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46期:牛市来了,买什么?
3617600000010

第10章 关于选股,持股以及坚持 心态杂谈

路过十八次,个人投资者,发表时间:2014-6-12,发表链接:http://xueqiu.com/3004708315/29654118

对于大部分中小投资者而言,选出好股应该是投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事情,但持有到最后达到当初自己预期的人则寥寥,于是经常会有一卖就涨然后懊恼不已的案例发生,而且是经常发生。

关于这种情况的讨论,其实我之前的博文发了太多太多了。

有人总说知易行难,我想这是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

开博以来,我总在尝试让大家理解坚持的价值和意义,不管这个周期是长还是短,如果你不尝试在你的投资生涯中坚定一次,不管是真牛市到来还是在这种激荡的熊市中,你终究不会尝到最肥美的那一段。

【选股】

我不认为我自己的选股是完美的,真心不是,我选股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我经常和跟我聊的股友网友说,如果你喜欢,就好好拿着。

我选股的前提是,我喜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业性质、盈利模式、市值形态以及公司业务模式,等等。

而我的喜欢,又是介于自己能力圈理解范围内,对于目前市场情绪、行业政策、市值预期等的综合反馈。一旦尝试去选择和给以资金下注,我都会罗列出我选择的逻辑和预期。

两个支撑我选股的基本逻辑,一个是市值成长,一个是行业板块。所以形成了我在医药医疗和TMT产业里寻找机会的大致方向。

而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相信这个基本逻辑已经为我继续立足和长期在市场活下去找到了好方式。

当然,简单去谈市值成长或者行业始终太泛,要具体落实到个股又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诸如这个股的绝对市值,在二三十亿甚至以下是我们初选的重点,好的经营模式、产品特性是市场会趋之如鹜的共性因素,横比市值低估的会成为价值洼地。

以创小板选股的几个为例。

很多人不看好中国的中小企业,认为它们大部分没有价值甚至是价值毁灭型的存在,但我依旧强调的是,目前中国阶段内最大的机会却还是在这一块,很多行业和公司普遍存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机会。

于此,我总喜欢在这些板块里去找小而美的公司。

早期的汤臣倍健、康得新、信立泰、科大讯飞等基本都是依附在这个逻辑中的。

之所以认为它们小而美,在于它们的主营业务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业务规模具有从小变大的产业机会,同比市值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持股的票现在看似越来越多了,但关于个股的选择我应该没有达到泛滥的程度。

简单的理解选股的几个基础前提:

1.绝对市值、横比市值。

绝对市值二三十亿甚至更低最佳,视每个阶段的市场溢价来调整,诸如大熊市可能你会有批量十亿甚至以下的公司选择,那时候是最美的,遍地黄金,市场回暖以后,诸如目前这个阶段,二三十亿的是我们认可重点区域,而一旦到了牛市行情中后期,再想找大的机会已经很难了,因为普遍市值基本都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稍微好一点有预期的公司,五六十亿甚至百亿已经没有“试错”的价值了。

于此,我一直认为,这两年这样的激荡行情,其实是机会,因为大量的低市值优质股票可以慢慢挖掘。

2.业务竞争力,这包括经营模式,产品稀缺性以及行业需求规模

经营模式:好的经营模式就是财富的源泉,是企业成长的长期动力,诸如之前的连锁,现在说的电商、网络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五年前,苏宁是一个绝好的标的,任何开连锁的公司都认为是价值复制的最好方式,那么现在,谁拥有所谓的网络平台则成为了资金追捧的对象。

产品稀缺性:产品稀缺性对于泱泱大国而言,意味着其独享庞大的市场,这也是我们认为医药医疗有长期价值的初衷,他们有着比普通行业更好的专利保护壁垒,反观我们选择的标的,信立泰、长春高新、信邦制药、誉衡药业、恩华药业、冠昊生物等都是这种逻辑,这个逻辑现在我们延伸到电子信息产业里,便是拥有大量独家专利,诸如科大讯飞的语音云,诸如现在谈的苏大维格的各种微纳产品的专利,这帮我们找到了很多值得期待的品种。

市场需求:需求规模则直接决定了市场对于公司市值预期的高度,诸如我们早期挖掘的汤臣倍健,膳食营养在国内还处于一个萌发的阶段,面对庞大的国内消费者,这类公司拥有品牌和渠道优势,足以让它跑在市场份额的前列。

综上,好市值、好业务是我们的选股逻辑之根基,我们完全没有说去看所谓的之前走势,K线波动来看是否是可选的标的。

【持股】

只要一开始行动,我都会以我当初预判的逻辑和预期加以跟踪,跟踪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只要当初买入的动机依旧合理可续,基本很难动摇我持股的意愿,而且会持有很久很久。

虽然股市对于财富的发酵会更迅速,但企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市值的发酵需要时间,市场的认可需要时间,你干着需要时间的活却总喜欢分秒完成,这需要我们客观直面!

