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这个小小星球承载了70亿人口的生命和生活。但现在,她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尤其是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到1994年3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等就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气候不仅是气候问题,还有一个“气候领导力”问题。2014年12月利马气候大会通过的最终决议为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制订了基本框架,也更让中国认识到气候外交的重要性。
气候问题,以及由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四大界限被突破,已经使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2001年早些时候,根据IPCC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编写的《六度的变化》,对从升温1℃到3℃的临界点,直到升温6℃导致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灭绝进行了令人恐惧的推演并对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多个承受底线。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生物多样性,都已经到了极限值,但更糟糕的是,土地使用以及从氮到磷的人为代谢已冲破了地球的容纳能力。人类的重大经济变化直接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1950年以来,交通运输的距离、能源和水的消耗大幅增加—与之相应,大气污染、海洋酸化、原始的多姿多彩的地形风貌也逐渐减少。
不同时代都有哲人喜欢仰望苍穹。但面对这个岌岌可危的星球,我们都需要做生态文明的促进派。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为什么表现得这么迫切和主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及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关于这一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里的一段文字引发了世界的关注:“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果说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列国竞逐是国际秩序的“1.0版”,西方取得优胜、世界分为南北是国际秩序的“2.0版”,那么,现在正是孕育“3.0版”国际新秩序的阶段,而这个新秩序的最重要标尺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规则和秩序,凝聚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最强大的生态合力,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共享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本《六度理论》从一个独特视角,构建了一个观察生态文明的秩序框架,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普遍真理。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正在从“求生存”向“求生态”、从“盼温饱”向“盼环保”转变,人们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条件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中国才能乘势而上,在发展中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许人类一个美好未来,为人类生态共同体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没有谁可以成为“不受累及者”,也没有谁可以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不以“利他”作为出发点,毁坏了环境,那么自身终将受到惩罚。因此,“六度”的核心要义就是凝聚我们这个星球走向持续繁荣的共识,展现我们对气候外交重要性的重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意味着整个环境之下,所有生命都是命运攸关的共同体。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才能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有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绿色谱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正待突破,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生态共识进一步凝聚,“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已经形成了转型升级最深厚的“绿色土壤”。
15年前,让一国做出减排承诺还非常困难,但现在,多数国家都在全力推进这一进程。“我们没有备选计划,人类必须协同合作,共同面对。”2015年11月底,联合国第21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黎举行,这将是一次决定人类未来的会议。“民众意识的觉醒”是本届气候大会成功的基础,《六度理论》一书正值这一重要时刻出版,是很合时宜的。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陈健
201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