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个世界一直很暖心
35458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快乐的生活方式(1)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很多事情,都是被我们贴上了“不好的标签”,比如说“1414”——“要死要死”,大多数人会觉得它很不吉利,但也有人会说“哆嗦哆嗦”,是很美妙的音节。事物的意义是我们主观地赋予的,既然我们可以决定它的意义,为什么不从快乐的、好的一面去看呢?

换个角度看问题,坚持到底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这种眼镜会让他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颠倒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们都很不习惯,甚至会头晕目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乾坤颠倒——人们把脚挂在地面上走路;水在山的上面;左变成了右,东变成了西……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跟头脑中的相反。他们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人脸,生活陷入了混乱。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世界,并发现这个颠倒的世界是那么地新奇与美丽:人们像具有特异功能般飞檐走壁;山石好像是由湖水铺成的天空中滴下来的;还有一些平常见惯不惊的事物颠倒来看,也独具魅力!

同样的事物,我们换个角度看,去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坏事”就会变成“好事”:

有一个女孩儿,脸上长着一片红红的胎记,但她从不为此感到难堪,因为父亲对她说:这个胎记是被神灵庇佑的标志。在她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向神祈祷保佑自己的孩子,神听了他的祷告就在孩子的脸上涂了一个不掉色的红圈。而女孩也一直把这个胎记当作是父爱的记号,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奥古斯特.罗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西方近代雕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塑像。

罗丹出生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父亲一直希望罗丹能掌握一门手艺,过殷实的生活。但是罗丹从小醉心于美术,为此,父亲曾撕毁罗丹的画,将他的铅笔投人火炉。罗丹的功课都很差,上课时也在画画,老师曾用戒尺狠狠打他的手,使他有一个星期不能握笔。在姐姐的资助下,罗丹上了一所工艺美校,在此,他学习了绘画和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立下志向要当一名雕塑家,并把雕塑作为自己的使命。

罗丹去报考著名的巴黎美专,可能由于他的作品太不合主考者的品味,一连三次都没有被录取。罗丹遭到如此挫折,决心再也不投考官方的艺术学校了。不久,一直资助他的姐姐病逝,罗丹心灰意懒,决心进修道院去赎罪。后来,在修道院长的鼓励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从事艺术的志愿,于半年后离开了修道院。

罗丹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在工艺美校时的老师勒考克一直鼓励着他。同时他遇到了他的模特儿兼伴侣罗丝,于是他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罗丹创作的头像《塌鼻人》遭到了学院派的轻视,但罗丹仍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曾在比利时和雕塑家范.拉斯堡合作,稍稍有了一点积蓄。利用这点钱,罗丹访问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研究了那里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次游历使罗丹获得极大的收获,回布鲁塞尔后就创作出了精心构制的作品《青铜时代》。

由于雕像过于逼真,罗丹竟被指控从尸身上模印。罗丹百般申辩,经过官方长时间的调查,才证明这确系罗丹的艺术创作,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而罗丹的名声也由此传开了。

1891年,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之托制作的巴尔扎克纪念像再一次遭到非议,一些人认为作品太粗陋草率,像一个裹着麻袋片的醉汉。文学协会在舆论哗然之下,拒绝接受这个纪念像。

但是在1900年巴黎三国博览会上,一个专设的展厅陈列了罗丹的171件作品,成为艺术界的盛举。成千上万的人涌来看《地狱之门》、《巴尔扎克》、《雨果》,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和社会名流纷纷向罗丹表示祝贺和敬意。罗丹在法国之外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各国博物馆争相购买他的作品,以至于能得到罗丹的作品成为一时的时髦事,罗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1904年,罗丹被设在伦敦的国际美术家协会聘为会长,罗丹的荣誉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光荣的罗丹并未就此止步,他唯一的生命便是雕塑。罗丹开始雕塑比真人还大一倍的《思想者》。罗丹亲身感受到拖离了兽类之后的思想者承受的压力,他通过塑像来表现这种拼搏的伟大。这是罗丹最后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当塑像完成后,他也筋疲力尽了。

