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3566200000002

第2章 梦回故乡(1)

选择六篇与故乡有关的文章,于编者是有极深情感所系的。

第一篇是天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集会》,题目为编者所加,原为萧红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二章。

萧红因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离开松花江畔故乡,漂泊在中国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她命运多舛、生活艰辛,但无论到哪里,内心里始终铭记故乡。她的写作,就是一次次纸上还乡的独特心路之旅。1940年,萧红躲避战乱,寓居香港。虽贫病交加,但她以深挚情感、生动笔墨,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呼兰河传》,1941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不久,日寇铁蹄踏进香港,萧红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1942年1月22日溘然离世,年仅31岁。

在人生的最后岁月,萧红想到故乡河山草木,风土人情,人与事。在选编这篇杰出文章时,我反复阅读深为打动。萧红不控诉什么,不怒斥什么。她的态度,她的情感,全都寓于笔下的美好世界——美好的家乡被日寇占领了,青年知识精英流浪中国,但从来不忘记松花江美好的家乡。萧红一生流离,爱情悲怆、生活凄苦,寓居香港的短暂岁月中,她一定有复杂的思想与情感需要诉诸笔端。她记挂着永远失去的故乡,恐怕只有把记忆写下来,才能慰藉自己的内心吧。

故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成长中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当你远离它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越发梦萦魂牵。

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这篇自传《我老家》,读之,也会深深地觉得作者梦萦魂牵的深切感受。胡也频写《登高》时,思念之情显然流露。穆时英在《旧宅》一文里对老屋的记忆,交织着甜蜜和痛楚,再访已经失去的旧宅,情感复杂而难以言表——童年时期老屋是甜蜜而快乐的,父亲遭到欺骗而家道中落后,家里不得不卖掉旧宅搬离时,感到了难言之痛。当然,也有快乐的记忆。朱自清写《说扬州》时,情感是淡淡中带着欣悦的。在《少年游》里,郁达夫写到自己少年时期的小冒险,则是经历了一番人事风云、时代变迁之后的感受:怀念和惆怅杂糅在一起,痛感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他不由得惊叹:我的记忆,我的青春!

有故乡可以怀念,并写成文章,是惆怅中的幸福。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故乡已经遭到异化,不再是故乡了。我的故乡在广东雷州半岛、中国最南端的热带亚热带混杂的地区,记忆中摇曳着五棵枝叶茂盛的番石榴树。我的少年时代就在树上倒挂着,如丝瓜一样长大。我也写过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物质贫乏,但我们成群结队地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穷并快乐着。每一个人的回忆,都可能是被下意识美化着的,但通常来说,这种记忆跟你的奔跑有关,跟你的登高有关。你的身体在成长中,你的身体记忆也在成长中。

我选择这六篇与故乡有关的现代散文,与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有关。我们也可以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味、学习,他们是怎么写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

像我一样因为考上大学而离开故乡的友朋,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巨变中,无不感受到了从精神到心灵的巨大震撼。从欣喜的方面说,经济体制改革,贸易大门开放,经济有突飞猛进的增长,物质的调动能力也很成功。从饥饿到温饱到富余不过三十年间,而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惨痛代价,水污染、灰霾天气等环境恶化而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现实。而我们记忆中山清水秀的故乡,已不复旧貌。经济狂飙和文化精神衰败并行,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未来,有学者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或许,我们在获得了物质的同时,失去了内心的故乡。

这里谈到的故乡,既包括山水土地村落,还包括我们所依赖而思考世界的核心文化价值。什么样的世界才是我们期望的?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

固然不应美化鄙陋、贫乏的故乡,但我们在思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变化时,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去再度反思、衡量我们获得的和失去的。

因为列强兵炮临门,因为痛感本土的落后,清末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一直有强烈的愿望。在很长一个时期,代表民主制度(Democracy)的“德先生”和代表科学精神(Science)的“赛先生”曾是知识界一个热得发烫的流行词。

简单地回顾一下清末以来的“现代化焦虑”,我们会发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就处于“失故乡”的强烈焦虑中。这种失故乡,在过去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错位,如鲁迅在《故乡》里以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绝大反差所讲述的衰颓乡村世界,但他又写下情谊纯真深挚的《社戏》,对乡村淳朴风情的回忆绵长。而在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现在,失故乡不仅是文化的错位,还是故乡的剧变和精神的失落复杂地发生反应。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拥有可思念的对象。

那么,我们怎么写故乡呢?在城市里,我们有没有故乡?这倒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以自己所居住的街区为目标写一篇文章,该怎么写?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故乡,城市里的弄堂,也是故乡。我们的新小区,也是故乡。但缺乏人际交往的新社区,多少缺乏浓浓的情怀。

