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3594300000010

第10章

小时候的事情是很值得自己回想底。父母底爱固然是一件永远不能再得底宝贝,但自己的幼年的幻想与情绪也像叆叇的孤云随着旭日升起以后,飞到天顶,便渐次地消失了。现在所留底不过是强烈的后象,以相反的色调在心头映射着。

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

正要到哥仑比亚底检讨室里校阅梵籍,和死和尚争虚实,经过我底邮筒,明知每次都是空开底,还要带着希望姑且开来看看。这次可得着一卷东西,知道不是一分钟可以念完底,遂插在口袋里,带到检讨室去。

我正研究唐代佛教在西域衰灭底原因,翻起史太因在和阗所得底唐代文契,一读马令痣同母党二娘向护国寺僧虎英借钱底私契,妇人许十四典首饰契,失名人底典婢契等等,虽很有趣,但掩卷一想,恨当时的和尚只会营利,不顾转法轮,无怪回纥一入,便尔扫灭无余。

为释迦文担忧,本是大愚:会不知成、住、坏、空,是一切法性?不看了,掏出口袋里底邮件,看看是什么罢。

《芝兰与茉莉》。

这名字很香呀!我把纸笔都放在一边,一气地读了半天工夫——从头至尾,一句一字细细地读。这自然比看唐代死和尚底文契有趣。读后底余韵,常绕缭于我心中;像这样的文艺很合我情绪底胃口似地。

读中国底文艺和读中国底绘画一样。试拿山水——西洋画家叫做“风景画”——来做个例:我们打稿(Composition)是鸟瞰的、纵的,所以从近处底溪桥,而山前底村落,而山后底帆影,而远地底云山;西洋风景画是水平的、横的,除水平线上下左右之外,理会不出幽深的、绵远的兴致。所以中国画宜于纵的长方,西洋画宜于横的长方。文艺也是如此:西洋人底取材多以“我”和“我底女人或男子”为主,故属于横的、夫妇的;中华人底取材多以“我”和“我底父母或子女”为主,故属于纵的、亲子的。描写亲子之爱应当是中华人底特长;看近来底作品,究其文心,都函这唯一义谛。

爱亲底特性是中国文化底细胞核,除了它,我们早就要断发短服了!我们将这种特性来和西洋的对比起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爱父母的民族;那边欧西是爱夫妇的民族。因为是“爱父母的”,故叙事直贯,有始有终,源源本本,自自然然地说下来。这“说来话长”底特性——很和拔丝山药一样地甜热而粘——可以从一切作品里找出来。无论写什么,总有从盘古以来说到而今底倾向。写孙悟空总得从猴子成精说起;写贾宝玉总得从顽石变灵说起;这写生生因果底好尚是中华文学底文心,是纵的,是亲子的,所以最易抽出我们底情绪。

八岁时,读《诗经·凯风》和《陟岵》,不晓得怎样,眼泪没得我底同意就流下来。九岁读《檀弓》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一段,伏案大哭。先生问我:“今天底书并没给你多上,也没生字,为何委屈?”我说:“我并不是委屈,我只伤心这‘东西南北’四字。”第二天,接着念“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一段,到“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又哭。直到于今,这“东西南北”四个字还能使我一念便伤怀。我尝反省这事,要求其使我哭泣底缘故。不错,爱父母的民族底理想生活便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聚族、在这里埋葬,东西南北地跑当然是一种可悲的事了。因为离家、离父母、离国是可悲的,所以能和父母、乡党过活底人是可羡的。无论什么也都以这事为准绳:做文章为这一件大事做,讲爱情为这一件大事讲,我才理会我底“上坟瘾”不是我自己所特有,是我所属底民族自盘古以来遗传给我底。你如自己念一念“可爱的家乡啊!我睡眼蒙眬里,不由得不乐意接受你欢迎的诚意”和“明儿……你真要离开我了么”,应作如何感想?

爱夫妇的民族正和我们相反。夫妇本是人为,不是一生下来就铸定了彼此的关系。相逢尽可以不相识,只要各人带着,或有了各人底男女欲,就可以。你到什么地方,这欲跟到什么地方;他可以在一切空间显其功用,所以在文心上无需溯其本源,究其终局,干干脆脆,Just a word,也可以自成段落。爱夫妇的心境本含有一种舒展性和侵略性,所以乐得东西南北,到处地跑。夫妇关系可以随地随时发生,又可以强侵软夺,在文心上当有一种“霸道”、“喜新”、“乐得”、“为我自己享受”底倾向。

总而言之,爱父母的民族底心地是“生”;爱夫妇的民族底心地是“取”。生是相续的;取是广延的。我们不是爱夫妇的民族,故描写夫妇,并不为夫妇而描写夫妇,是为父母而描写夫妇。我很少见——当然是我少见——中国文人描写夫妇时不带着“父母”底色彩;很少见单独描写夫妇而描写得很自然的。这并不是我们不愿描写,是我们不惯描写广延性的文字底缘故。从对面看,纵然我们描写了,人也理会不出来。