人生好比马拉松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者;而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就必须先征服你自己。

每天都用快乐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快乐。2005年7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最近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证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眼睛通常是往下看的,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而乐观主义者通常是向上看的,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而且研究发现,当看到由痛苦所引起的畏怯表情时,人们会产生悲观的想法,但是如果让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会减少他们悲观的程度;而如果让他们一直低着头的话,他们就会更加悲观。其实,培养自信的方法之一——走路时昂首挺胸,也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犯人都从牢里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黑黑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满天的繁星。“向上看”也许不能立即改变我们当时的困顿状况,但是却能在我们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日子。

快乐的人都有一双慧眼,善于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一面,能够从平凡中抓住机会,进而利用机会取得成功。

美国有一个很大的鞋厂,但由于国内市场已经饱合,如何在海外开辟鞋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一天,鞋厂老总找来两个营销主管,指示他们到非洲寻找市场。去后不久,两人都发来传真。第一个主管说:“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还是赶快给我们寄来返美机票,打道回府!”而另一个主管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十分兴奋地告诉老板:“这里人人没有鞋穿,鞋子市场很大,等待我们开发。请汇款10万元,我们在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

老板对两个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作了比较,深信第二个主管是对的。于是做出在非洲建厂的决策,结果这个鞋厂在非洲的营业额大幅增长。第二个主管理所当然的成了公司在非洲地区的总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非洲土著人不穿鞋子的现象,而第一个主管是个悲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让土著人穿上鞋子是“无先例、无条件、无希望”的,于是,就做出了“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这样的判断;而第二个主管是个乐观主义者,更能够从平凡中发现机会,认为正是因为土著人现在都不穿鞋子,如果在这里建厂之后,鞋子会有很广的销路,所以做出了“我们能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的决定。正是因为他的决定,使他成功地得到了晋升。

18世纪,印刷厂大多是手工小作坊。作坊主往往同时也是印刷工。当时有个叫安德鲁.布莱德福特的人,手里有一份让所有印刷商眼红的合同——他包揽了所有印制宾夕法尼亚州政府文件和宣传品的活儿。虽然布莱德福特的印刷厂秩序混乱,印刷质量不高,但因为有了合同,他感觉高枕无忧。

有一次,一位宾州政府官员要在大会上宣读一篇重要的致辞,要求布莱德福特为他印制发言稿。布莱德福特又和从前一样,把文件马马虎虎排版,草草地印刷出来。

另一名年轻的印刷商,注意到布莱德福特的弱点,知道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年轻人找来官员致辞的原稿,费尽心思地把版式设计得优美大方,又严谨地依照原稿一遍遍核对印刷品上的字。然后他把自己印制的内容精确、样式美观的致辞,送到每位政府官员手里,同时附上自己对官员致辞的见解。他还给每位参加会议的人也发了一份,并在致辞后面附上一段话,感谢他们对宾州的关心。

可想而知,第二年政府就和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印刷合同。这个年轻人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懂得等待时机,更懂得如何利用它。再往后的故事众人皆知:年轻人kao自己的努力,一点点从印刷工成长为作家、科学家、外交家、发明家和音乐家,并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但他去世后,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富兰克林,印刷工人”几个字。

常常,那些跑得快的人未必就能赢,力量大的人未必会在比赛中得胜;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在乎当时的机会,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点。

做事要行动,而不是无谓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讨论。

小村落里,村长拉里的家着火了,全体村民尽全力赶来救火。

可是,尽管村民们用尽一切方法试图灭火,只见火势似乎越来越嚣张,丝毫没有熄灭的意思。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突然,山坡上有一辆满载壮汉的大卡车,飞驰而下,直接冲入火场。车上的壮汉们,一秒钟都没有耽搁,立即跳下车来,用他们身边所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包括扫帚、拖把、水桶,甚至身上所穿的外套,灵活地运用这些东西,拼命地扑灭身旁的熊熊烈火。

在众村民的喝彩加油声中,这一批火场生力军,竟然奇迹般地将这场大火扑灭了。

拉里村长为了感谢这些壮汉的鼎力相助,在数天后,特别举办了一次表扬大会。

在表扬会中,拉里村长颁发一笔巨额的感谢金给这些英雄们,由卡车的驾驶员,代表上台接受这笔奖金。

在颁奖仪式完成后,拉里村长兴奋地问代表领奖的驾驶员:“你们将会如何运用这笔钱呢?”