涨跌绝对不是短期买入卖出的绝好依据。

我想大部分人真正丧失机会的命门在于太看重下注后的涨跌,基本上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习惯,以自己买入的价格位置,开始要求这个价格起,股价变动的区间必须以涨为前提,否则就会否定自己的买入而发生所谓的止损和卖出。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你应该质疑的是你的买入动机和逻辑是否可行,而不是去琢磨买入之后股价涨跌的操作。

买入之后的涨跌,只是市场波动的一种正常反馈,除非你真是运气极好,每一次出手想拿在最低位置的概率其实很低。而大部分人的投资习惯是,只要不是拿在最低位置的票,波动一下基本上很快就会出手了。

这个市场比较可笑的几个思维是看流通股东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大户或者基金,有的话就会萌发出帮人抬轿的说辞。

其实一个股的涨跌,资金在介入的一刻就已经确定了其走势,这个已经尘埃落地,后续的波动,是你完全无法预判的资金进出的结果。

真正的涨跌,还是我们上面说的市值预期、行业发展的效果等的综合反馈。

而只要市场是自由博弈的,永远不要在乎,在你之前谁买了还是谁卖了这个股票,甚至包括所谓的大小非解禁或者说大小股东的增持,因为只要发生交易,它都只是场内参与的一个普通散户而已,不是所有管理层对于买卖和交易都有一套完整的预期逻辑和未来行情预判的能力。

过于在乎市场的杂音是很多人买卖失策的祸首。

自从网络成为大家交流信息的媒介,各种财经平台的搭建又成为了各类信息的集散地。那么对于市场上各种言论造成的市场情绪波动,又成为了很多人持股心态中的症结。

市场上总是有各种传闻,看好看空的言论,但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市场不因为谁的看多或者看空而改变长期的走势。所谓的行情,这需要整个市场各方资金博弈才有最终的结果。或许有些人有局部的影响力,但放在长周期的时间里,都只是汪洋中的小舟一般,很快泛起的涟漪又重回市场大博弈的体系里。

对于各种看多和看空的言论要学会甄别和参考,看多的逻辑、看空的逻辑是否客观可查,是否对你当初介入的逻辑和预期有长期的影响,甚至最坏的,坏消息发生以后,是否属于实质性的不可逆情况。

而学会在这个过程中,筛选和无视一些杂音则是让你自己独立的必修课。

综上,卖出的逻辑在于当时买入的预期,当时的预期取决于你对行情、市值的预判和修正,而这个修正来源于经营的持续性、公司项目进展而不是股价波动或者说某一个人的看好不看好。只要公司经营如旧,盈利能力持续,未来预期依然,少些浮躁,便会有收获。

长时间持股不涨,怎么办?

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诸如在我们介入海正之前,这个股其实五六年没有实质性的涨幅,我也不敢说,我买了,它就马上起死回生,生龙活虎,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我想我买入的逻辑和动机在介入时就已经清晰了,它前期的涨或者不涨,对于后面的行情已经没有参考的价值。那么我们就等着,我预期的这些对市值促进作用的因素发生的节点。

那么一旦长时间不涨,财富没有增值,只能说我们当初预判的逻辑确实没有适应市场行情的发展。

诸如去年我们2012年开始拿的中科金财,起起伏伏,我一直预期的是第一目标40亿的市值,这个弹性我认为是最容易达到的,但也久久未达,未达我怎么办?我只能选择等,因为还有很多能促使它达到的因素,因为它处的行业特性、业务布局的因素。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了,不是说他们不愿意等,而是资金使用效率,收益预期大部分在股市里的人还是喜欢“快速致富”,欲速不达,财不入急门的道理尽管耳熟能详,但真正落到实处,其实还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参悟。

再如我一直持有的科伦药业、中葡股份这些标的,也就几年没有涨甚至是亏损的,支撑我认可的它们的资源优势、企业的盈利和转型等预期一直都在,我经历了它们没有涨的过程,但涨的预期又都还存在,所以避免这种某个股不受市场待见的方法,依旧还是分散自己的投资,别无他法。因为行情只有经历过、走过才知道有没有。

分散,不是遍地撒网,而还是回到我们上述的选股逻辑里,精选出自己理解的标的,然后给时间。

当然,简单的选股和持股的文字不是万能钥匙,但你没有陪过一个企业的低谷,怎会享受到其真正巅峰的时刻,更何况,你选之前是那么坚定地认为它们是有未来的。

总而言之,精选个股,分散投资,学会坚持,你一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