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①像,副位为汉吴王濞②像。《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运道在《左传》③称邗沟,《国语》称深沟,《吴越春秋》称为渠,《水经注》④称幹江,汉晋间称漕渠,或曰合渎渠,或曰山阳浊,隋称山阳渎,郡志称山阳⑤沟。河名不一,徙复无常,郡县志乘,载而弗详。今按庙前之河,即唐宝历二年盐铁使王播⑥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一十九里之河也。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众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酬神销除。每岁春香火不绝,谓之财神胜会。连艑⑦而来,爆竹振喧,箫鼓竟夜。及归,各持红灯,上簇“送子财神”四金字,相沿成习。
【注释】
①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国君,阖闾之子,是春秋五霸之一。夺得霸主地位后,整日沉湎酒色,终因女色误国,败于越王勾践,自刎而死。
②吴王濞(bì):即刘濞,西汉诸侯王。汉高祖刘邦侄,封吴王。他在封国内大铸钱币、煮盐、减轻赋役,借以扩充实力。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联合赵楚等七国公开叛乱,即史书所载“七国之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兵败被杀,封国被废,吴国灭亡。
③《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西汉时被称为《左氏春秋》,东汉时改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榖梁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④《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史著作。记录了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历史。内容包括朝贡、讽刺、辩说、应对之词等,以及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传说。此书属于杂记。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撰,是一部以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史事为主线的史学著作。原书有十二卷,现存本为十卷。
《水经注》: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完整的综合性地理专著,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
⑤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洛阳,即指洛水的南面。衡阳,是在衡水的南面。阳与阴相对应,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⑥王播:字明扬,唐代太原人。曾任淮南节度使等职。书法家,中进士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食。有著名的《题木兰院》二首。此外,还有《唐书本传》、《墨池编》、《佩文斋书画谱》等。
⑦艑(biàn):大船。
【点评】
这段文字讲述了邗沟运河的三次开凿情况,这三次开凿在不同的时代,所凿通的长度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目的各有不同:吴王夫差意欲北上伐齐,但当时长江、淮河尚未有相通水道,要北上只能入海。他于是下令开凿邗沟,以沟通江、淮两地。由此可见,当时邗沟的开凿以军事为目的,与当时春秋争霸的局势相适应。西汉时,吴王刘濞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达到反叛篡权的目的,大力拓展煮盐事业,因此他开凿邗沟在于解决盐运问题,促进了当时盐运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目的。至于王播另辟水道,是因为内河水太浅,大的船只无法航行,漕运受阻,新水道的开辟可大大便利漕运。三次开凿,尽管目的不同,开凿的力度也不尽相同,但对扬州经济、文化、航运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历史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如此,扬州人在邗沟旁建造了邗沟大王庙,来感谢两位吴王,感谢邗沟的开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善,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也许是两位吴王的结局都不太好,最后以失败身亡而告终,因此扬州人仅把他们当做财神供奉。据说,这座庙的大门是朝北开的,大概是让他们能够一直面对建在蜀冈上的故城吧。不管是什么开凿目的,邗沟在历史上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值得称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