驾驶员抓了抓头,回答道:“我想,有了这笔钱,我要先把那个该死的刹车修理好再说。”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是不是有过无数次,因为自己的刹车失灵,而错失大好良机的遗憾?积极果断的行动方针,相信永远比怯懦不前,更能创造崭新的机会。或许,您不愿意让自己置身于酷烈的火场提炼出真正的黄金来。

无论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成功者永远不放弃做好身边的小事。

毕业20年了,杰夫和他以前的高中同学组织了一场联谊会。

在联谊会上,大家把一直还住在德斯小镇的原班主任用专车接了来。老人已年过古稀,头发全白了,手脚都已不便。同学们依照原来教室的模样布置了聚会的场合,要求各位同学按20年前的座次坐好,并给老师布置了讲台,将老师请到讲台前。

轮到同学座谈了。杰夫和同学在讲话中首先感谢老师的栽培。

班主任听了也不说话,直到临结束,站了起来,说:“今天我来收作业了。有谁还记得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吗?”

杰夫还记得那天是个晴天,班主任把大家带到操场上,说:“这是最后一课了。我布置一个作业,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请大家绕这500米操场跑两圈,并记下跑的时间、速度以及感受。”说完便走了。

20年后老师说话了:“我离开操场后,在教室走廊上观看了同学们的完成情况。现在,20年后的今天,我对作业讲评一下。跑完两圈的有4人,时间在15分20秒之内。1人扭伤了脚,1人因为跑得太快摔了跤,有15人跑过1圈后觉得无趣,退出后在跑道外聊天儿。其余的嫌事小,没有起步。”

大家惊异于老师记得如此清楚,一下子看到了老师昔日的风采,纷纷鼓掌。

掌声落下来,老师继续说:“我就这次作业,并结合本人70余年的人生体验,送各位四句话:其一,成功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其二,不捡身边的小蘑菇的人,捡不到大蘑菇;其三,跑得快,还需跑得稳;其四,有了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终点。你们现在都已36岁左右,正处在黄金阶段,此刻尚不是对老师说感谢的时候,请你们多说说自己人生的作业。”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一个年轻人谢诺阿在路上与他大学时期的教授德里巧遇,老教授关心地询问谢诺阿的近况。

经昔日的恩师这么一问,谢诺阿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将自己从离开学校,进入目前工作的公司,所有遭遇的不顺利情形,一五一十地向德里教授尽情倾诉。

德里老教授耐心地听着谢诺阿的抱怨,好不容易等到谢诺阿告一段落,老教授才点点头,说:“看来,你的状况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过,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现况,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呢?”

谢诺阿急忙回答:“我当然想要过得更好呀!教授,有什么诀窍吗?”

老教授神秘地笑了笑:“的确有诀窍,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这个地址来找我!”说着,德里老教授递了一张名片给谢诺阿。

第二天晚上,谢诺阿来到德里老教授的住处,那是在市郊的一处简陋的平房。老教授看到谢诺阿,高兴地在屋外摆了两张摇椅,要谢诺阿坐下来陪他聊天、看星星。

德里教授言不及意地和谢诺阿聊了半晌,谢诺阿急躁起来,急着要德里老教授告诉他,如何才能使自己过得更好。

德里老教授微笑地指着天上的星星:“你数得清天上有多少星星吗?”

谢诺阿抓了抓头:“当然数不清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德里老教授望着谢诺阿,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在白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远的东西,是太阳;但在夜里,我们却可以见到超过太阳亿万倍距离以外的星体,而且不只一个,数量是多得数不清的……”

谢诺阿若有所悟,时而抬头看看星星,时而低头沉思,想着德里教授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