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戊戌政变,总会让人们联想到光绪帝。作为一个皇帝,他实在很可怜。仅仅因为一次政变,就失去了手中的大权,从此太后一手遮天,而他却如同一个犯人,被软禁在宫里头,永无出头之日。
这次去奉天,他也随同前往。之前他从没有去过奉天,这次跟着皇太后去也是第一次。他显得很高兴,简直像一个刚刚放了长假的学生。那时候的光绪已经三十多岁,可看起来只有二十三四岁的样子,眉目间稚气犹存。慈禧太后并非他的亲生母亲,他的生母是太后的同胞姐妹,他的父亲则是咸丰皇帝的兄弟。
光绪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从那时开始,太后就认他做干儿子。因为血缘关系隔着一层,这对母子缺少真正的亲情,所以,就算没有戊戌政变,光绪手中的权力也不会长久,太后绝不会允许他一直大权在握。以至到后来,只有一些无关痛痒的,比如祭祀之类的谕旨,才是以光绪名义下达的——这也是朝臣们在太后的授意之下才敢做的。凡是关系重大的旨意,全部由太后直接下达。
隆裕是光绪的妻子,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皇后”。她的父亲人称“桂公爷”,是太后的兄弟,同时也是光绪亲生母亲的兄弟。这样说来,光绪和隆裕本来是一对姑表兄妹。尽管在外人看来是亲上加亲,关系应该很好,可是这两个人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爱情。那个时代都是这样,每个人的婚姻都要听从父母的命令,青年男女闭着眼睛任由别人操纵,因此家庭的悲剧屡屡出现。作为一国之君的光绪又如何呢?这束缚同样是逃脱不了的,结果他和隆裕之间不仅没有爱情可言,甚至逐渐发展为一对仇人,彼此都恨得咬牙切齿。
光绪一生中只爱过一个女人,那就是珍妃。可是,庚子拳乱的时候,太监们觉得她在宫里头没有什么用处,往西安逃如果带着她就太累赘了,便把她扔进神武门东角的井里。人们说,直到现在珍妃的尸体还没有打捞上来,只是用石板将那口井给盖上了。
说起那些太监,他们绝对不会有胆量去谋害一个妃子,不过若有人指使就另当别论了。这背后操纵之人是谁呢?各位大概已经猜到了——对,就是我们的皇太后!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早就被太后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后来,戊戌政变的时候,太后又听信别人的谗言,认为是珍妃在背后撺掇光绪搞什么改革,于是便产生了处死她的念头。
珍妃的死对光绪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他仅存的一点幸福、快乐,都随着珍妃一同离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痛苦。不过,他很清楚自己是一个皇帝,同普通百姓不一样,既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能走出宫门,所能做的只有一个人默默落泪。不过,让光绪稍感安慰的是,珍妃的一个同胞姊妹也做了他的妃子,叫瑾妃。自从珍妃去世之后,光绪对瑾妃就格外恩宠,大概只有在她那里才能找到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吧。
这次去奉天,隆裕和瑾妃也有份,她们住在同一节车厢里,相处得也很融洽。大概因为她们在宫里都没什么特殊地位,除了吃饭穿衣,其他的事情一概牵扯不到,便也没有利害冲突了。瑾妃倒是很好理解,因为她不过是个“妾媵”式的妃子而已,本来就没什么地位可言。隆裕呢?尽管她是皇后,太后却一点儿也不喜欢她,所以同瑾妃比起来,隆裕也并不显得多么重要。其中的曲折缘由真是令人费解。太后心里嫌恶珍妃还讲得通,那是因为光绪过分宠爱珍妃,可是太后对隆裕应该没有讨厌的理由,何况隆裕还是太后的亲侄女。奇怪的是,太后就是不喜欢隆裕。家大是非多,宫里头这么多人,想要和睦真的很难。
太后同光绪之间的感情很淡,甚至可以说无情,不过这次去奉天还是带上了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原因,即便是光绪自己也清楚得很。因为太后始终对他心存芥蒂,担心自己不在北京的时候,他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举动来。于是,不管太后到哪里去,都会带着他,带着这个特殊的犯人,否则她就不放心。慈禧大概也能看出光绪自己不会再产生什么想法,但是她担心朝臣们,怕个别有目的的人趁她不在蛊惑光绪夺权。
