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庸方法与隐身采访
如何才能做到中庸而无过与不及呢?儒家的回答是:“时中而达权。”何谓“时中而达权”?朱熹认为:“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
冯友兰认为:“‘中’是相对于事及情形说者,所以‘中’是随时变易,不可执定的。‘中’是随时变易的,所以儒家说‘时中’者,即随时变易之中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遵守某道德是否中庸、适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因事而异的。如当遵守-种道德与遵守他种道德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时,则遵守这种道德就是适当的,就是中庸,而不遵守这种道德就是不及。而当遵守一种道德与遵守他种道德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如果这种道德的价值小于他种道德的价值,那么遵守这种道德便是过,不遵守这种道德而遵守他种道德便是中庸。如果这种道德的价值大于他种道德的价值,那么遵守这种道德便是中庸,而不遵守这种道德则是不及。这需要行为者适时地把握。
“中庸之道”的运用在隐身采访中是普遍的,表现为如何把握好“度”,不要“过”也不要“不及”。2000年1月31日《新民晚报》“早新闻选”头条新闻《“超级市民”:考验南京人》,转载了人民日报华东版的一篇报道。晚报还用了提要题:“记者随机暗拍一些路人在面对他人困难时的所言所行,有些人的表现令人失望”。《人民日报》则说希望今后出现在颁奖现场上的“超级市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两个,而是一大群。
《人民日报》的报道一开头引用了江苏教育电视台暗拍的一组镜头:一个5岁的儿童在南京新街口闹市区迷路了。他哭着央求行人送他回家,可是,有的推说忙,有的讲没时间,有的让孩子去找民警,有的则一声不吭扬长而去。面对成年人的冷漠面孔,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有人认为,报道中批评了一些市民,这些市民当然有不对之处,“新闻记者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当然可以实施舆论监督,进行必要的批评报道。有时,也可进行暗访、偷拍。但一定要慎重,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如果前面这种采访报道方法大量采用,让一般市民感到无论何处、随时随地都有人监视、偷拍,而且还可能在媒体上曝光,这还能有一个安定团结、自由活泼、心情舒畅的局面吗?记者和编导自己也是市民,也要逛大街、游公园、挤公交、买小菜……大概不太会支持别人时时处处跟踪偷拍吧?”
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本报记者在上海街头报警》的新闻。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后,《羊城晚报》记者阮巍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旅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钟零10秒,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
山西阳泉的新闻媒体也曾策划过类似报道。在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配合下,几家媒体汇集一地,同时拨打几家医院的急救中心电话,声称某处有危重病人需急救,请派救护车。不明真相的几家医院的救护车先后赶到。
很明显,这样的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体自导自演的,难免有“制造新闻”之嫌,也就是“过”了。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作为服务社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假使在同一时间,真的有人需要报警,真的有危重病人需要救护,那怎么办?岂不是误了大事?因此,我们认为媒体的做法是欠妥的,甚至是错误的。
更有甚者,还有“隐身”记者明显干预和影响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进程的案例。例如一位记者冒充工程人员进入三峡工地龙口地段的禁区,甚至一度被误认为是指挥长。浙江某报记者冒充应聘者,参加杭州市招聘副处级干部的考试,结果被选中,直到有关部门决定商调时,才知道这是报社派记者“考察”招聘活动的公正性。当然,还有记者假冒嫖客、卖淫女,亲自去娱乐、色情场所体验一番。这些隐性采访即使没有违法,也明显是不道德的。
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随意的,想装扮成什么就装扮什么,没有任何限制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政府新闻;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得军事资料、取得军事新闻。一句话,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以行使公务的名义获取新闻。因为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其身份和职务具有法定性、特定性。
(2)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曾有《华西都市报》记者为了解公民道德素质,在公交车上装扮成“小偷”和被盗乘客,还有记者装扮成嫖客、妓女、“三陪”小姐等,以获得内幕新闻。违法犯罪之徒不是正常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予以打击的对象,具有社会危害性。装扮成这类人易卷入违法犯罪的漩涡,记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会使记者的良好形象受到玷污。
(3)记者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这是传统习俗和道德不允许的。例如为了解青春女子的精神世界,某男记者装扮女性到女子集体宿舍进行“体验式”采访。
隐性采访毕竟只是显性(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既然是辅助性的,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当前的媒介上,隐性采访似乎有过滥之嫌。一般来说,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不得已而为之。新闻工作者只有在用尽了一切合法的、毫无争议的手段之后,才可考虑是否用相对来说值得研究的手段来采访新闻。进行隐性采访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暗访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如前引《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一文的出发点是为了揭露黄祸、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由于卖淫的隐蔽性具有很大的危害,必须将其中的丑恶嘴脸和肮脏伎俩揭露出来,才能有效制止,这有利于社会和大多数人。
(2)别无他法原则。可以运用显性采访时,尽量不用暗访的手段。只有在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实真相时,暗访才有采用的理由。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3年颁发过一本小册子——《遵守新闻事业的伦理规范》,其中阐述欺骗在何时是正当时,有如下规定:“当获取某信息的所有其他手段都告无效时”。
