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太受难曲》中,巴赫运用了两组合唱和两组管弦乐以及八个声部,详尽刻画描述出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并精心地将各个声部按照不同的曲调和音响组合起来,产生戏剧性地的对立效果。独唱、合唱、乐器、和声以及节奏各种音乐手段,都被充分运用,各种曲调交织起来的繁复和声,更是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结束部分的合唱特别具有特色,非常有力量。低音部与庞大的合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怪乎有人说,《马太受难曲》对“耶稣受难的深刻描绘,关于人性挣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赎的恩宠”,简直就是登峰造极之作。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烟如浩渺,共有800多首严肃乐曲,题材包括大合唱曲、赋格曲、前奏曲、大键琴乐曲、小协奏曲、序曲、奏鸣曲、弥撒等等众多形式。一生创作了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只有195部,而据他本人所记载,前后共写了5部受难曲中,而现在得以完整保存的只有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可以说,巴赫熟谙他所处的那一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做到手到拿来,运用自如,浑然天成。旋律组合法是一种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巴赫在这方面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巴赫的性格当中也有艺术家那种骨子里的倔强与清高,曾和宫廷、教会中的恩主发生冲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他的身份地位并不高,但是总是让自己尽全力地虔诚地为信仰服务。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如《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d小调托卡塔赋格》,也能感受到这种力图冲破束缚、极富冲击力的情感。其中,半音阶幻想曲赋格》着重刻画了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而《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调自由豪放,并且采用了幅度较大、音域较宽的旋律线的使作品整体跌宕起伏,情感亢奋激越。
巴赫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有大量的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并且将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古钢琴方面有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等,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此外还有《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和4部《乐队组曲》和等重要的乐队作品。
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复调音乐俨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与过去教会调式的复调音乐不同,巴赫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其中包含了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巴赫的器乐曲节奏对比突出,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形成丰富的循环,将复调音乐的技巧发挥到极致。在他的作品《他生命中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被看做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其中,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中,对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巴赫将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相结合,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标志着巴赫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虽然终身未走出国门,但巴赫的作品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他确定了大、小调功能体系的和声,被后来的贝多芬成为“和声的创造者”。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对后来将近300年的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892年,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上演了沉睡将近100年的《马太受难曲》。一曲结束,满座皆惊。此时,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复兴巴赫”的运动就此开始。从此,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20世纪,随着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兴起,巴赫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到了今天,巴赫同样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颂扬。
亨德尔:清唱剧天才
国籍:英国
生卒年:1685-1759
全名: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弥赛亚》
生平简介:
在18世纪中叶,可以和巴赫并肩而立、平分秋色的,是英国籍德国的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1685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与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当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他的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亨德尔从小酷爱音乐,小小年纪便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但在父亲眼中,音乐师是一种卑微的行业,因此并不赞成儿子学习音乐,反倒希望他能学习法律,得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但是对音乐有着强烈喜爱的亨德尔,还是偷偷地开始练习弹古钢琴。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萨克森领主魏森斯菲尔大公见到了亨德尔,被他表现出来的毅力和音乐天分所深深打动,于是说服了亨德尔的父亲,让他天才的儿子认真学习音乐。于是,亨德尔便被送到哈勒的圣母马利亚教堂,开始跟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键盘乐器和作曲,并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在名师的指导下,亨德尔凭借自身过人的天资,进步迅速。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
1697年亨德尔的父亲去世,临终时还是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1702年,为了遵守父命,亨德尔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但同时也没有放弃音乐理想,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1703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担任了歌剧院的提琴师。同一年巴赫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注意,一些人打算资助他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希望他学成归来后为他们服务。但是志向远大的亨德尔不想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而是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于是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
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使得他能够实现自己的留学梦想。当时的意大利是世界歌剧艺术创作的圣地,在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艺术大师交往,开阔了艺术眼界,学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精髓。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归国后,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1710年,这个25岁的年轻人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