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偶尔也要屈服
一般来说,当人们遭遇一些重创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浮躁、悲观的消极情绪。但是一定要知道,浮躁、悲观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有精力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浮躁和悲观上,倒不如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勇敢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有些时候,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成功希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你完全没有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6.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
事实上,生活中不少想不开的人,在烦恼来袭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为不幸的人,总会产生天底下谁都比自己强的悲观心理。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也许你在某方面是不幸的,但在其他方面,依然是很幸运的。请记住一句风趣的话:“我在遇到没有双足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但又充满着幽默之味,想到这些,你也许会感到轻松和愉快。
总之,悲观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多消极情绪,继而使人们丧失斗志;相反,乐观却不一样,拥有乐观心态的人,常常会脚踏实地、不计回报得失、一如既往地盯着脚下的路,慢慢地,乐观的人就会发现,其实脚下一直都有路,而这条路正好就是通往成功的!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只坐在那儿想打开人生局面,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行动是成大事者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应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天天沉浸于幻想当中,看不到一点行动痕迹的人;另一种是善于把想法落实到计划中,成为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但是,这个看似人人皆知的问题,在许多人身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他们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那些不懂实际行动的人,常常是一名幻想大师,面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总会心动不已,总以为光凭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能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就能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我们抛开这些特定的人不讲,在我们身边,那些天天只知道抱头空想自己未来的人,之所以没有人生的进展,就在于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行动大师”。
有人说,心想就能事成。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因此,他们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只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要强一些,要好一些,但通常他们也很难取得成功。
有句话说得好:“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诚然,因为行动是一个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的证明。光心想、光会说,都是虚的,不能看到一点实际的东西。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杰弗逊曾经说过:“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无疑问,但凡成大事者,都是勤于行动和巧妙行动的大师。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
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汽车接送,为什么我们总是走路回家?”
“我们家穷!”妈妈很无奈地说道。
“为什么我们家穷呢?”孩子继续追问。
“孩子,你爷爷的父亲,本是个穷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状元,官达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爷爷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干过什么,因此家道败落。你父亲生长在时局动荡战乱的年代,总是感叹生不逢时,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就这样一事无成,抱憾而终。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
“妈妈,那我该怎么做呢?”孩子很疑惑地问道。
“孩子,家族的振兴就靠你了,干事情想到了看准了就得行动起来,抢在别人前面,努力地干了才会有成功。”
他牢记了妈妈的话,以十亩祖田和三间老房子为本钱,成为今天《财富》华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想到了,就是发现了商机,行动起来,就要不懈努力,成功仅在于领先别人半步。”
或许,你早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它同时也给你带来烦恼,你感到自己迟迟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常常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在美国,有一个人,从确立了他的目标开始,时刻记得行动才是第一位的,这个人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空余时间,他代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自己突然爱上了写作。于是,他就给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娱乐了,他却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这样整整坚持写了8年以后,终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可书的内容很少,质量也不理想,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但是他没有灰心,相反他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仍然没有停止写作。稿费没有多少,欠款却越来越多,有时候,他甚至没有买一个面包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坚持着。朋友们见他实在太贫穷了,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到政府部门看门的差事。可他拒绝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作家,我必须不停地写作。”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他终于写出了预想的那本书。为了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视力也下降了许多。
然而,他成功了。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创电视剧收视率历史最高纪录。他获得了普利策奖,收入一下超过500万美元。
这位作家的名字叫亚里克斯·哈利,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利说:“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
诚然,只懂得想而不懂得做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人。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空想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成绩和辉煌。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对学问有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每一个问题他都能想上很久很久。他钻研学问的精神,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有一天,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到他的面前,说道:“伟大的先生呀!让我做你的妻子吧,我这么爱你,错过我,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数学家也很喜欢她,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总要仔细地考虑清楚才行。于是,就对她说:“让我考虑考虑!”姑娘走后,数学家拿出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分别列下来,然后仔细斟酌其中的优劣得失,研究了半天,才发现好坏均等,这该如何抉择?于是,他又再次反复论证,以期求出一个结果,为此,他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
数年之后,数学家还在研究该不该娶那位姑娘。一天,他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道:“人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处境你是清楚的,就是你现在这样。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你完全不知道。你应该拿出实践的精神,去亲身研究才对!所以,你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数学家觉得朋友说得有理,才不再彷徨,来到了那个向他求爱的女人家中,但是那个女人已经不住在这里了,5年前她就死了。女人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呢?我的女儿一直在等你!每天她都盼着你来!结果你一直没有来。她绝望了,承受不住这种悲伤,已经伤心地死去!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呢?”
