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33

第33章 影响太宗和被太宗影响的女人们(2)

三、规谏君王严于克己

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之事,有损江山社稷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用心可谓良苦。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一有机会,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儿!”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是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面前,然后深深一拜。太宗一看,惊诧地问道:“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转怒为喜,对魏徵的怨愤都转为内心的敬佩。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就这样,太宗上朝时,有魏徵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皇后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贞观之治”的繁盛。

长孙皇后不仅劝诫皇上采纳忠言,而且严于克己。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深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太宗最喜爱的长乐公主终于到了出嫁的年龄。长乐公主出嫁时,皇宫上下都为此忙碌。太宗命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永嘉长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女儿。魏徵听说此事,马上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儿子们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出嫁,论情感,您和公主是父女关系,更亲密一些;论道理、论地位,长乐公主就不能与永嘉长公主相比,可嫁妆反而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道理何在呢?”太宗尽管心里十分不满意。可是为了表明他的大度和圣明,还是下令资送公主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陪送。

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以为会招致长孙皇后的埋怨。谁知长孙皇后感慨地说:“魏徵能够引用古今道理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办得更公正、更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忠臣。魏徵不过是您殿下的大臣,他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严,驳回不合理的决定,这是难能可贵的,皇上应该采纳他的忠言。”长孙皇后一番话,太宗听完如释重负。之后,便得意洋洋,仿佛是自己做了善事,长孙皇后看皇帝的高兴劲儿,心中十分舒坦。皇后派人带着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去魏徵府上表示感谢,并捎话说:“很早听说魏公为人刚直不阿,从公主出嫁这件事上看得更加清楚。希望魏公能永远保持这种高尚的情操,对国家的忠心不要有丝毫改变。”

长孙皇后不贪权也不贪钱,她一生崇尚节俭,一粒米、一寸布都视为有用之物,从不奢侈。

贞观元年,长孙皇后亲自带领宫廷内外自贵妃到宫内女官、内外命妇去“亲蚕”——栽桑养蚕,体会男耕女织的艰难。她深知,战乱刚刚结束,国家困难重重,百姓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的局面刚刚形成,如要帮助丈夫治理好国家,就要谦恭、谨慎、节俭。在平时的生活中,长孙皇后率先垂范,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启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长孙皇后生气地回答:“作为太子就怕将来继位时道德修养没有树立起来;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美名别人不知晓,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了。你们应该多引导他积极向上,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四、久病缠身叮咛国事

长孙皇后一直患有哮喘病。贞观八年(634)旧病复发,卧病在床,太宗经常亲临探视,太子李承乾日夜守护。全国各地的名医都为皇后诊断过,用了很多好药,可是病情仍无好转。万般无奈,太子向她秘密请示说:“药都用遍了,母后的病仍然没有起色。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大赦天下罪犯;二是奉劝更多的人加入佛道。做这样的善事,祓除灾祸,或许神仙能够保佑您早日康复呢。”长孙皇后睁开眼,正色说:“死生命中注定的,我自忖一辈子行善不算少,从未做过恶事。况且,大赦有关国家大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用,怎能因为我一人,就去破坏规定呢?佛也好,道也好,保留它们只是表示我们宽宏大量,照顾一部分人的信仰而已。你父皇从来不求助于这些东西,怎能因为我而让你父皇去干他所不愿干的事呢?你不要向你父皇请示。”

太子不愿违背母后的意愿,只是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原原本本地奏知太宗,太宗与大臣们听后莫不感动,一致请求太宗大赦天下。长孙皇后知道后,对太宗说:“大赦与劝人入佛道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是让别人觉得皇上为了我什么规定都可以破坏,岂不误了国家大事。皇上若真那样办,我只求速死。”太宗只好作罢。

长孙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际,更表现出非凡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

长孙皇后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她预感到死神在向她招手,她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于是派人把太宗请来。喘息了一阵后,她对太宗说:“大臣房玄龄对皇上忠心耿耿。办事慎重细致,他与陛下谋划了许多奇谋秘计,却从未泄露他人,这样劳苦功高的人,应该继续重用才是。我自己攀龙附凤,荣华富贵已达到了顶点,像我娘家的人无功无德,让他们掌握朝中大权,众臣难服,处境就危险了。皇上只给他们奉朝请(古代以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是朝廷安置闲散官员的散官官号)就行了。请皇上千万不要忘记,否则,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当时,房玄龄因与太宗意见不合,受到太宗责备罢官回家了。长孙皇后虽已处于弥留之际,对此事却深感不安。历史上,像长孙皇后这样谦恭、节俭、克己为人的皇后真是屈指可数,值得后人借鉴。

长孙皇后临终前紧紧拉着唐太宗的手,说:“皇上不必过于悲伤,我死后不要因为我的葬礼花很多的钱。埋到山上,不用修陵墓。棺椁要用最简单的,陪葬物品只用木器、陶器。皇上真能照我说的办,那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希望皇上永远重用魏徵、房玄龄那样的忠臣,采纳他们发自肺腑的忠言,广开言路。清除那些谄媚奸佞之徒,不听信谗言。尽量少征发徭役、兵役,一心勤政为民,争取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我死也瞑目了。”太宗泪流满面地答应了结发之妻长孙皇后。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县东北)。唐太宗每每遥望昭陵,怀念他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立政殿内,太宗拿着长孙皇后编纂的《女则》对侍臣们说:“这是皇后采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定成三十卷,此书足以垂范百世。从此,朕再也听不见她的劝诫了。”说罢,恸哭失声。

