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3585600000032

第32章 20世纪(2)

组曲主要有7个部分组成。首先具有开拓气势的引子,音色阴沉,旋律阴暗,在开篇便营造出恐怖苍茫的效果。第二部分“火鸟之舞”展现了火鸟从天而降的场面,用管弦乐器急促地演奏出那种激烈焦躁的“火鸟”特质的情绪,甚至有能让人想象到火鸟羽翼颤动的战栗之音。“火鸟变奏曲”运用了绵延不断、温婉多情的旋律展现了幻想的境地。“公主之舞”采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旋律,弦乐的轻柔音响清澈澄明。“魔王卡茨之舞”中乐队轰然而鸣,强烈的节奏,不和谐的音符,描绘出疯狂怪异、粗野恐怖的魔王形象。“火鸟的催眠曲”中有一种朦胧魔幻般的感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后一部分“终场曲”既有幻想世界中的光怪离奇又有一种胜利的喜悦之情在其中。

在《火鸟》中,斯特拉文斯基借鉴了印象主义的手法,创造了神幻的音乐氛围而且又吸纳了新世纪的音乐风格,还显露出俄罗斯音乐独特的民族风格。无怪乎有评论家这样评论:火鸟是现代音乐风格的一座宝库!

《彼得鲁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又一著名舞剧代表作品。讲述的是3个木偶有了生命之后的恩怨。为了配合荒诞不经的剧情,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富有动感的音乐和尖锐的配器,营造刺耳的音响效果。音乐的旋律当中有很多俄罗斯民族元素在其中,在配器方面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部作品也成为他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人民的艺术家

国籍:前苏联

生卒年:1891-1953

全名: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职业: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代表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彼得与狼》、《罗密欧与朱丽叶》、《谢苗·科特科》、《真正的人》、《修道院中的订婚礼》、《战争与和平》、《灰姑娘》、《宝石花的传说》、《三桔子的爱》

生平简介:

普罗科菲耶夫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神童。他于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松卓夫卡村。父亲是帮地主打理庄园的农艺家。他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5岁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独奏曲。9岁就创作了歌剧,让教授他的老师大惊失色。14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曾因演奏自己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获安·东·鲁宾斯坦奖。20岁的时候,举行了个人交响音乐会。

普罗科菲耶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总是特立独行,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想法,因为不喜欢原来的单调的配器方式,他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快速配器法”。在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不守规矩、狂妄自大”。所以他的作品在首演时候总是会因此受到巨大的争议,这一点上和他的挚友斯特拉文斯基很为相似。

在早期的音乐创作当中,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带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管弦乐和钢琴上,并不断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因此,这一时期,也是他的创作风格急剧变化的时刻。1909年,他创作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小交响曲》,1912年创作了具有结构主义特色的钢琴曲《托卡塔》,1915年有创作了就有野蛮主义风格的《斯基夫组曲》……虽然风格千变万化,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和当时乐坛盛行的风格背道而驰,普罗科菲耶夫崇尚刚劲有力、节奏强烈的音乐风格,他不断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着创新,将新的元素融入到俄罗斯民族音乐当中,对调性、和声以及钢琴创作都有新的处理。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1918年,离开了祖国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了在欧美侨居的生活。一开始,他的创作并没有得到美国观众的喜爱和赏识,直到1920年他的舞剧《小丑》上演之后,才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1921年,他创作完成了《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结合了俄罗斯的音乐风格,饱含深情,曲韵悠长,受到了西方观众的欢迎。这段时期里,普罗科菲耶夫继续进行着各种风格的尝试,既有将俄罗斯音乐与结构手法相结合的作品,如1924年的《第二交响曲》、1926年的《钢铁的跳跃》等,又有表现主义特征的作品,如1928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等。

1933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了祖国,进入了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他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歌剧创作当中。在创作风格上,有了更加鲜明的俄罗斯艺术特征;音乐语言更加清晰明了,旋律带有史诗般的抒情性;并将20世纪的艺术风格与传统的调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更加自然贴切。他的歌剧讲求“贯穿发展”的原则,声乐部分以朗诵调为主,管弦乐部分带有复杂的交响性质,推动着戏剧的情节发展。同一时期,他的舞剧作品也在思想深度上上升了一个层次,代表作有著名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主要成就: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当中,有对历史元素的缅怀和传统的继承,如他的《古典交响曲》,充满了朝气,细致流畅,刻画入微。更多的是对现代新颖的和弦效果的偏好。他的作品既有紧凑的和弦和豪放的旋律,也有恬静抒情的旋律。他始终保持一贯的音乐风格,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他的作品有冷静而辛酸刻薄的讽刺音调,节奏跳跃的旋律以及不连贯的和声,但同时也有舒缓深情的柔板乐章,以及充满戏剧性效果的,突出感情、构思宏伟的音乐,两种风格天衣无缝,总是给人们惊喜和愉悦。

普罗柯菲耶夫尝试着将音乐从文学、玄学等其他形式的艺术领域中解放出来,使音乐真正表现为音乐,而不依附于其他形式。他的管弦乐采用独特的配器,因此会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电影配乐大师。他为电影《阿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配乐,使之成为电影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对电影配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在1936年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也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普罗科菲耶夫亲自构思情节,并撰写了朗诵词,风格生动活泼,发人深省,讲述了少先队员彼得凭借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的故事。作曲家用长笛、双簧管、大官、定音鼓等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区划人物和动物角色,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表情。而且用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用双簧管描拟簇鸭子步履蹒跚的姿态,用大管浑厚的声音来刻画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用圆号来体现狼阴森恐怖的嚎叫声音,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反映了作曲家娴熟的音乐技巧。

