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鲁斯塔列夫和克鲁塔绍夫的陪同下,斯大林向别墅的大门走去。这时大门上了锁,别墅埋设了地雷。斯大林注视着警卫长奥尔洛夫并命令说:“两三个小时后把地雷清除掉,而现在就给小房间生上火,我将在那里工作。”
10月16日早晨,斯大林又在鲁缅采夫将军以及克鲁塔绍夫和基里林的陪同下前往克里姆林宫。街上的人群从商店里搬走商品。斯大林看到这种情形,走出汽车出现在斯摩棱斯克广场。在他周围很快聚集了一些莫斯科人,人们鼓起掌来。比较大胆的人开始谈论市内的混乱状况。有人问:“什么时候红军能够制止敌人并把他们从我们土地上赶出去?”
斯大林回答说:“我们有好消息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然后,斯大林便前往克里姆林宫主持会议。
我们试想一下,莫斯科的人们看到斯大林的举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毫无疑问,人们一定会认为:敌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根本无力打到莫斯科,他们在看不到莫斯科的地方就会被我们打跑的了。除此以外,人们不会有其他的想法,这就是领导者镇定自若给属下带来的“定海针”的感觉。
2.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社会生活不会永远相安无事,永远顺达,也不可能时时都处在好的境况。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组织如此,一个公司如此。当困境到来的时候,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天塌下来我顶着!”这就是人们所期待的领导者应该发挥的作用。
特别是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的时候,有的人虽然身居要职,却把自己对国家和下属的职责忘得干干净净,逃避和保全实力是他首先想到的,丝毫不顾及公众的利益,就好像历史上不敢抗日的韩复榘,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见到日本军队一枪不放,一仗也不敢打,一逃千里,从而成了人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而明代兵部大臣于谦就是一个值得效仿的英雄。
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作西蒙古的瓦剌的统治者也先派兵对明朝边境进行侵犯。朝廷接到边境的紧急战报后、明皇帝英宗听信了宦官王振的建议,准备御驾亲征,抗击也先的军队。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皇帝出战。但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把他留下来看家——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
果然不出于谦所料,明军中了也先军队的计策,英宗在战役中被俘,京城的人顿时人心惶惶。监国主政的郧王朱祁钰和大臣们商议作战和防守的策略,有人占卜星象变化,说应该把首都迁到南京。而作为兵部侍郎的于谦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大声说:“主张南迁应杀无赦。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不能动摇,宋朝南渡的教训还不够吗?”郧正采纳了于谦的建议,积极地进行防守。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对作战胸有成竹,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他指挥若定。他奏请郧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重新部署。
当时,朝野都倚重于谦,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倚赖你呢,你要好自为之!”
自从英宗被俘后,大臣担忧国不能一日无君,太子年幼,会造成朝政混乱。在于谦力主下,成王当了皇帝,即景帝。于谦还发布命令让各边境的守军拼死抵抗。还令各地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重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也运进京城,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这年十月,也先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内地,进攻京师。于谦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于谦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奋勇杀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尽职尽责,不但取得了抗击的胜利,还俘虏了一个敌军头目。
也先本来以为可以一举攻下京城,看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也先部队想从德胜门攻入,于谦今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李罗被炮打死。也先作战失利,又听说明朝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英宗向西撤退了。就这样,一场有关国家危难的局面排除了。
面临危局,朝廷中许多人毫无战心,正欲迁都南下的危急情况下,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起到了稳定民主的作用。从而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当困难处境到来的时候,不要逃避,要勇于挑起重担,只要你一经挑起重担,就会有成百上千的部门追随你支持你,而最后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于谦的这种中流砥柱的领导风格也正是我们今天担任领导者的所必须培养的性格。
3.成为精神上的领袖
领导者如果要达到管理和控制局势的状态,一定要凭借自身所具备的领导魅力,让别人感到自己是在心甘情愿地追随你,而不是运用权力驾驭下属。否则,你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局面,特别是那种属于人为制造的混乱局面。
