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刘向阳
唐长安城开化坊中的荐福寺,是女皇武则天(624-705)为给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628-683)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休戚相关,甚至于在武则天去世多年以后,在唐武宗李炎(814-846)会昌五年(845)七月毁佛时,寺院的皇家地位也未曾撼动,荐福寺成为保存至今的长安仅存的三座唐代皇家寺院之一。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初四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夜,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崩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1]。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年正月改元嗣圣,二月改元文明,九月改元光宅)三月,高宗李治去世百天,武则天为了给丈夫高宗李治祈福,将三儿子李显的住宅英王府献为寺院,起名为“献福寺”[2]。这一年她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做了傀儡皇帝,是为唐睿宗,自己以皇太后身份决断朝政。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降睿宗皇帝为皇嗣,以洛阳为神都,改李唐国号为“武周”,正式登基,成为“圣神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洛阳立武氏七庙为太庙的同时,改长安献福寺为荐福寺,并以飞白体亲自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圣历元年(698),在狄仁杰、吉顼、李昭德等重臣的切谏下,武则天终将三儿子庐陵王李显召回宫中,复立为太子[3]。神龙元年(705)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政变,武则天被请下台,归政于唐朝,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改年号为神龙[4]。其年十一月壬寅(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死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83岁,“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5]。神龙二年(706)五月,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寝宫。景龙年间(707-709年),唐中宗李显在荐福寺修建小雁塔(即荐福寺塔)[6],费时三年而完工。这座塔在这里耸立了1300年,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和寺院几毁几立的情形。
一荐福寺营建的缘起与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1.荐福寺优越的地理位置
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的开化坊,据《唐会要》卷48“荐福寺”条记载:“开化坊,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右(按:“右”应为“左”)仆射萧瑀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不欲与姑异居,遂于园后地造宅。公主卒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敕为高宗立为献福寺。至六年十一月,赐额改为荐福寺也。”[7]由此可知,荐福寺原名献福寺,其地开化坊曾是隋炀帝在藩时的晋王府。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将此地赐给当时的雍州都督萧瑀为“西园”,而萧瑀的姐姐就是晋王杨广的萧妃。萧瑀之子萧锐又娶了唐太宗的长女襄城公主。公主死后,此地官市又成为英王李显的住宅。
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是两位皇帝的“潜龙旧宅”。