1936年,普罗科菲耶夫将大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汇编成了两个组曲。作品的脚本选材源自莎士比亚的原作,通过美轮美奂的音乐,再现了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作品保持了普罗科菲耶夫的一贯风格,通过强而有力的快板形式,讽刺地描绘了贵族的高傲拔扈的神气和个性。虽然有人抨击这部作品当中缺少浪漫,感情和旋律,但是音乐中的刺激性和浓烈的色彩使他赢得了不少赞誉。很多人大加赞赏他的音乐扎根于实在的音响、色彩和构思,因此结实而富有弹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认为是继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之后最优秀的俄国芭蕾舞剧,也代表了普罗科菲耶夫舞台作品当中的最高成就。

《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中有7个乐章,第一乐章集中描写了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之间的积怨。在一开始就运用了极其不和谐的和弦来表现矛盾冲突,然后用快速的演奏来展现骑士之间决斗的紧张激烈氛围。为了突出森严压抑的气氛,作曲家采用了长号和大号的配器,充满了仇恨的力量。为了表现女主人公朱丽叶的娴静优雅,用长笛演奏出柔美温婉的主题,与之前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乐章,着重突出了少女朱丽叶,采用了节奏快速曲调流畅的旋律,表现了少女的活泼浪漫。之后音乐转向舒缓抒情,重在体现少女温存典雅的气质。长笛的演奏营造出充满梦幻般的感觉,好像是少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遐想,真挚而纯洁。

第三乐章,形象地表现了劳伦斯神父正直善良的形象,这个乐章充满了庄严神圣的氛围。

第四乐章,详尽地展示了各种舞曲风格。既有双簧管的诙谐主题,又有柔和的抒情性主题。

第五乐章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惜别的情景。第一主题是由长笛进行抒情性的轻柔的演奏,表现了分别时万籁俱寂的氛围。之后,旋律开始有了高低起伏的变化,紧接着是激情洋溢的主题,表现了对幸福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不断反复当中,乐曲走向高潮,然后趋向舒缓阴沉。

第六乐章当中再次集中展现了轻快的舞曲,少女飘逸轻盈的舞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呼之欲出。

第七乐章,也是最后一个乐章,讲述的是罗密欧悲恸地站在朱丽叶墓前的情景,深深刻画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伤,整个乐章在悲剧气氛中结束。

普罗科菲耶夫共创作了13部歌剧,《战争与和平》是他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巨作,创作时间长达12年之久。普罗科菲耶夫想要创作出完全来自于自己祖国的题材的作品,多番搜集考量之后才郑重地选择了这部名作来作为创作题材。歌剧共分为两部分,规模浩大,转场过渡十分自然,对人物的性格描绘尤其形象逼真。歌词音乐美妙动人,完全可以体现原作的精髓,因此被认为是俄语歌剧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肖斯塔科维奇:20世纪交响乐大师

国籍:前苏联

生卒年:1906-1975

全名: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职业:作曲家代表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d小调第五交响曲》、《第十交响曲》、《森林之歌》、《易北河会师》、《黄金时代》、《鸳鸯茶》、《爵士乐组曲》

生平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位化学工程师,母亲曾经在专业音乐学院学习过,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9岁时,肖斯塔科维奇便受到母亲的音乐启蒙教育,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钢琴。之后便进入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

1917年,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尝试创作。少年时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历过一战,经历过十月革命,对一些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街头徘徊的时候,他亲眼见到沙皇警察打死了流浪儿童。这种种源自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感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第二交响曲》当中,都能看到他深深的时代烙印。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开始学习钢琴与作曲,在毕业之前他就创作了10部作品,其中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被布鲁诺·瓦尔特拿来指挥,在俄罗斯境外做了首演,从此肖斯塔科维奇在国际乐坛知名。1927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肖斯塔科维奇赢得了荣誉。

20年代的苏联处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发展时期,西方的现代主义音乐流派逐渐涌入,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影响。因此,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的作品在舆论界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1934年,他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举行首演,获得好评如潮,作曲家也红极一时。然而,斯大林在观看这部歌剧时未及看完便起身离去,不久《真理报》上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对这部歌剧和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时间,肖斯塔科维奇成为了“人民的敌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口诛笔伐。往日的朋友变成陌路,这次挫折和冲击,让肖斯塔科维奇的后半生都陷入了惴惴不安的惶恐之中。

他开始尝试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慢慢探索从而确立自己的独特风格。1937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创作了一系列的电影配乐,并且产生了自己的代表作《d小调第五交响曲》。

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消防队员。在严酷的日子里,肖斯塔科维奇依然坚持创作,写下了《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l944年4月2日,《第八交响曲》在美国初演,赢得了美国舆论界很高的评价。于是在1945年,当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时候,《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再次被演奏,用来向已故总统致哀。结果,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受到了极大的非议和攻击。

二战结束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又创作了以反对战争为题材的《第十交响曲》等,在民间颇受欢迎。50年代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又连续创作了大批声乐套曲和标题交响乐,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民间音乐的元素,深受苏联人民的喜爱。

1975年9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主要成就: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无论悲剧性还是戏剧性的主题形象都保持了强烈的兴趣,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都特别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占据了主要位置,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