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得力的中层:带好队伍用好人
3547000000018

第18章 善待和善用批评的艺术(1)

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领导者实施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讲,无论表扬的质量如何,对方都容易接受,而批评则不然,任何领导者都必须慎重对待,否则极容易引起不良的反应,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如何批评别人,如何接受批评,如何开展自我批评,时刻体现着中层领导的水平和能力,也包括领导经验和领导智慧。可以说,一个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不善于接受批评的中层领导,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中层领导。

第一节正确对待上级领导的批评

受到上级领导批评时,最需要表现诚恳的态度,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最使上级领导恼火的,就是你的眼里没有上级领导,瞧不起他,上级领导说过的话被你当成了“耳边风”。若你对批评置若罔闻,而且还我行我素,这种效果比当面顶撞上级领导更糟糕。

1.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能体现对上级领导的尊重,表示你能理解上级领导。

若你生气,发牢骚,那么上级领导会认为你是“批评不得”的,从而会产生与之伴随的印象,认为你“用不起”、“提拔不得”的想法。实际上,你若能大方地接受批评,上级领导则会琢磨,这次批评到底是对还是错?

当上级领导批评你时,并不是要和你探讨什么,因此,此时不宜发生争执,反复纠缠,争辩,非得弄个一清二楚才罢休,这是很没必要的。若确有冤情、有误解,即使上级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没有必要纠缠不休,可以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

不该受批评的人却受到了批评,顶多是“替人受过”,明白了上级领导是为什么批评,你就会把握情况,应对自如。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虽然挨批评在情感上、自尊心上会受到一定影响,可你不要情绪低落,要用一种反思维态度对待自己,过于追求真理,非要弄清是非曲直,可能会使人们感到你经不起任何的考验。

2.慎用解释

在与上级领导相处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批评是对的,但也不排除上级领导有时会做出错误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你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机关里常有这种情况,本来有的上级领导对某中级领导的看法不错,但由于他对上级领导的提醒、劝告乃至批评,不是认真地听下去,表示诚恳接受,而是急于将上级领导“顶回去”,有时甚至喋喋不休地表白,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上级领导的反感。因此,与上级领导相处,要慎用“解释”。

事后解释,比当面辩解效果更好

假如领导批评下属批评错了,往往也有他的主客观原因。比如说,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听信了别人的误传等。而且,上级领导的批评,一般不是轻易做出的,一旦进行批评,往往也自认为是有道理的。同时,上级领导的批评,也会伴随着严肃的面孔,严厉的言词,甚至大声呵斥。碰到这种情况,确实也不是每一个部属都能承受的。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有利于团结和今后工作,部属应该忍耐和克制,不要一触即发,给领导“火上浇油”。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也不要当面顶撞,可以在事后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心平气和地向上级领导说明原委,这种事后解释的好处很多,它既维护了上级领导的威信,又表现了你良好的修养;既维护了上下级之间的正常关系,又会增加上级领导者对你的信赖。一般来说,如果上级领导事后知道自己批评错了,也会主动做自我批评。如果被你当面“顶回去”,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

间接解释,比直接解释效果更好

一般来讲,间接解释比直接解释要好。这种间接的解释,也可以是通过第三者,可以是通过电话、文字材料等中间媒介达到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上级领导觉得你很真诚可信。特别是在受到很大委屈时,自己不便说,采取间接解释的方式效果更好。如果上级领导正在气头上,你急着给予解释,急于一吐委屈,那不但不能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反而会适得其反,增加上级领导对你的反感。

择重解释,比“面面俱到”效果更好

无论是当面向上级领导解释,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向上级领导解释,都要本着“宜粗不宜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到为止”的原则,切不可纠缠于细枝末节,只要在大的方面解释清楚了,上级领导明白了,就不必喋喋不休地逐个问题逐个细节地给上级领导解释。如果你不择要领,不把大的问题解释清楚,反而在枝节问题上滔滔不绝,那么,即使你本来有“理”,恐怕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向上级领导解释前,必须认真思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弄清为何要向上级领导解释,哪一点或哪几点必须解释清楚,这样才不至于在向上级领导解释时发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想说但什么也没说清的错误。

