,最后必然要腾出时间来生病。总之,在生活中装糊涂是曲径通幽,犯糊涂是走泥潭弯路。

1.对物质生活糊涂一点,别攀比

生活的差距无处不在,而多数人会在差距中不自禁地产生攀比的心理,这种盲目的攀比会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跟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比值大致相等,那么自己心里还能接受,可如果另一方的比值大于自己,那么就难免产生心理失衡。如某些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等级别的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比自己级别低的人,心里自然感到不平衡,于是花大价钱换车、建房也就不足为奇。其原因主要就是盲目攀比的心理所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富有、阔气中心理失衡,越发觉得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攀比中占据上风而沾沾自喜,进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最终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王明,原本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没见,王明就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王明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与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们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他说。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们也犯不着买车。”同事看得很开,但王明却终日忧郁寡欢,后来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巧姐在别人眼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她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她周围的男同事无不称赞她是绝无仅有的干净利落。因而,巧姐和他们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少了点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闲静,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理很难过,虽然她是别人心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他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觉得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忧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好,有女人味也罢,做一个最自然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导致自己东施效颦,不但没学来女人味,反倒有了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不真实。巧姐在听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不舒服,当她以不恰当的方式把这种不舒服付诸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了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往往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能力强,这种冲击还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一些的话,冲击就会乘虚而入,使你苦闷不堪。

所以,生活中放平心态尤为重要,不要犯糊涂而盲目攀比,如果把攀比心理看作一把利剑的话,最终被刺痛的只能是自己。

2.对闹心的事糊涂一点,不生气

生活不可能总是平静如水,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出现某些波动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却丝毫不能隐忍,更不会装糊涂,有谁冒犯了自己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结果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伤害了彼此感情,弄僵了双方关系,使本来不如意的事更加雪上加霜。更为恼人的是,因生气带来的不良情绪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简直就等于是自己“摧残”自己。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清末文人曾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幽默风趣:“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生气损害健康。《黄帝内经》明言告诫:“怒伤肝。”由此可见,生气对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人生气时,会分泌有毒性的物质;一个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经常生气的人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自然难以健康长寿,活活气死者也不罕见。

既然生气有害于身心健康,那我们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做到遇事不生气。万一真的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疏导,而不至于“气”出病来。古人把责己严,待人宽,温、良、恭、俭、让视为人际交往的共同准则。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行忍情性,然后能修。”这两位圣人都把对他人忍让、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作一种内在的修养,是很有道理的。

养身以戒恼怒为本,要怡养身心,就要下工夫进行品德修养,就要宽厚待人,谦逊处世。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就要思想开朗,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宽大为怀。凡事要想得远,想得通,想得开,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于那些细枝末节的区区小事。还要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把怒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万万不可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样就会放纵自己,以至使自己的性格像脱缰的野马,整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火,害人害己,贻害无穷。

3.对环境糊涂一点,学会圆融

通往成功的道路本来就不好走,如果再不懂得圆融处世,反而处处较真的话,只能让自己的障碍更多。在现今社会,一个人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处世社交能力,学会圆融变通,学会与别人处好关系。中国有句话叫做“花花轿子人抬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成功,靠的是和别人互相抬举,而不是互相拆台。如果你的存在能够使别人的存在更有意义、更快乐,那么别人自然也都乐于来抬举你,如果你的存在让别人活不下去,或者活得难受,自然也会有人来踩你。

中国人历来觉得关羽是最讲义气、最讲原则的,可是当初他跟着大哥刘备去打曹操,仗打输了,刘备跑了,他自己带着大嫂被曹操包围了。曹操要劝降关羽,关羽却说“降汉不降曹”,这实际上属于妥协,但也是一种圆融,至少没有把话说死。而到后来也没人说他做错了什么,他得了赤兔马,封了汉寿亭侯,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威风。再后来他老糊涂了,开始认死理了,人家孙权好心好意来拍马屁,要跟他结亲家,他说“虎女焉肯嫁犬子!”结果倒霉了,败走了麦城。

宋太祖赵匡胤那时候,有个人叫李汉超,任关南巡检使,负责边防,契丹不敢来犯。但这人是个武夫,做事情不讲究法度。老百姓积怨成怒,就一纸诉状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借钱不还,还强娶民女。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想一想,假如你是赵匡胤,你该怎么办?

咱们看看赵匡胤是怎么办的,他亲自接见了那些人,请他们吃了饭,听他们说完,然后问他们:“李汉超去了以后,契丹人还有没有来抢过东西?”众人答曰:“没有。”“如果契丹来了,你们的田地妇女还能保全吗?现在李汉超拿的和契丹人抢的哪个多些?”众人不语,赵匡胤又问:“你们的女儿,所嫁何人啊?”老百姓据实以告。赵匡胤一看,说:“都是些村夫吗,难道你们不想给你们的女儿谋求好一些的前程吗?汉超是我的重臣,他一定不会亏待你们的女儿的,嫁给他总比嫁给村夫好吧?”老百姓一听也对,心平气和地回去了。然后他叫人告诉李汉超,“你要是缺钱,怎么不告诉我,我还能不给你吗?”又拿了几百两银子给他,说:“你自己去还他们,他们会感激你的。”

如此处理,既不明确指出下属过错,又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使他更加死心卖命,老百姓也没意见了,这种装糊涂的处理手段,着实高明。要是换了朱元璋,可能会把李汉超下了大狱,搞不好还要剥皮萱草。到时候契丹打来了,谁去守边?朝廷不还是要花银子花人命?老百姓不还是要被人抢东西抢女儿?这样就高明了吗?

现实社会和神话故事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现实当中没有伊甸园,也没有乌托邦,没有那种“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生活。每个人都要面临不那么完美的生活环境,虽然这很叫人难过,可事实就是如此。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我们只好改变自己。以前或许是有人认同夸父精神的,至少他追求了他想要追求的,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快乐。但是,我们和他不同,我们只是个普通人,不能像他那样抛开一切不管不顾。

4.对宠辱糊涂一点,豁达些

有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一起吃饭时他接了个电话,听的出来是有人要告诉他诬陷他的人是谁。但是那位朋友说你千万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在场的人都有些诧异,朋友解释说,知道了又怎么样?有些事不需要知道,有些事需要忘记。

我们很赞赏那位朋友的豁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懂得如何给自己减压,而减压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忘记。人生需要能拿得起,有时候更要放得下。佛经里有个小故事,说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小和尚毕恭毕敬,什么事都看着师父,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大和尚的话充满禅意,仔细想想,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需要坦然真诚面对生活。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老是沉湎过去不能释怀,常常说我年轻那会如何如何,拿明日黄花当眼前美景,让过眼烟云在心头永留,沾沾自喜,自鸣得意,陷自己与虚妄之中,便会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英雄不提当年勇是有道理的。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为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为陈芝麻烂谷子耿耿于怀,只怕心灵之船不堪重负,记忆之舟承载不下,会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未来。一句老话说得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心里就总是堵得慌,有时一憋气,说不定一冲动还会弄出点糊涂的事来,这样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

当然,忘记也是需要有选择的,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无法忘怀的,也是不该忘怀的。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美德。

许多人喜欢这样一首白话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人生,心无挂碍,你便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