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紧急召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商讨该事件以及中美关系即将面临的局势。布什称,他对中国政府的反应感到“不安”,要求在“没有更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与机组人员见面,并要求中方归还美军飞机,但对中国飞行员的失踪只字未提。
4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就此事发表谈话称,美国应停止在中国沿海空域的侦察飞行,这才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才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要求美方道歉。然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拒绝道歉。中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要求,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4月4日,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北京召见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再次与美方严正交涉。同日,鲍威尔以个人名义致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表示了他的“遗憾”。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关注我飞行员的安危。
4月5日,布什就中美撞机事件再次发表评论,对中国飞行员失踪一事表示“遗憾”。事发5天后,布什第一次对王伟失踪表态。
4月6日,中方坚持美方应对撞机事件作出正式道歉。
4月7日,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箎约见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向他转交了钱其琛副总理致鲍威尔国务卿的回信。在信中,钱副总理要求美方正视事实,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向中国人民道歉,这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同日,美国再次拒绝向中方道歉的要求。
4月8日,是处理撞机事件的关键一天。美国政要在这一天集中表达了强硬态度,鲍威尔威胁说,这一事件正破坏着中美双边关系,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中国可能会失去对美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但很快情况又有了转机,鲍威尔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采方时说,美方承认其军用侦察机在4月1日撞击事件中“侵犯了”中国领空,并对此表示“抱歉(sorry)”。这是美国高层政要在评论这次事件时,首次使用这个字眼。
4月4日到9日,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在这6天时间里与美驻华大使普理赫进行了9次会晤,在涉及“责任”问题时,双方又陷入了僵局。
4月9日,鲍威尔终于承认美军侦察机侵犯中国领空,并对此表示“抱歉”。
4月10日,美国政府的立场也出现了松动,布什在内阁会议上谈到中美撞机事件时说,“时间拖得越长,中美关系就越可能受损”,同时他又表示这并不会影响他同年10月的访华计划。
4月11日下午5时30分,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递交了致歉信。美方在信中表示:“布什总统和鲍威尔国务卿对中方飞行员失踪和飞机坠毁都已表示了真诚的遗憾。请问中国人民和飞行员王伟的家属转达,我们对飞行员王伟的失踪和那架飞机的坠毁深表歉意。”美方还对其飞机“未经口头许可而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深表歉意。”据报道,这一信函是美国政府的第五稿,前四封均被中国政府拒绝。唐外长表示中方理解美方盼望机给人员早日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鉴于美国政府已经向中国人民致歉,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中国政府决定允许美人员离境。
4月12日清晨5时55分,美飞机到达我海南海口美兰机场。早7时30分,美飞机载着24名美机组人员回国。
5月24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允许美国将EP-3拆解后运回美国。
应该说,撞机事件后,我们面临有几种选择:一是人机都不放;二是人机同时放;三是先放人,后放机。选择哪种处理方式就涉及领导层的沉稳度。最后,中方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事件的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释放美机组人员。
中央在4月2日就确定了人机分离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如果此时把美机组24个人扣在中国时间太长,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第二,美国的复活节(4月20日)即将来临,这在美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如果到那时美机组人员还不能与其家人团聚,也会造成美国的普通民众对我国的反感,对我国的外交斗争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按照江泽民主席作出的“道歉放人”的原则,经过多次交涉,在4月11日下午5时30分,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递交了致歉信后,中国政府决定允许美机组人员离境,12月24日名人员搭乘美飞机回国。
第二阶段,美侦察机回国问题的处理。
自4月1日撞机事件后,美军的EP-3侦察机一直停放在我国海南岛的机场。这架肇事飞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子侦察机,美国目前仅拥有10架,分别在西班牙、关岛以及美国本上的佛罗里达等地部署。该机装配有尖端电子侦察设备,是美国海军唯一的一种陆基信号情报侦察机,价值8000多万美元。
因为该机价格不菲且可能藏有重要军事情报,所以在美EP-3机组人员4月12日安全回国后不久,美国就急不可待地想要回间谍飞机。中方认为,这架飞机是撞毁我战斗机并导致飞行员王伟牺牲的罪魁祸首,中国方面坚决不允许这架间谍飞机飞行离境。中方对此的态度是,要美方将飞机拆卸后运回国内;而美国却坚持以飞机飞返美国来结束整个事件。因此,在中方表达意见后,美方在此后两周内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
经过双方磋商,5月24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允许美国将EP-3拆解后运回美国。6月13日,美国开始进行EP-3的拆卸和转运工作。7月3日晚8时许EP-3,由两架俄罗斯运输机运离中国,并于7月4日12点09分抵达夏威夷,撞机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对此危机的化解就体现了国家领导者外变不惊及外交人员的应变智慧。
中美撞机事件是继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受美国导弹袭击后又一突发事件,在中美两国以及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最终,这一事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中国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外交智慧”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从法律上讲,美军侦察机擅自闯入我国领空并撞毁我军用飞机,既违反了国际法,也违反了我国法律,是对中国主权利益的一种侵犯,也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但在当时的背景下,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起突发事件,不能老讲博弈,不讲共赢。当今的时代变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不能说简单地博弈了,因为双方有共同的利益。
