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带着感恩的心去工作
359600000017

第17章 感恩提升执行能力,用行动落实感恩 (2)

学会感恩,服从工作

任何执行都必须从服从命令开始。任何一个组织的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就如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长官的指挥一样。没有服从,执行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服从,执行就会乱套;没有服从,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有一次,TCL公司决定撤出某型号机器,所有的店面都接到通知,并于规定日期内完成。

某日,TCL一位高级经理在到店面巡视时发现其中一家并未将那个型号的机器撤下架,询问其原因,该店面的负责人高某解释道:“主要是我认为此种机器的机型还比较新颖,只要给我一周的时间,我一定能将其以合理的价格售出。”此事的结果也正如高某所承诺的那样,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即以较高的价格售出,但高某并未受到嘉奖,反而挨了上头一通批评。 对于这件事,那名高级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虽然说这名负责人成功售出了该机器,但我依然不太赞成他的做法。因为对于公司的决定,有时员工并不能了解全部情况,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员工能尊重、执行公司的决定。即便是站在为公司利益的角度,也不鼓励这种行为。有好的建议、想法可以向公司反映,但不能不执行我们做出的决定。”

工作中每个人都会碰到上司交代任务的情况,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能不能办或者应该怎样去办?第二,向你布置任务的上司正在等待你表态,等待你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你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还是对上司说“不”?

在有些员工看来,服从就是“对的就服从,不对的就不服从”,或者“能做的就服从,不能做的就不服从”。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服从是无条件的,凡是老板的指令,员工应该第一时间去执行,自作聪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像上面的高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言行无异于宣告他比上司更具判断力,而且他使用的判断标准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标准,而非上司的。这样的人又怎能叫上司放心呢?

或许,在有些时候,服从命令会让你感到受委屈、不舒服。毕竟,上司的决策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但是,作为一名下属,你还是应该遵从执行。因为,当你从感恩的态度去审视这一切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谦卑、顺从,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再回过头看那些让你皱眉头的事,虽不能让你感受到快乐,但也不会令你感到排斥了。

更何况,员工必须永远服从于企业集体,必须在维护集体的利益的前提下,发挥个人才能。只有每个员工都按照这个原则来工作,企业的经营才比较顺利。只有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员工的成长才会逐渐实现。

王光和张颐同时供职于一家音像公司,他们能力相当。有一次,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一套当时最先进的采编设备,比公司现在用的老式采编设备要高好几个档次。但是说明书是用德文写的,公司里没有人能看得懂。老板把王光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我们公司新引进了一套数字采编系统,希望你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后再带领大家一起吃。”王光连忙摇头说:“我觉得不太合适,一方面我对德语一窍不通,连说明书都看不懂;另一方面,我怕把设备搞出毛病来。”老板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他又叫来了张颐,张颐很爽快地答应了,老板很高兴。

其实,张颐很感谢老板提供的这样一个磨炼机会,在接下任务后就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他对德文也是一窍不通,于是就去附近一所大学的外语学院,请德语系的教授帮忙,把德文的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在摸索新设备的过程中,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在教授的帮助下,通过电子邮件,向德国厂家的技术专家请教。短短一个月下来,张颐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新的采编设备。在他的指导下,同事们也都很快学会了使用方法。张颐因此到了老板的赞赏。

以后,有了什么任务,老板总是第一时间找到张颐。因为他知道,张颐不会让他失望。

感激企业给你的工作,感谢老板给你的磨砺。如果不是老板让张颐承担有难度的工作,张颐怎么会在事业上开拓新的局面?如果不是张颐义无反顾地服从,他怎么可能得锻炼,得到众人的赏识?有感恩之心的张颐将学习德文看成美味的“螃蟹”,不仅成功将其拿下,还让自己变成了老板倚重的人。

任何一项任务,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司,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偏离方向,产生障碍,导致计划和目标的流产。但心怀感恩的人知道,自己是组织中的一员,要服从组织的统一安排。无论是什么工作,出于对企业利益的维护,他能做的也只有——服从。

感恩的思想影响了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催促员工积极地去服从命令。因此,一个懂得感恩、积极对待工作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彻底服从命令,不找借口的人,一个高度负责和执行能力强的人。这类人因其高效的执行力,在人群中总是那么显眼,总是令人尊敬,总是受老板重用,成为别人艳羡的对象。

为什么不让你也成为这样的员工?就从现在开始,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其实,一切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你只需要做到,在工作面前,重复对自己说一句话——学会感恩,服从命令!

