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71

第71章 唐长安章敬寺探考(1)

景亚鹂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几经浮沉,几度繁荣,至隋唐发展为鼎盛时期。唐朝皇帝自认为是道教教祖李耳的后裔,表示要优先尊重道教。武则天在建立武周政权的过程中,对佛教给予大力支持。她利用佛教制造舆论,曾谕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人)处黄冠(道士)之前”[1]。在她统治时期乃至之后,全国兴修了大量寺院。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佛寺数量众多,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地位亦极为突出。唐时长安城“佛寺林立”,在长安城之东通化门外有一寺院——章敬寺。《长安志》载:代宗“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虽“是庄连城对郭,林沼台榭,形胜第一”[2],但在唐长安林林总总的佛刹古寺中算不上显耀,既不是位处九五之尊,也不是译场,更不是佛派祖庭之所在,却是记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遗憾的是所留资料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今结合碑刻与历史文献梳理考证,探讨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一章敬寺的建立据《旧唐书·鱼朝恩传》载:章敬寺原为赐给大宦官鱼朝恩的东庄。“大历二年,朝恩献通化门外赐庄为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仍请以章敬为名,复加兴造,穷极壮丽”[3]。《旧唐书·后妃传下》载:“肃宗章敬皇后吴氏,坐父事没入掖庭。”开元十四年(726)“生代宗皇帝。二十八年薨,葬于春明门外。”[4]代宗即位,谥曰章敬皇后。

会昌年间唐武宗毁佛,但章敬寺未遭毁弃。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章敬寺者有数条。开成五年(840)八月二十日,圆仁诸僧在灞桥店斋后,“南行十五里,到浐水桥。西行十里,到长安城东章敬寺前歇。寺在城东通化门外”[5]。会昌五年(845)六月二十三日,圆仁诸僧因武宗毁佛,不得已离开长安回国。在从煦眙县至扬州的路上,见到从长安初来的裴舍人和翰林博士。听两人说:“五月廿九日离开长安。在城之时,城中僧尼还俗已尽,准敕每寺留三纲,勘捡钱物,待官家收。诸寺见下手毁折。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6]按:青龙寺本为隋寺,后成为中宗城阳公主祈福而命名的大寺。安国寺原为青禅寺,原为睿宗藩邸。章敬寺与此两寺并列齐名,所以“通为内园”而被保存。

传说唐代僧人悟空从西天佛祖故乡求来的佛祖真身佛牙舍利,在章敬寺秘藏了171年,北宋章敬寺主持永安将舍利奉献与赵匡胤。可见章敬寺北宋时仍是存在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又有如是记载:“章敬寺在韩森社,唐元和初建,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同治回乱,寺毁,光绪二十五年又重修,合阳教谕邵传有碑记。注曰:先是唐宪宗诏僧怀晖建造伽蓝胜所,敕题曰章敬寺,规模壮丽,岁旧凋落。乾隆时乡人迎印可禅师于雁塔寺,始营建钟鼓二楼,山门三间。改名万寿寺,至是遂又重修。”[7]说此寺建于代宗大历年间更合理些。就上述说法《中国文物地图集》(下卷)又有如是说:万寿寺塔,六角六层楼阁式砖塔,又名藏经塔。寺始建于元和年间,名章敬寺;一说大历二年(767)内侍鱼朝恩为章敬太后而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易名万寿寺,同治初年毁于“回乱”,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度重修。今寺院已废,仅存砖塔,通高22.26米,底边长3.05米。塔身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其中一、二层檐下施砖雕莲花、蔓草图案;三层南面辟券龛,内嵌“藏经塔”铭。塔顶平砖攒尖,仰莲座托琉璃宝瓶式塔刹。现塔体向西北倾斜约15度。关于章敬寺更为具体的位置,目前仍未有定论,还有待新的考古成果的问世[8]。

据《全唐文》载,建造章敬寺之事,曾遭到大臣的反对。卫州进士高郢(后为德宗朝宰相)曾两次上书(《谏造章敬寺书》、《再上谏造章敬寺书》)极谏,反对建寺[9]。

二章敬寺的地址及布局《西安府志》云:“章敬寺(贾志)在通化门外赵村西,本鱼朝恩宅,为章敬皇后立寺,故名。殿宇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10]

《长安志》云,代宗大历元年(766)“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11]。

《游城南记校注》云: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12]。

《旧唐书·鱼朝恩传》载:“以城中材木不足充费,乃奏坏曲江亭馆、华清宫观楼及百司行廨、将相没官宅给其用,土木之役,仅逾万亿。”[13]