《芝兰与茉莉》开宗第一句便是:“祖母真爱我!”这已把我底心牵引住了。“祖母爱我”,当然不是爱夫妇的民族所能深味,但它能感我和《檀弓》差不了多少。“垂老的祖母,等得小孩子奉甘旨么?”子女生活是为父母底将来,父母底生活也是为着子女,这永远解不开底结,结在我们各人心中。触机便发表于文字上。谁没有祖父母、父母呢?他们底折磨、担心,都是像夫妇一样有个我性底么?丈夫可以对妻子说:“我爱你,故我要和你同住”;或“我不爱你,你离开我罢”。妻子也可以说:“人尽可夫,何必你?”但子女对于父母总不能有这样的天性。所以做父母底自自然然要为子女担忧受苦,做子女底也为父母之所爱而爱,为父母而爱为第一件事。爱既不为我专有,“事之不能尽如人意”便为此说出来了。从爱父母的民族眼中看夫妇底爱是为三件事而起,一是继续这生生底线,二是往溯先人底旧典,三是承纳长幼底情谊。

说起书中人底祖母,又想起我底祖母来了。“事之不能尽如人意者,夫复何言!”我底祖母也有这相同的境遇呀!我底祖母,不说我没见过,连我父亲也不曾见过,因为她在我父亲未生以前就去世了。这岂不是很奇怪的么?不如意的事多着呢!爱祖母底明官,你也愿意听听我说我祖母底失意事么?

八十年前,台湾府——现在的台南——城里武馆街有一家,八个兄弟同一个老父亲同住着,除了第六、七、八底弟弟还没娶以外,前头五个都成家了。兄弟们有做武官底,有做小乡绅底,有做买卖底。那位老四,又不做武官又不做绅士,更不会做买卖;他只喜欢念书,自己在城南立了一所小书塾名叫窥园,在那里一面读,一面教几个小学生。他底清闲,是他兄弟们所羡慕,所嫉妒底。

这八兄弟早就没有母亲了。老父亲很老,管家底女人虽然是妯娌们轮流着当,可是实在的权柄是在一位大姑手里。这位大姑早年守寡,家里没有什么人,所以常住在外家。因为许多弟弟是她帮忙抱大底,所以她对于弟弟们很具足母亲底威仪。

那年夏天,老父亲去世了。大姑当然是“阃内之长”,要督责一切应办事宜底。早晚供灵底事体,照规矩是媳妇们轮着办底。那天早晨该轮到四弟妇上供了。四弟妇和四弟是不上三年底夫妇,同是二十多岁,情爱之浓是不消说底。

大姑在厅上嚷:“素官,今早该你上供了。怎么这时候还不出来?”

居丧不用粉饰面,把头发理好,也毋需盘得整齐,所以晨妆很省事。她坐在妆台前,嚼槟榔,还吸一管旱烟。这是台湾女人们最普遍的嗜好。有些女人喜欢学土人把牙齿染黑了,她们以为牙齿白得像狗底一样不好看,将槟榔和着荖叶、熟灰嚼,日子一久,就可以使很白的牙齿变为漆黑。但有些女人是喜欢白牙底,她们也嚼槟榔,不过把灰减去就可以。她起床,漱口后第一件事是嚼槟榔,为底是使牙齿白而坚固。外面大姑底叫唤,她都听不见,只是嚼着;还吸着烟在那里出神。

四弟也在房里,听见姊姊叫着妻子,便对她说:“快出去罢。姊姊要生气了。”

“等我嚼完这口槟榔,吸完这口烟才出去。时候还早咧。”

“怎么你不听姊姊底话?”

“为什么要听你姊姊底话?你为什么不听我底话?”

“姊姊就像母亲一样。丈夫为什么要听妻子底话?”

“‘人未娶妻是母亲养底,娶了妻就是妻子养底。’你不听妻子底话,妻子可要打你,好像打小孩子一样。”

“不要脸,哪里来得这么大的孩子!我试先打你一下,看你打得过我不。”老四带着嬉笑的样子,拿着拓扇向妻子底头上要打下去。妻子放下烟管,一手抢了扇子,向着丈夫底额头轻打了一下,“这是谁打谁了!”