大荐福寺,占据了唐长安城皇城以南、朱雀大街以东第一纵列的第二、第三坊,即开化坊和安仁坊。长安城的坊里,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与南北向通衢大街自然交叉分割而成。坊里在排列上,采取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形式。“朱雀大街以东,东西五个纵列,南北一十三个排坊,共五十五坊另一市;朱雀大街以西,亦为东西五个纵列,南北一十三个排坊,共五十五坊另一市”[8]。坊里在布局上,都城的设计者还给坊里位置的设计,赋予了一定的寓意,皇城正南、朱雀大街两侧的东西四列九排的三十六坊,“以象四时”,“九逵之制”。开化、安仁两坊,位于这四列当中朱雀大街东第一纵列,与皇城仅一坊之隔,西临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即交通主干道朱雀大街,东西两面与繁华的东市、西市相隔不过两三个里坊,寺院地处交通便利、居民集中的繁华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人们礼佛和游园观戏。据史料记载,为了便于朝谒,百官宅地,多分布于近北诸坊[9]。因之,开化、安仁两坊就成为长安城内士庶宅第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其中,安仁坊多住亲王外家,如宁王李宪外祖父刘延景宅、薛王李业舅父王昕宅皆在此坊[10]。代宗时,宰相元载在安仁坊与大宁坊,“开南北二甲地,室宇宏丽,冠绝当时”[11]。开化坊多住达官贵人,如太傅盖文达、尚书左仆射令狐楚、户部尚书马总、京兆尹黎干等[12]。优越的地理位置还便利了皇室成员来这里礼佛,着名高僧义净当年在这里翻译佛经时,中宗李显就经常出宫来荐福寺协助义净抄写经卷,很多朝臣贵戚亦跟随皇帝来这里礼佛观景,留下了大量的赞美荐福寺的应制诗。如宋之问曾在诗中称赞荐福寺是梵筵圣邸,其诗曰:“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涌塔庭(一作花)中见,飞楼海上移。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欲识龙归处,朝朝(一作来)云气随。”[13]
2.武则天的宗教信仰荐福寺营建的缘起是武则天与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的权力斗争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武则天与李唐王朝的斗争。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要实现她以女身当国的理想,除了她所具有的非凡的个人胆识与政治才干外,武则天主要还借助了宗教的力量,为她登上皇位寻找理论根据,从而使她的改朝换代之举具有了某种神圣的合法性。
李唐王朝取得政权以后,尊崇道教李耳为祖先,推崇道教为国教,而儒学思想发展到唐代也基本形成定式,男权至上,妇女被“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思想紧紧地束缚着,身为女性的武则天唯一的理论根据是佛教。这是因为,佛教在唐代处于空前发展时期,尤其是唐初民间广为流传的弥勒信仰,而弥勒信仰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弥勒作为未来佛,将会在释迦牟尼去世后,下生到人世间成佛,并在人世间建立佛国净土。弥勒信仰中,不仅不排斥女性,而且女性在信众团体中可以高居领导地位。洛阳白马寺僧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法明等九僧伪撰的《大云经》中有两处讲到女主,一处是说大精进龙王的护法夫人转世为天女,后来再转世,以女王当王国土。另一处是讲黑河女王,其父死后,女增长嗣位,佛说此女王“未来当得作佛,号净宝增长如来”。《大云经》里的记载对武则天实现她的女皇梦来说如获至宝。释法明等人上表献《大云经》时,声称武则天“乃弥勒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故“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14]加上侍御史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请改国号为周”[15],于是,在舆论造足之后,武则天立即顺应民意做了女皇,并改国号为周。当上女皇的武则天,不但立即下令,“两京(长安和洛阳)及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16],而且处处以弥勒佛自居;不仅名号、尊号前冠以弥勒慈氏,如“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而且大修弥勒造像。在她统治的15年间,鼓励民众信仰佛教,无论大小寺院都修有供奉弥勒的道场“慈氏阁”。对佛界大师更是尊崇备至,不仅在朝堂上,置佛僧于道士之上,而且广罗天下高僧来京城寺院译经、讲法。证圣元年(695),武则天亲率朝臣于洛阳城上东门外迎义净大师回国,后又带他回到长安,在荐福寺续译了《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等经卷[17]。
唐朝历任皇帝中除武宗李炎外,都提倡和利用佛教统治社会,尤以武则天把佛教的发展和利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表现为:她大力提倡造寺、写经、译经和勘定众经目录,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唐代天宝以前的长安,有僧寺64座,尼寺20座,道观10座,女庵6座,波斯寺2座,胡祆祠4座。佛寺占了绝大多数。说明了佛教在长安城宗教中的绝对地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武则天将英王李显府邸献为寺院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其一,为先帝李治祈福,其目的是告知天下她对高宗皇帝的一片尊崇之心和怀念之情。武则天仿效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为亡母和先皇献福营建寺院的做法,为高宗祈福建献福寺,而实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其二,贵为天子的宅邸自然不允许其他人居住。