点到为止,比一味责怪效果更好

中层主动向上级领导作解释,这本身可以看做是一个“高姿态”,但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说话态度不诚恳,特别是以解释之名,行宣泄、“算账”之实,得理不饶人,那么“高姿态”便成了“低水平”,其后果也是可以想象的。作为中层领导,对上级领导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的批评,都要抱着坦诚接受的态度,严格地检查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哪怕上级领导的批评有百分之一的正确,都应严于解剖自己,主动、诚恳地向上级领导做自我批评,不能以为自己只有那么一点点错,不必做自我批评,这样,就大错而特错了。上级领导工作繁忙,头绪很多,说错话、办错事也是不足为怪的,而当他意识到自己批评错了,你又能原谅他、体谅他,主动做自我批评时,无形中就增进了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如果你有错不认错,而一味地责怪上级领导,或者等待上级领导首先向自己认错,那只能导致上下级关系变得紧张,影响工作。

第二节欣然接受下属的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中层领导有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是下属的批评。面对批评,中层领导者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体现着中层领导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素质。下面是中层领导在接受下属批评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猜测下属批评的目的

中层领导在接受下属批评时,不应该妄加猜测下属批评的目的。如果下属有理有据,下属的批评可能就是正确的。中层领导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下属批评的内容上,而不要去猜测下属批评的目的。如果中层领导让对方体察到了这种心态,下属可能不会再对中层领导进行批评。久而久之,中层领导的身边只有那些唯唯诺诺的下属,当中层领导出现问题时,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提醒你,这种结果往往是很悲惨的。

2.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有些中层领导性情比较暴躁,或者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意见。这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批评,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反驳。当然反驳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可能还会使矛盾激化。当下属提出批评意见时,中层领导应该认真地倾听,即便有些观点自己并不赞同,也应该很坦诚地面对批评者,表现出很愿意接受批评的态度。

3.让下属说明批评的理由

有些下属在进行批评时,虽然说了一大堆,但很难让人明白他具体在批评什么。如果碰见这样的批评者,中层领导应该客气地让他讲明批评的理由,最好能讲出具体的事件。这样做可以使中层领导更加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另外,还可以让无中生有的批评者以后谨慎行事。

4.接受批评,不匆忙下结论

有时中层领导对批评者所批评的事情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承认错误,还是不承认错误都会使自己被动。最稳妥的办法是先接受下来,但不应该就批评本身匆忙下结论。在此之后,中层领导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的真相,并进行认真分析,最终对下属的批评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三节批评上级要讲求技巧

发现上级的缺点和错误,本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提出批评,这也是中层领导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要达到既使上级领导改正缺点,又不伤上下级感情的目的,就要讲究批评的技巧,把握批评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1.把握批评的时间

对上级的不当之处,可以进行辩论,但如果当时上级领导的情绪比较激动、心情不太好,就要自己忍耐一下,待到他头脑冷静、心情舒畅时,再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中阐述意见。

2.选择批评的场合

首先应当尽量选择非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是指私下的场合,如饭桌上、路上等,非正式场合提出意见比较随便,上级领导的回旋余地大,容易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其次要尽量使气氛轻松一些。气氛严肃容易使被批评的上级领导产生戒备心理,对提出的意见产生反感,选择或制造比较轻松的气氛,就可扫除这一障碍。比如上级领导过分干预了你的具体工作时,你可以向他说:“您这当婆婆的,多给我们这些当媳妇的一些自主权吧。”像是在上级领导面前发牢骚,气氛轻松,这样的批评往往比严肃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3.注意批评的方式

对上级领导提出意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尽量以个人身份而不是以工作身份去进行批评。当你以晚辈、熟人、朋友的身份去向上级领导提出批评时,上级领导一般都容易接受,他会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并无权势之争等其他目的。同时,这样还可以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易于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要尽量以间接方式而不是以直接方式去进行批评,如用借古喻今、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方式,不直接针对所议之事,用比喻和暗示的方式表达批评意思。对于那些容易发生冲突或过分让上级领导失面子的事情,采用这种方式效果较好。

第四节中层同级之间开展批评的艺术

中层同级领导之间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影响双方共同利益或其中一方利益的事情,这时候需要在同级之间开展批评。

同级中层领导之间开展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既需要有“团结——批评——团结”的良好愿望,又需要讲究艺术。

作为批评者,应避免消极性批评,这包括:挑剔式批评,挖苦式批评,尖刻式批评,质问式批评,压服式批评,要挟式批评,笼统式批评,指责式批评以及“马后炮”式批评。

1.同级领导间批评的要领

(1)要定准批评的目标。

(2)语言表述要明了准确。

(3)用“我想”、“我觉得”来讲,不要用责备或傲慢的语言。

(4)善于融批评于闲谈、娱乐等“无形无意”之中,以防止或减少对方的紧张、戒备、抵触等心理,这有利于对方接受批评。

(5)批评中密切注视对方的反应。

(6)“箭在弦上,引而不发”,以促使对方自觉、自悔、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