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这种方法开头,不管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还是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起因等,都是为揭示主题作准备。讲话一定要从中心论点出发,紧扣会议或讲话主题,不能信口开河,离题万里,使听众不知所云。介绍背景材料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扩大,故弄玄虚,也要防止笼统地使用套话、空话。
三、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这种开头一上来就提出问题,引起听众的关注,引导听众去思考。听众听到这些问题,就会关注讲话内容,主动去思考,有助于激发听众欲求对问题解答的情绪。如:
例1现在官员的腐败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有意见的主要原因,反腐倡廉已经刻不容缓,但如何惩治,从何处入手也极待有关政策指导。
例2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民主作风不够。我们本来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说敢做。现在却有好多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
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先提出问题,让听众去思考。尤其是例1,邓小平同志紧扣主题,运用设问提出了一连串有关的、又是听众关心的重大敏感问题和原则问题,异常尖锐和突出,让听众不得不集中精力,留心静听。这个开头,不仅问题提得尖锐,发人深省,而且接下去的回答,也是旗帜鲜明,切中要害,为正文的讨论,拉开了架子,亮出了路子。
第三节导入主体的艺术
主体是整个讲话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讲话的成败。看一个人讲话有没有水平,是不是有分量,有没有特点,主要是看这一部分,因此,必须下工夫讲好。
主体部分具体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应当紧扣开头语提出的论题或主旨,展开具体的阐述、分析、论证。既要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要有典型具体的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透彻地阐明报告的主旨。应该像元代乔梦符所说,一篇文章应像“凤头、猪肚、豹尾”那样。主体部分就是“猪肚”了,应该饱满充实。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讲好这一部分,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内容充实,分析透彻
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说报告要有丰富的内容。只有内容饱满充实,含有丰富的材料、详细的例证、充足的信息量,才能有效地论证观点,给人以启发、教育和力量。反之,那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报告则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没人愿意听。内容饱满充实主要是指有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具体、生动的事例。
一篇讲话有没有说服力,内容是否充实,关键是看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论据不充分,观点就立不住脚,就没有力量,很难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就会给人一种“空”的感觉。要使论据充分,有效地证明主旨,就要选用大量有价值、有内容、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本地的、外地的等各方面的事实。所选用的材料要典型、真实、贴切、有新意,这样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
仅有大量的材料还不行,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现象、事实,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本质,概括其规律。具体的理论分析,不外乎指出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产生什么影响(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办法。如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时,运用大量的事例列举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毛病在党内的表现及危害,深刻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很有说服力。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列举了自由主义存在的事实,分析了自由主义对我们党的事业的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方法。其分析深刻透彻,入情入理,入木三分。
领导讲话,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讲话中就要有观点、有分析、有对策。提出观点后,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措施。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越透彻,越有说服力。如果缺乏有力的分析,讲话就显得苍白无力,提出的观点和对策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就显得缺乏说服力。
二、要言不烦,精辟概括
领导者讲话,特别是高级领导者讲话一定是因为有重要的工作要安排或是有重要问题要解答,但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又便于听众的记忆和理解,就需要领导的讲话“要言不烦,精辟概括”,下面我们举两个伟人的讲话来说明: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讲座,邀请名家讲演,其中有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前一个月,各媒体就开始炒作,各界都想听听丘吉尔的“成功秘诀”。
当天会场上座无虚席,丘吉尔走上讲台,他用手势平息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说:“我认为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说完,丘吉尔就走下讲台。会场沉寂片刻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丘吉尔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剑桥大学一次毕业典礼上。这位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究竟会对即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提出什么宝贵的忠告呢?全校师生热切的期盼着。
丘吉尔走上讲台,脱下大衣,摘下礼帽,注视着所有的听众。他用手势止住掌声,铿锵有力的说出四个字:“永不放弃!”