事件解决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赖斯7月12日在一场演讲会上说,她很高兴向大家报告,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历经撞机事件后,已经“大幅改善”。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法案,布什总统10月如期访问了中国。中美关系并未因撞机事件而出现大波折。国际上对中国处理中美撞机事件的策略予以高度评价。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表示,巴基斯坦赞赏中国在解决中美撞机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
二、善控局势,指挥若定
从经验上看,凡是遇到突发事件的当口,人们大都处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因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这时最需要的就是领导者及时而勇敢地站出来,压住局势,稳住阵脚,以“任凭风吹浪打,我似闲庭信步”的姿态来控制全局,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1.任凭风吹浪打,我似闲庭信步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镇定的心态,保持理智的思维,这样才能准确决断而不乱方寸,稳定全局而不失胆魄,指挥有序而不慌手脚,并因此而使你的属下肃然景从,敬重有加。反之,若在危机面前胆小怯懦,慌里慌张,丧失理智的思维,导致判断的失误,那么遭受损失的不止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更包括领导者自己。
1929年2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江西省乌江县的圳下。圳下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中间是一块有几百亩地的狭长田垄,村里的群众就住在垄下和山脚下。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军部的领导就住在田垄中间的文昌祠和围子里。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军部做了极其严密的部署:红军第二十八团为左路,担任前卫警戒;红军第三十一团为右路,担任后卫;军部和特务营驻扎在村中间的小河边。
第二天,敌军两个旅和四个团,趁着晨曦,紧急集合,突袭红军。二十八团的战士先与敌军交上了火,但狡猾的敌人集中力量乘机猛攻左路。战士们虽然拼死抵抗,但是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节节后退,后面的战士不知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也跟着掉头往后跑,整个团的人都向村中央的小河对岸后退,河上的小桥很快就被堵塞了。有的人看到桥上过不去,就蹚水过河。一时间,桥上河里都是人,一片混乱。
就在这关系全军安危的时刻,毛泽东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他非常果断地向红三十一团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部队立即出动,对敌人进行阻击,又让朱德组织另外两个营的兵力,全面投入战斗。然后,他迎着已过了河继续往后跑的二十八团战士,不顾一切地向桥的方向走去,并抽出手枪,朝天放了一枪,随后向后退的战士们高声喊道:“不要往后跑!要消灭敌人!”直到这时正在奔跑的战士们才注意到,站在桥边高声呼唤他们的是全军的总指挥——毛委员。他们顿然醒悟,正在抢着过桥的战士停下了脚步;正在蹚水过河的战士立在水里;已经过了河的战士也站住了。所有的人都掉过头来,举着枪,跟着高声喊了起来:“不要往后跑,要消灭敌人!”溃退完全被制止了,战士们转过身来,同追上来的敌人展开了厮杀。最终击溃了敌人。
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是一个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危急的时刻,领导者的泰然自若,对于稳定局势,安定人心,解除危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冷静、果断不仅在于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能给他人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群体心理朝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关键时刻,领导者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给周围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领导者必须培养起关键和危机关头泰然自若的坚强意志和心理素质。
第二,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可以使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执行慎重。孙子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说的就是兴兵打仗不可动感情的事。在危急险恶的情势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形势,做到“怒不变容”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化险为夷的关键。
总之,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只有像毛泽东那样镇定自若,才能稳定大局,使目标更加顺利有效地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的威信,使下属更加信服和甘愿追随。
2.即便内干也要显示出强悍
由于条件或能力所限,在危机突袭而来的时候,我们有时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力上的脆弱不支,但作为一名称职的领导者,此时绝不允许自己放弃抵抗,放弃救助,即便自己平时是一位“外强中干”的领导,在面对危难时虽然因“内干”而心虚胆怯,但至少也一定要在表面上装出强悍的样子,让下属和群众看到巍峨不倒的大靠山的力量,看到中流砥柱的强有力的支撑和坚持。
17世纪以前,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因此屡次遭到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瑞典的侵犯。此时,在位的彼得大帝决定通过改革来改变这种落后挨打的现状。
他从巩固军事防御做起,加强了沿海地带工事的修筑,还不惜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远离内地的海边建设彼得堡,他的设想并不仅是控制波罗的海,而且想以彼得堡作为基地向西方扩张。瑞典当局当然害怕彼得大帝的这种做法,于是想将俄国修建彼得堡的计划扼杀手摇篮之中,于是便派兵攻打俄军。谁知以往不堪一击的俄军在彼得大帝的率领下,居然打了个大胜仗。然而,俄国毕竟积弱已久,瑞典在打了败仗后,又迅速振作,又出动全国的兵力在国王查理十二的率领下,再次向俄国发起了猛攻。
面对如狼似虎的瑞典军队,许多俄国将领动摇了,他们主张退出沿海地区,放弃修筑彼得堡的计划,将兵力集中在内地,再与瑞典军周旋。可是,彼得大帝却没有慌乱,他认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倘若退守内地,不仅放弃了苦心经营的彼得堡的建设,丢掉了沿海防地,而且在退守中会使士兵丧失斗志,乱了阵脚,很容易被强大的瑞典军击败,因此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能向后退缩半步”将领们依然心存疑虑:“敌众我寡,如果不后退,必然会失败!”彼德大帝当机立断:“你们放心,我不需用兵就能退敌。”
彼德大帝并非信口雌黄,他冷静分析了查理十二及瑞典将领具有犹豫踌躇的特点,并且已经败了一次,存在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所以想出了一条疑兵之计:他亲自签发了许多命令,让信使通知各地将领带兵来沿海地区集合。
瑞典军在总攻前夕,不约而同地从各地抓获了许多俄军的信使。这些信使带着彼得大帝亲笔签署的命令,要各地的将领带兵来波罗的海沿岸集合,摆出了一副要与瑞典军队决一死战的姿态。如按这些指令所示,前来集合的军队会很多,这令瑞典军官们很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