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3583400000029

第29章 递进的有标记和无标记(8)

四、语用及认知

4.1语用选择语境是不同语义范畴的成员在一个临时的、相同的小环境中具有一定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层递项的形成成为一种可能。如:

(1)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也越来越暗。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由是圆圆的了,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李宇明例)

例(1)把月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月亮的变化比喻为“小船、镰刀、眉毛、弯弯的细钩”。这四种东西本来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在这样的语境中就有了月亮形状大小变化的“弯弯的”特征了,从而形成了层递项。可见,语境可以把在客观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形状大小方面有等次性的差别。

4.2层递项选择的认知解释由以上分析看出,层递项的选择受到了句法的一致性和语义的强制性的制约,究其原因在于层递项的等次性不仅有客观等次的差别,而且还有主观等次的差别。客观世界的等次性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世界的等次范畴。语言世界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因此语言世界的等次范畴和客观世界的等次有所不同,它包括客观等次和主观等次。客观事物的等次性反映出来就反映了词类的等级差别,比如:时间的多少;空间距离的远近、高低;动作的先后顺序等都是有比较客观的标准的。如:

(2)凡是到过北京的人谁不知道有天安门广场呢,凡是到过天安门广场的人谁不知道有天安门城楼呢,凡是到过天安门城楼的人谁不知道有华表呢?

例(2)中事物的空间体积大小是客观存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华表”。

但是层递并不是都是客观的,有的是主观赋予的等次差别。例如:

(3)女人是一首诗,如果她是生活型的,她就是一首打油诗,如果她是一个知识型的,她就是一首朦胧诗,如果她是一个领导型的,她就是一首严肃诗。(电视剧《爱谁是谁》)

例(3)中传信者(message sender)总是从自身角度最大限度地从“自己方便”的角度传递信息,而受信者(message receiver)也总是从自身角度最大限度地解读所收到的信息。因此“生活型-知识型-领导型”就是传信者认定的女性分类,而诗歌从规范的角度看也具有程度差:“打油诗<朦胧诗<严肃诗”。由诗歌的正规度与女人的分类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层递。可见,层递项的排列顺序和各人的主观认识有关。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等次带有某种主观的认识,因此根据客观和主观的认识,等次性又分三种:一种是客观上具有“量差”形成的等级关系的等次;一种是不存在量差,但具有推移性的等次;一种是既无量差也无推移性,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赋予它们的顺序。这是因为“象似性”、“关联性”等认知因素在起作用。如:

(4)前年,看到路旁的一片落叶,我把它夹在我的书里。去年,看到书里的一片黄叶,我把它移到相册里。今年我看到相册里的一片枯叶,我把它放到泥土里。夜里,我看到一片绿色的叶子,它对我说,它是那枯叶的孩子。(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例》:266)

例(4)中的层递则是主客观的综合:“书里<相册里<泥土里<夜里[梦里]”。这种程度差不具有普遍性,这与传信者的生活知识背景及说话的当时语境,特别是与人的认知动因有关。

4.3象似性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象似性(iconicity)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简单地说,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Dotter 1995)。此后人们对象似性的解释涉及到许多语法范畴。比如Hopper&Thompson(1984、1985)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名词、动词这两种语法范畴的象似性基础,Simone(1995)和Landsberg(1995)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有纯粹从共时句法角度分析象似性各方面的问题的,如语序、标记性、指代现象、焦点现象、范畴化等问题的。这种象似性也适合我们汉语在表达递进时的特点。诸如我们上面说的推移次序就和次序象似动因中的“时间顺序”有关。

时间顺序的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索绪尔第二原则“线条性”指出人类有声语言,只在时间这根轴上单向度展开。这样语言结构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的次序的安排,这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认知语言学家说:“语言中成分的次序与物理经验的次序或对事物的认识的次序是平行的”,这就是“时间象似性”。许多认知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原则。戴浩一为解释汉语里的语序现象而提出一条“时间顺序原则”,也称为“次序相似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张敏(1998:159)解释到:在外在物质世界和人类概念世界里,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之间第一性的关系就是在发生的时间或被感知的时间上的前后接续的关系。

次序动因在层递和递进的表达中,前面的小句或句子往往表示先发生的事件,后面的小句或句子往往表示后发生的事件,这样在表示事件关系上就形成了层递。

4.4关联性关联理论是斯波柏和威尔逊(Sperber &Wilson,1986)提出的。它是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过程,即按照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macimal relevance-oriented),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optimal relevance-oriented)。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efforts);而最佳关联性则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层递的表达就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表达格式,充分体现了最佳关联性。

五、结语

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单纯从句法本身研究语言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语义来进行研究。在重视语义的同时,人们又发现句法和语义的制约,常常要受到使用的环境、语言的使用者——人类的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在解释句法现象的时候,不能脱离语义;在重视语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用、认知等因素的作用。正是认知、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使得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对应情况比较复杂多样,不那么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