献宅邸为寺院的同时,进一步打击和削弱了李唐宗室特别是中宗李显在长安朝廷的势力。其三,利用佛教势力,扩大影响,多了一个为自己执掌朝政、号令天下鼓吹呐喊的阵地,为进一步登上皇帝宝座奠定理论基础。
二武则天时期在荐福寺活动过的高僧大德
1.荐福寺的园林环境
荐福寺占据了开化、安仁两坊,由寺院和浮图院组成,寺院在开化坊,门朝南开,浮图院位于安仁坊,门朝北开,中间以大街相隔,两大门相对。初建寺时,武则天曾“度僧二百人以实之”[18]。当时荐福寺的规模虽无史料记载可查,但与当时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慈恩寺相比较,慈恩寺有房十余院,1897间,也不过度僧300人而已,况且,荐福寺东院还有一放生池,“放生池周二百余步”,“永泰二年,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凿渠自京兆府直东至荐福寺东街,北至国子监正东至子城东街,并逾景风、延喜门入苑”[19]。有漕渠相通,可知放生池的水为活水,这不仅使得荐福寺的景色异常秀丽,而且说明荐福寺的规模也是空前的。
大荐福寺地处长安城中心的繁华地带,寺宇广阔,庭院优雅,古木森然,花草茂密,翠竹成林,牡丹成荫。唐代诗人李端在《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一诗中,描绘了荐福寺的园林胜景,诗曰:“暮雨风吹尽,东池一夜凉。伏流回弱荇,明月入垂杨。石竹闲开碧,蔷薇暗吐黄。倚琴看鹤舞,摇扇引桐香。旧笋方辞箨,新莲未满房。林幽花晚发,地远草先长。”[20]而唐朝诗人徐夤的《忆荐福寺南院》诗曰:“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21]胡宿的《忆荐福寺牡丹》诗中写道:“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盘十二夜沉沉。”[22]两首诗分别描述了当时园内牡丹盛开、繁花似锦的情景。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荐福寺是杨柳依依、石竹碧绿、蔷薇吐黄、槐树婆娑、桐花飘香,满园的牡丹盛开成荫,处处的青草芳香萋萋,宽阔的放生池碧波荡漾,湖面上荷花争艳,莲蓬尚青还未满房,野鹤在园中自由飞翔休憩。大量的绿色植被使寺院的气候非常湿润凉爽,文人雅士在这里抚琴吟诗、参禅悟道,木鱼声声,香烟缭绕,礼佛诵经不绝于耳,好个人间仙境。直到今天,荐福寺小雁塔景区内的园林环境幽雅,盛夏时的平均气温比园外低3-5度。虽然外面车水马龙,进得院来却格外幽静,大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意境,是难得的城内世外桃源。环境优美、清雅绝伦的荐福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游玩、会友、赏花、吟诗、茗香、住宿,“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23]。“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24]。荐福寺的花卉繁多,唐代诗人王维曾跟随荐福寺的道光禅师学习佛法,“以种花为佛事”,制作花药。
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诗中描绘道:“异卉齐谐,群艳耀日,闻钟高阁,觐佛升堂”;甚至于“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流芳忽起,杂英乱飞”。可见,种花、养花是僧人的分内事,是修行之必需,而且用花来入药。由于环境优美而又恬静,荐福寺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唐末文人温庭筠的《华州参军》中记载了一则爱情故事,说是书生柳生与崔女相爱,崔女之母为了成全女儿,“乃命(婢女)轻红于荐福寺僧道省院达意”,即让红娘到荐福寺为二人牵线说媒。
史载中宗复唐的第二年,曾在西园(荐福寺)问道,对自己当年的“潜龙旧宅”眷恋不已,继而对荐福寺“大加营饰”[25]。工部奉敕修葺大荐福寺,工部尚书张锡亲自主持监修,中宗命名僧道岸亲自设计。另外还专门请了江南的律宗大师道岸通典斯任。景龙年间(707-709),韦皇后率后宫施(捐)钱,在安仁坊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修建了荐福寺塔。大荐福寺重修以后,中宗多次前来巡幸,百僚奉和赋诗,“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代日兴光近,周星掩曜初。空歌清沛筑,梵乐奏胡书。帝造环三界,天文贲六虚。康哉孝理日,崇德在真如。”[26]其建筑风格,“桂舆超群辟,兰宫列四禅。半空银阁断,分砌宝绳连。”[27]“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28]从这些保存下来的唐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当时重修后的富丽堂皇,说明唐中宗时期把荐福寺的规模和繁荣推向了它的历史巅峰,那时寺中,名僧荟萃,群贤毕至,号为当时京城长安的第一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