“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呢?”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人生没有后悔药,如果你不积极行动,社会的大舞台上注定没有你的席位。所以,一定要把握当下,立即行动。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杨受成,香港超级富豪,被称为“钟表大王”。他的父亲在九龙窝打老道和弥敦道交界处开了个天文台表行。在他十四五岁时,经常利用下午半天时间,去铺面为父亲做帮手。久而久之,他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钻研赚钱之道。
根据自己帮工的经验,他摸索出一个规律,游客的消费力最强,与游客做买卖利润最大。他大胆地设想,与其在店里守株待兔似的做买卖,不如主动走出去寻找顾客。于是,他开始钻到码头,带领一些澳洲游客返回天文台表行买表。
首次主动出击寻找游客就获得了成功,这给予他更大的勇气。他又到机场,设法和一些导游取得联系,许予优惠,又采取了给介绍客人的酒店司机、裁缝师傅以回扣的方法,这些办法个个奏效,更多的游客找上门来做买卖,营业额直线上升。后来,他干脆跑到日本和当地旅行社联系,让他们安排游客到表店购物,此举又获得了成功。
“主动找顾客”,这就是杨受成总结出的经营策略。这一决策,包含着他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努力,也包含着他直面人生英勇拼搏的精神。“主动找顾客”,使小小的杨家钟表店赚到了第一个一百万。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机会总是偏袒于那些敢闯敢拼的人。即使机会还没有来临,我也要现在就去行动!在行动中寻找机会,总比等待机会降临,更抢占了一步先机。”诚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坐等时机的到来,而应该主动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也许我们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是行而失败总比坐以待毙好。行动,也许并不会结出果实,但是如果没有行动,肯定无法结出任何果实。
“明天”、“下个星期”、“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之所以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可能完全是因为人们本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将一事无成。所以,心动不如行动,只有付诸行动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寻找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就业高峰期的来临,不仅让众多即使头破血流也要获得一份工作的年轻人头疼,也让那些看似大权在握的企业为难。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胸怀大志,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定位放得很高。然而,如果能一步一个脚印,少提薪水,多看价值,总能收获你想要的结果。
无疑,职场是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塑造品格、实现价值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不要总是把钱放在首位,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今后发展需要的因素,把目前的工作作为一个锻炼的工具。
薪水作为工作报酬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能因此夸大它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来说,薪水的高低就是自己身价和能力的标志。
刚出校门,就希望年薪达到上百万;刚开始创业,就希望能够达到比尔·盖茨的身价……事实上,这不仅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还是不切实际的表现。如果只是一味地向老板索取高额薪酬,而忽视了自己的长远目标,一方面在无形中让自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另一方面可谓是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唯薪水而工作的想法是不正确也不明智的,它会让你被短期的浅薄的利益蒙蔽心智,无法看清未来的道路。只为薪水而工作的人通常缺乏高远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一旦失去这个经济支撑,容易陷入消极低沉的情绪当中。而且,带着功利心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不正确的工作观,会在职场中造成诸多不好的现象,从而阻碍自己的发展。
比如,有些人认为老板付给自己的薪水太少,在实际工作中就常常敷衍了事、无精打采。他们缺乏激情,缺乏责任,能偷懒就偷懒,能逃避就逃避,以此作为报复老板的手段。
又比如,有些人为了补偿自己经济上的损失,他们在已经拥有一份工作的情况下,身兼多职。长期转换工作角色,让他们总是处于疲惫状态,工作表现差,甚至被老板直接开除。
再比如,有些人不满现状,要么觉得工资低,要么觉得没发展,已经做好跳槽的准备。而最后,很多人不但没有越跳越高,越来越好,反而因为频繁更换工作,阻碍了自己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