不久,唐太宗恢复了房玄龄的官职。朝廷上下知其秘密的都赞誉长孙皇后的美德。

长孙皇后的心愿终于了却。古今中外,像长孙皇后那样深明大义,勤政爱民的皇后太少太少了,长孙皇后不失为一代贤德、英明的皇后。

充容徐惠

徐惠(627~650),唐太宗李世民妃。名惠。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父徐孝德,曾经官至右散骑常侍。贞观十年(636),徐惠被纳为才人,不久升充容。谥号“贤妃”。她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入宫后深受唐太宗宠爱。她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国家大事,议论朝政,唐太宗对她的见解多有接受。她常直言劝谏,和长孙皇后齐名,是一代贤德后妃,成为历代后妃效法和学习的榜样。

一、工诗能文一代才女

徐惠天资聪颖,五个月就能开口讲话,口齿清晰、伶俐。四岁时能口诵《论语》、《毛诗》等经典著作。八岁就能写一些颇有文采的通顺流畅的文章,具有超乎寻常的天赋。为了丰富她的知识,其父经常让她读一些经史子集方面的书。徐惠自己也喜欢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就连走路都拿着书。天赋加勤奋,使得徐惠从小就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父亲徐孝德曾叫她拟《离骚》为《小山篇》,她脱口而出即作:“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表现了她文学上很深的造诣。

徐惠还未成年即以才华而闻名遐迩。唐太宗得知有这样一位才女,非常高兴,下诏将她选入宫内。贞观十年(636),徐惠被选入后宫,纳为才人。徐妃不但文章作得好,诗亦端雅可人,因此,受到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她的诗基调明快,艳丽之中透出其自重自爱的情感。徐妃在宫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这多反映在她的诗作里。抒情、柔美是她诗作的特点,现《全唐诗》卷五中收录有她的诗。如其中一首《赋得北方佳人》中的“纤腰宜宝珠,红衫艳织成”,《长门怨》中“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都反映了她的风格。特别是她的《秋风函谷应诏》中,“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表现出一种男子气魄。

由于徐惠的聪颖、美丽,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欣赏她“挥翰立成,词华绮赡”的才学,很快将其升为婕妤,不久又升至充容。按唐制已入了九嫔之列。徐妃的出现很快就把唐太宗从失去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聪颖、伶俐的徐妃抚平了唐太宗那颗受损的心。

徐妃有很多与长孙皇后相似的地方。唐太宗执政期间,有不合民心之处,徐妃敢于积极进谏,给予唐太宗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唐太宗治理国家期间出现唐朝的鼎盛期,这与长孙皇后和徐惠这两个贤内助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在位时颁布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法律、规章,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前所未有的盛世。

二、直言进谏得帝尊宠

贞观后期,唐太宗多次调兵讨伐四夷,战争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徐妃便利用一切时机劝说唐太宗,极力阻止对外发动战争。同时警告太宗:“人民的痛苦、疲劳是叛乱的导火线,当人民不堪重负时,必然会起义反抗。”希望唐太宗能减少兵役、劳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贞观二十二年(648)春,唐太宗出游玉华宫,徐妃上疏唐太宗,指出近年来,战争、劳役的双重压迫,东征高句丽,西讨龟兹,加上兴筑翠微、玉华等宫殿,使士兵和马匹疲于战争,船只、车辆忙于运输,势必造成田园荒芜。

唐太宗采纳了徐妃的建议,对她进行了优厚的赏赐。唐太宗在位之时,很少兴修离宫、别馆。

徐妃虽为女子,但她知道治国的基本道理,当唐太宗巡游天下时,她就告诫唐太宗“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在给唐太宗上疏中,她认为珍玩伎巧,是国家沦丧的根本所在;珠宝玉器,是迷人心窍的毒药。珍玩珠宝盛行民间,必然会败坏淳朴的民风。她还举例说:“商纣王迷恋玉器,最后导致了国破家亡。”所以,她说:“做皇帝应提倡节俭,而不能奢华,应该给后人留下治国的法制、原则,让人们都遵从,这样大唐王朝必会更加强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徐妃非常痛恨玩物丧志之人。

《新唐书》、《旧唐书》对徐妃的这篇近千字的疏文均有记载,并且《旧唐书》将其原文照录。这篇疏文结构严谨,论据充实,全是徐妃的肺腑之言。

唐太宗对徐妃的进谏非常赞赏,给予她很丰厚的赏赐和十分高的荣誉。她的父亲也为此被提升为水部员外郎。作为妃嫔,能直言相劝、不在乎皇上的情绪,甚至可以说冒着被贬为庶人的危险进谏,可见徐妃确属非凡女子。徐妃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她爱戴唐太宗,对唐太宗有深厚的感情。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8)去世后,徐妃痛苦万分,由于思念而患疾病,病情一天天加重,而她却不让太医医治。她曾充满深情地对她比较亲近的人讲:“我之所以这样,就是想早日死去,假若真有灵魂的话,就让我日夜侍奉于太宗身边。太宗待我仁厚,即使做牛马我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永徽元年(650),徐妃告别人世。享年二十四岁。唐高宗继位后,念其贤德,下诏追谥号“贤妃”。而且按照她的遗愿祔葬于昭陵,实现了她永远陪伴于唐太宗身边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