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3583000000078

第78章 后记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媒介消费新时代,新媒介层出不穷,媒介消费方式争奇斗妍。媒介消费的实践,在不断地提出新的消费命题,在不断地挑战着那些既有的"经典"媒介理论。

从生产者视角出发的传播学理论,已经呈现危机。它让我们感受到媒介生产者权力的巨大存在与压迫。这种权力似乎完全掌握在媒介生产者手中,成为他们掌控消费者的工具。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教养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一些看法等等。

而从消费者视角发生的媒介消费理论,已经呼之欲出。相对于媒介生产理论,媒介消费理论所运用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的视角;相对于传统理论中的线性关系模式,它建构的是一种新型的复式结构模式;它并不力求证明自己的正确与否,而只在乎是否能够解释当下的媒介消费的种种现象。在此,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从消费者主体这一位置来阐述这一命题。

维特根斯坦曾警告过人们,"我们意识不到一切日常语言游戏的超乎言表的多样性,因为我们语言的衣裳把一切都弄成一个样子。"我知道,为了本书设置的某种架构,为了一种所谓的整体性、条理性,我在论述中已经将媒介消费许多鲜活的东西扼杀了,代之以划一、僵化和"削足适履",这是我做的"南辕北辙"的一件蠢事。

本书也引用了营销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援引了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冒险的。人类学中有一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不同社会所拥有的语言结构是大不相同的,这些差别使得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以极不相同的方式来观察、解释和理解物质世界和社会。我在本书中的"冒用",免不了给本书带来一定程度的"硬伤"。

同样,我无法避免一些简单化的因果推理。许多结论可能带有"非此即彼"的武断,并没有相应的调查数据的佐证。这是一种无奈,等于把立论"空置在危险的悬崖之上"。限于目前个人的力量和时间,只有留待以后的补正。

本书中运用了一些更多的词,如"可能"、"也许"等等。这种不确定的语言,一方面源于媒介自身的动态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来自我个人的疑问,一方面是对一种更精确事实的期待、对多视角存在的眺望。

作为媒介实践第一线的笔者,我深感理论对实践的轻蔑是一种权力历史观的延续。今天,消费实践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理论探求,其中的丰富性和难题一样地多。

我热切地期待着专家们的批评,只有批评才能使得本书可能在今后的完善中有所进步。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言,一个作品出现以后,如果它渴望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就必得有生成、创新、传播与批评四个阶段所组成。而批评是至为关键的,批评是真理的"试金石"之一。

本书的形成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古人"开卷有益"这句话的寓意。无数前行者的著作,让我顿开茅塞。甚至一些作者的只言片语,也让我有灵光透窗的觉悟。为了表示对这些作者的敬意,我一一作了注释。注释不到的地方,敬请见谅。

本书的问世,历经三年的艰辛。有许多好心人支持着我,让我在无数个盛暑、寒夜中坚韧地写下去。其中特别有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的亲切指点,并为我欣然写序。感谢我的父母、妻儿、亲人、朋友的默默贡献,让我此时有了些许的果实。谨以此书献给他们。

200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