说完,丘吉尔穿上了大衣,戴上礼帽,走下了讲台。鸦雀无声的会场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第二天各大新闻媒体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丘吉尔的演讲,赞美这次演讲是“他一生最精短的演讲”。
丘吉尔的两次演讲,正可谓是话不贵多而贵精啊。选自《演讲与口才》,2010年第5期。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从不喜欢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在他看来,话不在多,管用就行。他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一语中的,绝少用形容词。简洁明确的语言,传达着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
他的女儿毛毛着手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时,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三个字:“跟着走。”
当孩子们问起他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
在评价刘邓大军的辉煌战史的时候,他也只用了两个字——“合格”。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
1979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在会谈时,他问邓小平能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在谈到自己的作用时,邓小平的话语依然短促有力——“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可见,并非只有长篇大论才算是有口才,很多时候,简洁的话语也很有魅力。
三、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讲话要让人听明白,还必须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表现讲话的思想内容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通常我们把这种从总体上安排讲话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讲话结构的步骤,叫做层次。层次又叫做“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大段”等,也就是说主体共分几大部分。一般情况下,层次大于段落,一个层次包含几个段落,有时也等于段落。
安排层次要着眼于讲话内容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必须先有个合理的、清晰的讲话思路。讲话层次混乱,颠三倒四,主要原因是思路不清。
要使讲话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就需要讲话者有清晰严密的思路,把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用例、详略安排,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衔接都想得一清二楚,精心组织,才能紧紧抓住听众,使听众一步一步地掌握报告的内容。反之,讲话者“脑子一盆糨糊”,听众也会越听越糊涂。
为了使讲话听起来条理清楚明白,通常采用以下办法:
(1)设立小标题。将报告中所讲的内容按性质不同划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加一标题,起提示作用,告诉听众这一部分主要讲什么内容。小标题既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部分的内容,又要使用简洁、鲜明的语言。如十五大报告,共分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冠一标题: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设立小标题,能够鲜明地表示出讲话内容要点,体现出清晰的层次和条理,便于听众抓住讲话要领,更好地理解讲话内容。现在领导讲话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2)序码排列。将报告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前面标以数码,依次排列下来。虽然设有小标题,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必须紧扣一个中心。一般情况下,每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句话,提炼为论题句或论点句,用以表示出每一部分讲话的内容范围或主旨。
为了使讲话更加条理清楚,在每一大部分中,还可以用“一是”、“二是”、“三是”或“首先”、“其次”、“再次”来划分,尽量不要重复使用。恰当地运用序码来划分层次,不仅给人留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印象,而且能够加深理解,便于记牢。当然,运用序码排列层次不可太多、太乱,千万不能大一、二、三,套中(一)、(二)、(三),再套小1、2、3,这样容易造成听觉上的混乱,弄不清“辈分”,不利于准确理解和记住讲话内容。
四、逻辑严密,言之有序
(1)严密的逻辑表现在层意不能重复。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好几层,或者有好几部分,每个层次或部分都有相对完整的独立性,不同的层次或部分的意思不能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前后重复的现象,既造成讲话的冗长、拖沓,也不便于听众理解。这就要求领导在讲话中将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要集中放在一个层次中讲,不要分散在几个层次中说。有些领导在讲话中经常出现这个毛病,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都讲到,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
(2)严密的逻辑表现在层意不能矛盾。各层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不同,但都应在总论点或主旨统帅下的层面上,各个层面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总论点或主旨的,不允许有与总论点或主旨相抵触、相矛盾的层面存在。
(3)严密的逻辑还表现在层意逐步深化。后一层意思要比前一层意思向前发展,表现出一种由分析到综合、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渐进发展的逻辑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些逻辑顺序,就会给人“乱”的感觉,直接影响讲和听的效果。
(4)严密的逻辑还表现在每个层次或部分内部各个意思之间,也不能重复,更不能互相矛盾。
有些领导讲话中通常出现的毛病是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前后重复,逻辑顺序排列不当,既没有层次感,也没有排列规律,杂乱无章,这让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第四节结束收尾的艺术
讲话的结尾部分,也叫“结束语”。结束语同开头一样重要,好的结尾,能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也可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结束语一般是综合归纳主体的内容大意,提出希望、要求,鼓舞、号召听众行动起来,按照报告中阐述的道理和主张去做。
结束语总的要求是: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发挥巨大的鼓动力量。
结束语从内容上说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综合归纳全篇讲话的内容,作出肯定性结论,使听众对讲话全文有一个概括、完整、深刻的印象;二是要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给听众前进的信心和奋发的力量。报告结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采取以下两种。
(1)总结式。在讲话结束时,对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例如,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这样结束的:
这次大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在新长征中的第一次盛会,同志们是带着自己的丰硕成果来出席大会的。我们相信,大会以后,同志们一定会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艺术成果,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谨祝大会圆满成功!
(2)号召式。就是在讲话结束时,运用极富鼓动性的言辞,或提希望,或提要求,号召人们去努力行动,完成任务。例如,被称为中国的保尔的张海迪在做的一篇题为《在困难面前要做胜利者》的讲演是这样结束的:“亲爱的同志们,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吧,让我们为了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吧!”
结束语的形式尽管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必须以简短有力的语句,总结报告全文的主旨,发出有力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