《新唐书·鱼朝恩传》载:“朝恩有赐墅,观沼胜爽,表为佛祠,为章敬太后荐福,即后谥以名祠,许之。于是用度侈浩,公坏曲江诸馆、华清宫楼榭、百司行署、将相故第,收其材佐兴作,费无虑万亿。”[14]

章敬寺的修建极其奢华,不惜拆弃其他着名建筑的亭台楼榭及将相故第以充其用,其规模为当时长安城中最大者。唐时的寺院在院落数量和规模方面堪称宏大的还有慈恩寺、西明寺。慈恩寺,《寺塔记》云:“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15]西明寺,寺内有十余个院落,房舍达四千余间。就全国范围来说,位于成都市的着名古寺大圣慈寺,古称“震旦第一丛林”。相传始建于隋朝。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唐高僧玄奘曾在这里受戒。唐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九十六个院子,总八千五百二十四间,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寺院。

隋唐两代的佛寺已无完整保存至今者,只能从莫高窟的壁画中知其外形特征,或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近年的发掘而有所了解。敦煌莫高窟第45窟唐绘观无量寿经壁画中的佛寺底本应与当时中原两京的寺院有关。由此拟可略窥隋唐佛寺之概貌。

章敬寺内有净土院。《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是南岳沙门法照于上都章敬寺净土院所述。

章敬寺内有毗庐遮那院。《宋高僧传·怀晖传》云,“诏入章敬寺于毗庐遮那院安置。则大历中敕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瞻者并丛荟其中,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16]。

章敬寺内有行香院。唐代宗亲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百官诣寺行香。《唐会要》载:“贞观二年五月十九日敕,章敬寺是先朝创造,从今已后,每至先朝忌日,常令设斋行香,仍永为恒式。”[17]但此处值得注意,章敬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即766-779年,而贞观二年乃唐太宗时期,即628年,相差一百余年,此记载有悖与两《唐书》,疑有误。再者,初盛唐时期,高宗等皇帝还几次下令在全国各州设置同一寺名的官寺,但章敬寺乃仅此一处。

三章敬寺的相关活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春正月乙丑,上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18]。“丙戌,内出盂兰盆赐章敬寺。设七庙神座,书尊号于旙上,百官迎谒于光顺门,自是岁以为常”[19]。

鱼朝恩和郭子仪有很深的恩怨。恩朝恩为表示尊敬和友好,唐大历四年“春正月丙子,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之游章敬寺”。郭子仪如约以赴,感动得鱼朝恩抚膺捧手流涕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20]

德宗兴元元年(784)“己亥,(李)晟使京西兵马使孟涉屯白华门,尚可孤屯望仙门,骆元光屯章敬寺,晟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程大昌曰:章敬寺,在东城之外。安国寺,在大明宫东南。以镇京城;斩泚党李希倩、敬釭、彭偃等八人于市”[21]。

唐贞元二年(786),德宗于章信寺(章敬寺)从道澄律师受菩萨戒。后再至寺问道澄修心法门,并命入宫为妃嫔内侍授戒。

唐贞元四年(788),德宗御通化门,观章敬寺迎御书院额。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命“壬戌,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22]。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有战争,“辛巳,李光颜赴镇,百僚饯于章敬寺。上御通化门临送,赐玉带名马”[23]。

据《旧唐书·穆宗本纪》载:宪宗安定公主,始封太和。长庆元年秋七月“辛酉,太和长公主发赴回纥,上以半仗御通化门临送,群臣班于章敬寺前”[24]。

四章敬寺僧及其事迹“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瞻者并丛荟其中”,曾弘法于章敬寺的高僧的确不少,概列如下。

最为有名的当是居章敬寺上座的怀晖大师。《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刻于唐元和十三年(818),权德舆撰,郑馀庆书。《文苑英华》[25]《全唐文》[26]均有录文。

怀晖(756-816),俗姓谢,泉州人。贞元初参谒洪州大寂禅师(马祖道一),“顿明心要”,与彭城刘济为知交。他“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应诏入京,住章敬寺毗卢遮那院。怀晖在此“说禅要”,“朝僚名士日来参问”。怀晖认为,自心本性清净独立,无须执意进行“遣境”、“去垢”的修行。

唐元和十年(815)十二月,高僧怀晖圆寂于长安章敬寺,享年62岁。其传云:“越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立碑于寺门,岳阳司仓贾岛为文述德焉。”又云:“元和三年,宪宗诏入章敬寺毗庐遮那院安置。则大历中敕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瞻者并丛荟其中,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晖既居上院,为人说禅要,朝寮名士日来参问。复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