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3583400000008

第8章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综述(4)

4.2层递研究的局限性

1、概括不全层递研究虽有了不少成绩,但毋庸讳言,层递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主要是只承认客观上存在着量关系的递进为层递。而反映事理的、反映心理的递进就没有包括进来。例如: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例(1)虽然只用了两个小句,但是却有三项事物:“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就重要程度来讲,也是一层进一层。也只是把递进复句中的层递区分出来,而并没有讨论层递格表达的也可以是非递进的语义关系。

2、解释不力在递进项的确定中,多限于在形式上是三个以上的结构形式相同的,意义上表示层递的才是层递格式。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在于:结构形式是两个语言单位的,同样可以有三项事物的出现,因此自然也就形成了层递。例如:

(2)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附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人。(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一位画家,成名难,形成自己的风格亦难,但最难的莫过于打破既有的风格寻找新的艺术突破。(朱金晨《放飞在茫茫大草原上》)

例(2)“贴在墙上”、“油印”、“登上报纸”、“印成一本书”形成层递,但是却用了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或”,使关系转化为递进式选择。例(3)“成名难”“形成自己的风格亦难”“最难的……”在语义上形成层递,但是却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使关系转化为递进式转折。

所以层递与非层递除了跟语义有密切关系以外,跟形式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行的。

3、研究不深就最一般的情况而言,层递与递进的区别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问题。层递要求:

1)形式上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式;

2)意义上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顺序排列。

3)意义排列是严格按顺序进行,不能有偏差。

其实这些研究都还只停留在语言结构与语言表述上,从认知角度看,递进与层递的共同点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级差的,这种级差反映了客观世界运动存在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

递进是通过语言来反映变化的两极:“不但A,而且B”,而层递则反映变化的主观多极:“不但A,B,C,而且D,E,F”。如:

(4)a.在这次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不但让人感到唐显秀的种种无奈,而且还暴露了她对事业与家庭难以两全的窘境。

b.在这次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不但让人感到唐显秀的种种无奈,种种烦恼,种种伤心,而且还暴露了她对丈夫的粗心,对女儿的愧疚,对事业与家庭难以两全的窘境。(王明福《走过儿女私情》)

例(4)a“种种无奈”是基事,也是事件的起点,而“难以两全的窘境”则是递事,是事件的“终点”,期间存在着程度差。例(4)b“无奈、烦恼、伤心”作为基事,就有一程度差:无奈<烦恼<伤心。递事也是由和程度差的多种事件构成:“粗心<愧疚<窘境”。且这些都是传信者的主观认定的程度差和主观分类,虽有客观基础但却无刚性的标准,这里面认知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程度差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衡量准则形成的,过去只讲递进而不大注意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级差存在的客观性、主观性;表达的客观性(语用因素影响)与主观性(信息反馈的自我预测及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从一个较新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以力求达到“解释充分”的目标。

第三节关于递进句群的研究概况

一、关于句际关系的研究

1.1表达研究关于递进句群的系统研究虽然比较晚,但是,在早期的语法著作中已经注意到了句际关系及其表达手段的研究。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研究白话文的语法书——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在第19章“段落篇章和修辞法举例”中用图解法图解了句子间的关系。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的表达论,从意义出发,系统全面地探讨各种范畴和各种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不以句子的研究为限,打破了语法研究只到句子的传统观念,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句组。

自吕先生开创表达研究后,后继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与扩大,最后形成后来以功能为主的汉语语法研究。这也体现在后来的学者、学术团队对递进句群的研究上。如黎锦熙、张志公、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等。

1.2句组研究提出句组(句群)这一名称并作了系统地研究的,首先是黎锦熙、刘世儒的《中国语法教材》。该书从1953年至1957年,分七册先后出版。1957年修改,改名《汉语语法教材》,分三编出版。其中第三编第二部分“段落、篇章和总图解”,系统地论述了句组的构成和类型。关于句组的类型,该书分为平行关系(包括并列、进层和选择等复式句类型)、相反关系(转折复式句的类型)、接续关系(承接复式句的类型)和混合关系(平行、相反、接续混合)。这里把递进句群叫平行关系。

后来的语法书有的也重视句际关系的研究。张志公(1962)《语法学习讲话》专用一节讲了“段——句子和句子的联系”,论述了句际联系的各种情况和规律。

1.3注重句际关系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也指出了研究句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句子和句子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也常常有形式上的联系,比如这、那等指代词,首先,其次,总之等关联词语,这些都应该算是语法手段。”从理论上阐述了语法研究扩大到句子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1978)编的《语法修辞》提出了句群这个概念,认为句群是一组意义上联系紧密的句子,是篇章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小于或大于一个段落。但是书中没有对句群进行分类,因此就更谈不上对递进句群的分析。说到句群和复句不同的地方书中指出:句群中常用的连接性词语,有些是复句所用的关联词语,如“因此,然而,况且”等,有些是不大用于复句而多用于句群的,包括某些实词甚至结构,如“这”、“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等。

二、关于递进句群的研究

2.1句群的刚性与柔性句群同文章的段落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形式上有时候重合。这有刚性的一面。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语法中就说得很清楚了。如:

(1)a.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实验。结果很圆满。得出了几个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很有用。全车间的同志热烈祝贺我们实验成功。

b.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实验,结果很圆满,得出了几个可靠的数据,对于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很有用;全车间的同志热烈祝贺我们实验成功。

例(1)a是5个句子,是一个句群。例(1)b则是一个由5个分句构成的句子,其区别主要在标点符号上。这是句群刚性的一面:不同的标点符号能决定一个段落或一段文字是句子还是句群。句法的强制性,在句群研究上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也就是标点符号上。那么我们可以说句群刚性的一面是由形式决定的,

与此同时,而柔性的一面则是由语义决定的。一个句群有导入句、承接句、中心句、结尾句。如: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形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环,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对面的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看云识天气》)

例(2)是由四个句群组成的一段,第一句是段的中心句,其余则是段落中的解释说明部分,由句群构成。解释说明是由语义决定的,由于句群主要是从意义划分出来的,那么对意义的表述是由段落来实现还是由句群、复句、单句来实现则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具有柔性的一面。

2.2二分类型研究对递进句群有专门、细致研究的是高更生的《句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递进句群的关联手段:递进关系常用“而且、并且、何况”等词语进行关联;而且也分析了递进句群的类型,把递进句群分两种类型:

1、正递递进句组这类句组的后句在前句的基础上从正面向前推进一层,常用“而且、并且、甚至于、再说”等词语进行关联。

有时,正递递进句组可以用成对的关联词语“不仅(不但)…,还…”关联。“不仅(不但)…,还…”关联紧密,经常用在复句里,一般不用在句组里。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特别强调“不但”和“还”所关联的句子的内容;二是“还”前有别的小句,起缓冲作用。

2、反逼递进句组这类句组的后句在前句的基础上从反面向前逼进一层,常用“况且、何况”等词语进行关联。例如:

(3)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鲁迅《风波》)

(4)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曹雪芹《红楼梦》)

例(3)是由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陈述句构成的句群:反问奠定了否定的递事“无辫子也不丑”,即递事句,而基事句为陈述“大老爷没有告示”。例(4)由一个感叹句与一个反问句构成的句群:感叹“朝廷有穷亲戚”为基事,而递退句“何况你我”的反问则为递事句。

郑文贞的《段落的组织》指出“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也是一种递进关系。”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