作家简介

本册打破教材里多选用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局限,继续扩大散文的外缘,将知识类散文、历史类散文、社会政治类散文都囊括其中,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进了我们的阅读经验。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1]莹,现代杰出小说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丧母,后为摆脱家庭而离开故乡。萧红一生命运坎坷,经历富于传奇,她在人生最艰难时遇见了青年作家萧军,受其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传奇之一。东北沦陷后,萧红与萧军入关,辗转青岛、上海等地,1935年,得到鲁迅作序推荐,萧红发表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获得广泛关注。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作品,与此同时,她与萧军的关系开始恶化,最终破裂。爱情的失败,对萧红产生了深重的打击,两人各奔东西。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香港遭日军入侵后,萧红患病得不到及时救治,于1942年1月22日去世,年仅31岁。

呼兰河集会[2]

萧红

一、跳大神

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大神坐的是凳子,她的对面摆着一块牌位,牌位上贴着红纸,写着黑字。那牌位越旧越好,好显得她一年之中跳神的次数不少,越跳多了就越好,她的信用就远近皆知。她的生意就会兴隆起来。那牌前,点着香,香烟慢慢地旋着。

那女大神多半在香点了一半的时候神就下来了。那神一下来,可就威风不同,好像有万马千军让她领导似的,她全身是劲,她站起来乱跳。

大神的旁边,还有一个二神,当二神的都是男人。他并不昏乱,他是清晰如常的,他赶快把一张圆鼓交到大神的手里,大神拿了这鼓,站起来就乱跳,先诉说那附在她身上的神灵的下山的经历,是乘着云,是随着风,或者是驾雾而来,说得非常之雄壮。二神站在一边,大神问他什么,他回答什么。好的二神是对答如流的,坏的二神,一不加小心说冲着了大神的一字,大神就要闹起来的。大神一闹起来的时候,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打着鼓,乱骂一阵,说这病人,不出今夜就必得死的,死了之后,还会游魂不散,家族,亲戚乡里都要招灾的。这时吓得那请神的人家赶快烧香点酒,烧香点酒之后,若再不行,就得赶送上红布来,把红布挂在牌位上,若再不行,就得杀鸡,若闹到了杀鸡这个阶段,就多半不能再闹了。因为再闹就没有什么想头了。

这鸡、这布,一律都归大神所有,跳过了神之后,她把鸡拿回家去自己煮上吃了。把红布用蓝靛染了之后,做起裤子穿了。

有的大神,一上手就百般的下不来神。请神的人家就得赶快的杀鸡来,若一杀慢了,等一会跳到半道就要骂的,谁家请神都是为了治病,让大神骂,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对大神是非常尊敬的,又非常怕。

跳大神,大半是天黑跳起,只要一打起鼓来,就男女老幼,都往这跳神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里屋外都挤满了人。还有些女人,拉着孩子,抱着孩子,哭天叫地地从墙头上跳过来,跳过来看跳神的。

跳到半夜时分,要送神归山了,那时候,那鼓打得分外地响,大神也唱得分外地好听,邻居左右,十家二十家的人家都听得到,使人听了起着一种悲凉的情绪,二神嘴里唱:

“大仙家回山了,要慢慢地走,要慢慢地行。”

大神说:

“我的二仙家,青龙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乘着风儿不算难……”

这唱着的词调,混合着鼓声,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的,越听就越悲凉。听了这种鼓声,往往终夜而不能眠的人也有。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咚咚的响。于是人们又都招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似乎下回再有打鼓的连听也不要听了。其实不然,鼓一响就又是上墙头的上墙头,侧着耳朵听的侧着耳朵在听,比西洋人赴音乐会更热心。

二、放河灯

七月十五盂[3]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4]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小街大巷,那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沿着河岸蹲满了人,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瞎子、瘸子都来看河灯,(这里说错了,唯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姑娘、媳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出了大门,不用问到哪里去。就都是看河灯去。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七月十五日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生,缠绵在地狱里边是非常苦的,想脱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但是这其间也有一个矛盾,就是七月十五这夜生的孩子,怕是都不大好,多半都是野鬼托着个莲花灯投生而来的。这个孩子长大了将不被父母所喜欢,长到结婚的年龄,男女两家必要先对过生日时辰,才能够结亲。若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若是男家七月十五的生日,也不大好,不过若是财产丰富的,也就没有多大关系,嫁是可以嫁过去的,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若是有钱的寡妇的独养女,又当别论,因为娶了这姑娘可以有一份财产在那里晃来晃去,就是娶了而带不过财产来,先说那一份妆奁也是少不了的。假说女子就是一个恶鬼的化身,但那也不要紧。

平常的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似乎人们相信鬼是假的,有点不十分真。

但是当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打着鼓,丁当的响;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工夫可是千金一刻,且莫匆匆地让过,诸位男鬼女鬼,赶快托着灯去投生吧。

念完了经,就吹笙管笛箫,那声音实在好听,远近皆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