夫妇们在殡前是要在孝堂前后底地上睡底,好容易到早晨同进屋里略略梳洗一下,借这时间谈谈。他对于享尽天年底老父亲底悲哀,自然盖不过对于婚媾不久的夫妇底欢愉。所以,外头虽然尽其孝思;里面底“琴瑟”还是一样地和鸣。中国底天地好像不许夫妇们在丧期里有谈笑底权利似地。他们在闹玩时,门帘被风一吹,可巧被姊姊看见了。姊姊见她还没出来,正要来叫她,从布帘飞处看见四弟妇拿着拓扇打四弟,那无明火早就高起了一万八千丈。

“哪里来底泼妇,敢打她底丈夫!”姊姊生气嚷着。

老四慌起来了。他挨着门框向姊姊说:“我们闹玩,没有什么事。”

“这是闹玩底时候么?怎么这样懦弱,教女人打了你,还替她说话?我非问她外家,看看这是什么家教不可。”

他退回屋里,向妻子伸伸舌头,妻子也伸着舌头回答他。但外面越呵责越厉害了。越呵责,四弟妇越不好意思出去上供;越不敢出去越要挨骂,妻子哭了。他在旁边站着,劝也不是,慰也不是。

她有一个随嫁底丫头,听得姑太越骂越有劲,心里非常害怕。十三四岁底女孩,哪里会想事情底关系如何?她私自开了后门,一直跑回外家,气喘喘地说:“不好了!我们姑娘被他家姑太骂得很厉害,说要赶她回来咧!”

亲家爷是个商人,头脑也很率直,一听就有了气,说:“怎样说得这样容易——要就取去,不要就扛回来?谁家养女儿是要受别人底女儿欺负底?”他是个杂货行主,手下有许多工人,一号召,都来聚在他面前。他又不打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着工人们一气地说:“我家姑娘受人欺负了。你们替我到许家去出出气。”工人一轰,就到了那有丧事底亲家门前,大兴问罪之师。

里面底人个个面对面呈出惊惶的状态。老四和妻子也相对无言,不晓得要怎办才好。外面底人们来得非常横逆,经兄弟们许多解释然后回去。姊姊更气得凶,跑到屋里,指着四弟妇大骂特骂起来。

“你这泼妇,怎么这一点点事情,也值得教外家底人来干涉?你敢是依仗你家里多养了几个粗人,就来欺负我们不成?难道你不晓得我们诗礼之家在丧期里要守制底么?你不孝的贱人,难道丈夫叫你出来上供是不对的,你就敢用扇头打他?你已犯七出之条了,还敢起外家来闹?好,要吃官司,你们可以一同上堂去,请官评评。弟弟是我抱大底,我总可以做抱告。”

妻子才理会丫头不在身边。但事情已是闹大了,自己不好再辩,因为她知道大姑底脾气,越辩越惹气。

第二天早晨,姊姊召集弟弟们在灵前,对他们说:“像这样的媳妇还要得么?我想待一会,就扛她回去。”这大题目一出来,几个弟弟都没有话说;最苦的就是四弟了。他知道“扛回去”就是犯“七出之条”时“先斩后奏”底办法,就颤声地向姊姊求情。姊姊鄙夷他说:“没志气的懦夫,还敢要这样的妇人么?她昨日所说底话我都听见了。女子多着呢,日后我再给你挑个好的。我们已预备和她家打官司,看看是礼教有势,还是她家工人底力量大。”

当事的四弟那时实在是成了懦夫了!他一点勇气也没有,因为这“不守制”、“不敬夫”底罪名太大了,他自己一时也找不出什么话来证明妻子底无罪,有赦免底余地。他跑进房里,妻子哭得眼都肿了。他也哭着向妻子说:“都是你不好!”

“是,……是……我我……我不好,我对对……不起你!”妻子抽噎着说。丈夫也没有什么话可安慰她,只挨着她坐下,用手抚着她底脖项。

果然,姊姊命人雇了一顶轿子,跑进房里,硬把她扶出来,把她头上底白麻硬换上一缕红丝,送她上轿去了。这意思就是说她此后就不是许家底人,可以不必穿孝。

“我有什么感想呢?我该有怎样的感想呢?懦夫呵!你不配靦颜在人世,就这样算了么?自私的我,却因为不贯彻无勇气而陷到这种地步,夫复何言!”当时他心里也未必没有这样的语言。他为什么懦弱到这步田地?要知道他原不是生在为夫妇的爱而生活底地方呀!

王亲家看见平地里把女儿扛回来,气得在堂上发抖。女儿也不能说什么,只跪在父亲面前大哭。老亲家口口声声说要打官司,女儿直劝无需如此,是她底命该受这样折磨底,若动官司只能使她和丈夫吃亏,而且把两家底仇恨结得越深。

老四在守制期内是不能出来底。他整天守着灵想妻子。姊姊知道他底心事,多方地劝慰他。姊姊并不是深恨四弟妇,不过她很固执,以为一事不对就事事不对,一时不对就永远不对。她看“礼”比夫妇底爱要紧。礼是古圣人定下来,历代的圣贤亲自奉行底。妇人呢?这个不好,可以挑那个。所以夫妇底配合只要有德有貌,像那不德、无礼的妇人,尽可以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