绝不拖延,穿上你的行动鞋

“迪斯忠告”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迪斯。他以自己创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事高效的一大关键在于把握好现在,绝不拖延。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或者打个比方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具有流通的价值。智者选择活在现时,今日事今日毕,绝不在拖延中让“执行”搁浅。

作为一名懂得感恩的员工,我们同样也要信奉这样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上司交代工作的时候,我们应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令人满意的业绩呈现在老板面前。

某公司老板要赴海外公干,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要员于是忙得头晕眼花,要把他赴洋公干所需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

在该老板赴洋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来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对方睁着惺忪睡眼,道:“今早只有4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过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不能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啊!”

闻言,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一名懂得感恩的员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他们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前一天。

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王安论断”,他认为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中力争上游,就要在速度上下工夫,唯有速度提高了,执行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对于一个渴望优秀执行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迷失方向。一旦开始遇事拖拉,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为自己的成功制造不可逾越的鸿沟。

安东尼是IBM公司的一个部门主管,每天醒来就一头扎进工作堆里,忙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于是,安东尼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公司经理。

来到这位公司经理的办公室时,安东尼看见他正在接听一个电话。听得出来,和他通话的是他的一个下属,而这位经理很快就给对方作出了工作指示,刚放下电话,他又迅速签署了一份秘书送进来的文件。接着又是电话询问,又是下属请示,公司经理都马上给予了答复。 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再也没有他人的“打扰”,这位公司经理于是转过头来问安东尼有何贵干。安东尼站起身来说:“本来我是想请教您,身为一个全球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您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工作的,但现在不用了,您已经通过您的行动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儿了,您是现在就把经手的问题解决掉,而我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接下来,等一会儿再说,结果您的办公桌上空空如也,我办公桌上的文件却堆积如山。”

安东尼从这位经理身上学到了绝不拖延的工作习惯,他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同事、上司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融洽了。一年后,深得上司信任和器重的他被提拔为部门总经理,成为公司炙手可热的人物。

读完安东尼的故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你在工作中是否也为“拖延”所累?不妨学学那名成功的经理,在第一时间就把问题解决掉。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这里面,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合理和自信的心态。

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作。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公司里,如果你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奉行“绝不拖延”的工作理念,把脚从刹车踏板——“拖延”上挪开,穿上自己的行动鞋,立刻行动起来!

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才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才能够生存。”所以,心怀感恩的我们,在工作面前决不能再磨磨蹭蹭,要方设法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将任务完成得最圆满、最漂亮。久而久之,老板对你会越来越倚重。因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完成工作的员工,必定会成为老板心中最优秀员工。

聪明地思考,感恩的人为自己找方法

懂得对企业和老板感恩的员工,面对困难时,不会怨天尤人,寻找借口,他会尽一切可能,突破问题的关隘。我们会发现一名懂得感恩的员工之所以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业绩,甚至成为企业的“关键员工”,除了爱岗敬业、勇于承担责任之外,他还善于思考,主动寻找方法。

开普顿·布朗先生当初受托设计一座大桥,为了设计一座造价低廉而又新颖的大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潜心研究桥梁的结构问题,并画出很多效果图来反复比较,认真思考,却迟迟没有满意的方案。为此,他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在初夏的一个早上,晨露未干,为设计问题困扰得毫无睡意的他便起床在自家的花园里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当他无意间看到一张蜘蛛网横在路上时,他突然灵感大发,一个绝妙的想法涌上心头:钢索和钢绳不正可以像蜘蛛网一样连成一座大桥吗?结果,举世闻名的悬索大桥就此问世了。

詹姆斯·沃特也是长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克来迪这个地方合理、方便地铺设地下输水管道的方案。这个地方河流纵横,河床情形千差万别,他苦思冥想。有一天,受到龙虾的启发,设计了一种类似龙虾形状的铁管,铺好之后,果然解决了以前没解决的难题。

伊兹贝德·布约尔设计出著名的托马斯隧道,则是长期细致观察并深入思考船蛆活动规律的结果。他发现这种小小的动物用自己全副武装的头部先朝一个方向钻孔,再朝另一方向钻一个孔,再钻出一个拱道,然后在洞的顶上和两边涂上一层滑滑的东西。布约尔很受船蛆的启发,他把船蛆的操作过程及其方法认真加以研究,终于建好掩护支架,并完成了那项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