(3)场合的公共性原则。暗访的场合有特别规定。一般来说,非公共场合不经同意,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但在公共场合,每个进入其中的人便公开了自己的行为,一旦其行为严重违反公共利益或触犯刑法,将这类行为曝光,有利于社会。行为人在实行触犯刑法的行为时,“他的一部分人身自由权利相应退缩,也就丧失了对他人未经许可摄录自己不法行为并助以传播提出异议的权利,无可阻拦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当披露。”
(4)减少道德损失原则。记者暗访可能要承担成为不法行为旁观者和间接参与者的风险,在掌握了许多内幕与细节之后,不该和盘托出公布于众,而应尽可能省略一些细节,将潜在的有害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六、其他规则——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一)自尊自尊是使自己受自己和他人尊敬的心理、行为。一个人怎样才能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敬呢?一般来说,只有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贡献、有价值才能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敬。自信是自尊的根本特征。因为自尊包含着对自己实现自己的意图的能力的自信。自尊的反面是自卑,自卑是认为自己无能力使自己受尊敬的心理和行为。不自信是自卑的根本特征。
不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自尊都是推动人们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取得成就、创造价值的动力。梁启超说:“建丰功、扬伟烈,能留最高之名誉于历史上,皆此不肯自贼、自暴自弃之一念,驱而就之也。”罗尔斯说:“这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自尊是一个基本的善。没有自尊,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或者即便有些事值得去做,我们也缺乏追求它们的意志。那样,所有的欲望和活动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我们就会陷入冷漠和犬儒主义。”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自尊,职业人有职业人的自尊,当然新闻工作者也有他的自尊。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冀惠彦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打响仅5分钟,在现场同时拍摄和播出了来自巴格达现场的画面。当有人问他:你为观众真实记录历史是冒着很大的危险的,这些镜头的价值比你的生命还重要吗?他回答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符号,证明我们中国记者、中国媒体,有能力而且有实力出现在国际重要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这关乎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尊严。
自尊的价值就在于它极其有利社会的存在、发展,符合道德目的,所以我们说自尊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善。自尊越强,其善越大;自尊越弱,其善越小。反之,自卑则是一种基本的恶。
如前所述一个人要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敬,必须有所成就:取得成就,是实现自尊的惟一途径。但是,一个人的成就,却可能有真假之分。真的成就,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奋发有为才能获得。假的成就,则主要通过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达到。首先,贬低他人可以使我有成就。其次,自欺欺人可以使我有成就。
所以,人们实现其自尊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善的:通过自强自立、奋发有为取得真成就,从而实现其自尊。另一种则是恶的:通过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而取得假成就,从而实现其自尊。人的自尊很容易偏离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善行大道,而滑入自欺欺人、贬低他人的恶行泥潭:所以,马斯洛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基于来自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真实的能力、以及对于任务的真正的胜任和适合情况的自尊的危险性。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
自尊不应该基于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而应该基于自己的真实成就。这就是自尊的原则。如作为新闻工作者绝不能为了追求成为而捏造所谓的轰动性新闻去博取成功。
(二)谦虚
谦虚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是卑己尊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反之,骄傲则是较高看待自己而较低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尊己卑人、好为人师的心理和行为。
如果自己确实高于别人,自己如实看待,也是骄傲吗?是的;反之,自己明明高于别人却以为低于别人、自己明明有成绩却以为无成绩,也是谦虚吗?是的。冯友兰说:“自己有成绩,而不认为自己有成绩,此即所谓谦虚。”但是,谦虚并非弄虚作假。如果一个人尊人卑己只在言谈举止,而心里却是卑人尊己,那么,他还不是真正谦虚的人:“真正谦虚的人,自己有成绩,而不以为自己有成绩;此不以为并不是仅只对人说,而是其衷心真觉得如此。”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以从两方面看。首先,从我对他人的态度来说。我若谦虚,便会卑己尊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能以人为师,向别人学习。而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为贤人;人必有一见,集人之见可以决大计。这样,我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反之,我若骄傲,便会卑人尊己,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因而便会自满自足而不能向别人学习。这样我便只能退步而不会进步。其次,从他人对我的态度来说。我若谦虚而卑己尊人,便会满足他人的自尊心,唤起他人的同情心,他人便会承认我的长处,帮助我克服短处,从而使我获得成功。反之,我若骄傲而尊己卑人,便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唤起他人的嫉妒心,他人便不但不会承认我、帮助我,而且会反对我、伤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