现在提倡做领导,不做权力上的领导,而是做精神上的领导。即以自己的意识影响去主导和控制别人。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影响,让别人愉快地接受你的管理和指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有过硬的本领,以及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如果你是一位低俗、无所作为,只会指手画脚的人,你就没有资格成为精神领袖。这就好比强迫的婚姻,你可以控制一个人的身体,但你控制不了这个人的心灵,你也就得不到这个人的真爱。只有做这个人精神上的爱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要想成为精神领袖,就必须尽到自己对群体的一种无私的责任感,而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要让自己所面对的群体都有一种人生的归属感受,而不只是满足自己的权力和虚荣心。这就意味着自己要为你所领导的集体有奉献精神。这样,你才是一个成功的精神领袖,否则,你不是被轰下台去,就是留下骂名。
领导者要让自己成为精神领袖,目的是要达到在关键时刻一方面能掌握部属的行为,另一方面能让部属能自觉地听命于自己,此时你要做的是让属下感到是在为你奋斗的同时,也感到是在为自己工作,让他们感到你们是共生共荣的群体。
在合作至上的时代,当一个群体为了一个奋斗目标而行动的时候,那就离不开管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管理这一职责。因此有的人就不会以做一个领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为领袖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以为有自己的一日三餐,然后自己自在地于自己的事就是莫大的福分。比如,可以躺在温暖的太阳光下,尽情地酣睡。而不喜欢为了自己的群体有操不完的心,身心俱疲。得到权力的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你也要有一种群体的责任心,成千上万的事情等着去处理。你一旦有个过失,会被你的属员把事情无限地扩大,你就会被迅速而无情地赶下台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实力的精神领袖,就必须尽到为自己领导的群体的责任。
据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想做总统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占绝大多数的美国民众不把做总统这一荣耀当作自己的最大荣耀。但他们普遍认为,美国总统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精神领袖,他们确信每位总统都是道德模范,管理精英。
可能我们有些领导者依现在的自身条件,还不能达到做一个精神领袖的标准,但你可以通过修炼来达到这个目的。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一种集体的强烈责任感,以达到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一旦有了这个高度,还要确立自己的精神领袖地位,一个人要想树立自己的精神领袖地位,一定要以民众的利益为先导,尽到自己一个作为精神领袖的责任。大家都知道,邓小平功成身退之后,虽然身上没有职务了,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还在,他还能以一个精神领袖的魅力为人民做一些实际工作。一个真正的领袖并不是牢牢地抓住权柄不放,比如,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先生,虽然屡次在和军阀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但他作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领袖,总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一次次被推上权力的高位。
一些聪明的管理者也深谙此道,他们不是在台上指挥一切,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形势不是由一个人智慧就能控制了的,即使有了一些惊人的进展,也肯定在前面有运行不下去的那一天。而如果能把全体成员的智慧集中起来,让他们一心一意地为着这个利益攸关的群体之间而努力奉献着。自己则可以只起到引导的作用,以一个精神领袖的魅力,影响和带动集体之舟。
要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神领袖,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以下品质:
(1)把属下利益放在第一位
只要你把民众利益放在自己工作的首要位置,心甘情愿地为属下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关心和珍惜他们,关心他们的利益,支持他们,给他们以力量的鼓励,一旦你这样做了,民众就不会怀疑你且信赖你,拥护你,愿意听从你的调遣。
(2)掌握你的属下的需要和工作动机
一个精神领袖了解了这点以后,才能为自己的属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帮属下完成了他们的个人需求。
(3)重视属下的特长的发挥
一个属下心目中的领袖要了解每一个属下,每个人能适合做什么事情,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并包容和欣赏新生成员个体的差异性。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达到最佳的资源搭配。
(4)加强集体的凝聚力
在注重个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一定将焦点集中在他们同心协作和甘苦与共的感觉上。即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大家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组织能够精诚团结的话,往往能取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
(5)注重鼓励属下
属下有了成绩和功劳,大家一起分享。有了错误,自己能承担责任的就自己承担。
总之,一个领导者要想让自己成为属下的精神领袖,是要培养起自己诸多的令属下敬服的品质特征的。你只有具备了这些精神领袖所具备的特征,他们才信服你,你也才能很轻松地掌控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