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广告哲学
3581800000025

第25章 广告哲学(7)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本书前面已经做过分析与讨论,在这里就不再予以重复,但是,笔者觉得仍有必要稍用一点儿篇幅把学者的精辟观点与见解引用在此,做为对广告人的一个哲学启示。恩格斯对原因和结果这一哲学范畴是这样说的:“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陈晏清先生则是这样解释原因和结果的:“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中。每一种现象都是由另外一些现象所引起的,它自己也必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现象。引起某种现象的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事物、现象之间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如果从事物发展的整个因果链条去看,那么,每一个环节都既是结果又是原因,它是由前一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又是引起后一现象的原因。”其实黑格尔也早就对此有过关注,他为此说道:“而因果关系的有限性即在于坚持因与果的区别。但这两者并不仅是有区别,而且又是同一的。即在通常意识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同一性。我们说一物为因,仅因其有果,说一物为果,仅有因其有因。由此足见,因果两者具有同一的内容,而因与果的区别主要只是设定与被设定的区别。”上述几位哲学家对于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是非常精湛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原因和结果必须运用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中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得到一个真正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在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中,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因而,我们一定要找出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要分析某一原因是如何导致某一结果的;这样,才会使人类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变得更加有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除了上面我们分析与探讨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外,还有一个笔者认为很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需要在这里稍做分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一观点的解释:“感性认识是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观念。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本质、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判断是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然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那么它们就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二者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认识事物的飞跃:应在获得十分丰富和适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逻辑思考和创造性想象,形成由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这段阐述准确地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确实如学者所解释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定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因而我们在经历这一过程时就要懂得,既然感觉到了的东西往往并不能立刻就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那么,在认识的感性阶段时就应当尽可能地形成一个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观,同时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一般的理论原则具体化;此外,还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可。

再有一个需要把握的认识点就是: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只经历一次认识过程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能不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急躁情绪,也不会一任主观用事,更不会脱离实际;也只有这样,人才会变得更加有理性,更加成熟。

在本节中,我们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大规律与五对范畴,在此,笔者还是想以学者的话做一个最后总结;陈晏清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两个最明显的属性或规定性——质和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进运动,也就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事物自己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陈先生同时亦说道:“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因为:实践是认识对象的实际确定者。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对象,但显然不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同时地成为人们事实上的认识对象。人的认识领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在事实上成为人们认识对象,归根到底是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需要和实践水平决定的。其次,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人们通过实践,接触到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并通过变革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方可获得科学的认识。”作为一位二十一世纪的广告人来讲,学习、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但要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一次次广告活动中运用其作为理论指导,引导广告活动严格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去运作;同时更能够时时以哲学态度去检验广告活动与群众利益之间的融洽与对立点之所在,进而更加有效地克服对立,取得一个经济效益与精神效益双赢的结果。

注释

⑴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页

⑵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页

⑶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2页

⑷张永昌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23页

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554页

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161页

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608页

⑻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9页

⑼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1页

⑽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2页

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535页

⑿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8页

⒀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14—115页

⒁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9页

⒂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01页

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712页

⒄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70页

⒅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04页

⒆陈晏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73页

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72页

第三节综述

我们知道,哲学是指导人类进行思维的一门科学,人的思维能力是用来为达到人的不同目的而服务的。杜威说:“思维为人的目的而服务,有用处,能消除冲突,满足欲望;它的效用,它的目的论,就是它的真理。换言之,人的意志激发思维,思维是为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固定的事物(原子、上帝)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者和受到压力的人的问题、需要、斗争和工具,才得以存在和有意义。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宇宙,它本身原来就无常和令人疑虑,在那里个人的态度是实在的。”⑴卢梭也说“我存在,我有感官,我通过我的感官而有所感受,这就是打动我的心弦,使我不能不接受的第一个真理。”⑵

正如上面两位哲学家所言,人类正是通过不断感受身边的事物而产生、激起并丰富人的思维能力,从而运用思维指导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让自然服务于人类。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历史,使得人类在渐渐地战胜了各种愚昧和落后之后,步入到了现代文明。

陈修斋和杨祖陶在《欧洲哲学史稿》中给哲学下了这样的定义“哲学就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的,人们对世界总体或自然、社会及思维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⑶

二人给这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不能说一点儿也不对,但他们在这里却把哲学定义在了仅仅以理论思维为其表现形式的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认识上,而把形象思维划了出去。其实,如果辨证地看问题,那哲学对思维规律的指导作用就不仅仅包括人类的理论思维,还应包括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形象思维。因为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想象一般要先发生作用,随之加入理性思维、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等,使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想象,在付诸为具体行动之前变得更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使想象不至于成为空想。为此,意大利文艺理论家慕拉多利曾这样说道:“想象力是心灵里那种领会和认识具体事物的功能,更准确地说,是领会和认识具体事物形象的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归之于灵魂的低级部分,因此,不妨称它为‘低等的领会’。灵魂还有一种对事物的‘高等的领会’,属于高级的理性或神性部分,通称为理解力。想象的职责只是去领略事物,不是去探究它们的真伪;探究事物的真伪是理解的职责。在我们思想的时候,想象和理解一起合作,低级功能从自己的仓库里向高级功能供给事物的形象或影像,免得它再去请教感觉。有时,低级功能自己也可以利用那些形象去悬想曾经接触过的事物,或者从旧影像里构造出新影像来。因为它具有这种创造新形象的本领……假如我们要把拟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公诸于世,那么想象力会神速地供给语言文字,使旁人耳闻或目睹我们的思想。”⑷此人尽管把想象定位于人类思维的初级形式,显得有些武断,但是他所揭示出的想象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作用的观点还是有说服力的。如果我们翻开人类的发展与进化史,就会看到,那些一件件将人类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带入到现代化社会的科学技术革命不都包含有人类的杰出想象力!康德曾经喻意深刻地指出:“当人是存在时,他把幸福作为他自己的最后目的这个事实并不给我们任何概念,叫我们知道何以他要存在,他自身具有什么价值是使他的实在存在对他是适意的。因之就必须预先假定了人就是世界的最后目的,然后我们才有一种合理的根据,来说明自然作为按照目的的原理的一个绝对整体看时,必须是和人的幸福之种种条件相一致的。”⑸正如他所说,人类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能动作用,方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亦自觉地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使得人类的认识观不断得以深化与发展。

作为一本对于广告哲学展开探讨的书,在这里我们暂且抛开别的方面不去深究,仅从广告学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尤其是当我们把想象力和理解力放在广告定位、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这几个广告活动的关键角度来看,便可深刻地感受到想象力和理解力这对哲学范畴对其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