以上种种顾虑不无道理,况且太后又是一个热衷于权力的人,高高在上的太后头衔并不能让她感到满足。在她看来,只有将实实在在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留住眼前的荣华富贵,否则,一切早晚会变为虚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拼死也要保住手中的政权,危险、诽谤、非议,她通通顾不上去管。
有时候我不禁暗想:这么多的危险、困难,有时为了一件政事甚至会连续几天茶饭不思,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真是令人费解。
光绪又是怎么想的呢?实际上,太后大可不必处处防着他,因为光绪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此时的他要想重掌大权,简直比登天还难。只要太后在世一天,他就别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正因为想得比较开,所以他并不为自己的处境而伤感,认为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就拿这次去奉天来说吧。太后的想法,光绪心知肚明,可是他并不为此烦恼,反而当自己是出去游玩,一路上总靠在窗边,神情悠闲地观赏外面的景色。每次火车停下来的时候,除了留几个人服侍太后外,其他人都可以下车去随便看一看。这时,光绪也会下车和我们一起游逛。他个子不高,看起来还有些孩子气,说话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即便对我们这样的女官,也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可能他了解一些我童年的经历,所以总找机会跟我说话,让我给他讲讲欧美各国铁路、君主或元首之类的事情。我只不过给他讲了很少的东西,他就显得非常高兴。
记得有一次,他很兴奋地对我说:“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国君,能像老佛爷一样执掌大权,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学习那些外国的君主、元首,把全世界先转一遍。不过,我还是愿意微服出去游玩,那样才有意思,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是谁,就不好玩了。你看现在,玩起来多别扭啊。在陆地上玩还不是最有趣的,如果能到大海里游上几圈,肯定乐趣无穷!……周游世界以前,我一定要先去看看自己国家的那些大都市。不管怎么样,我的确非常向往出外旅行,所以,一想到这次外出很快就要结束,心里就觉得很不舒服。”
唉!我能看得出来,假如太后答应的话,他肯定永远都不会再回去。因为,回去的结果就是永远困在紫禁城或颐和园里面,而且,即便是在这两个地方,他也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就连那些地位比较高的太监都比他更自由。他的命令也好,责罚也好,基本上没有人会去执行,像我这样得到太后宠信的女官都比他的权力大得多!
正因为这些,一想到要回去,他那双大而清澈的眼睛里就闪现出忧郁的神情。
在我看来,他确实有先进的思想,而且凭借他的智慧和能力,挑起国家的重担并不难,只是太后不会让他有这样的机会。假如太后当年不夺权的话,全都让他自己做主,大概也能给当时的清朝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不管最后是不是灭亡,中国所经受的内忧外患总会少一些。不光我这样说,即便是他自己,也为此而抱憾终身。当然了,他这种情绪在太后面前半点也不敢流露出来。并非他太软弱,在这深宫之中,不管是软弱还是强硬,儿子是永远不能违抗母亲的,母亲随时都可以替儿子摄政,只要她愿意,而儿子愿意不愿意却无人过问。就这样,光绪的才能被永远地埋没掉了。
说说他的衣服吧。不管有没有权力,他毕竟是皇帝,所以,同那些随驾大臣相比,他的衣服当然更加华美出众。箭衣用天蓝色的缎子缝制而成,上面有很多“寿”字,全部用金线绣成。整件衣服剪裁合体,做工细腻,同他那清秀的面貌结合在一起,使他看上去像个玉树临风的美少年。不过,这件箭衣外还穿着一件背心,尽管也是用缎子做的,并且也用金线绣了很多“寿”字,可是这个背心的颜色却是黑的。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认为还不如不穿,你想想,黑色的背心外多出两个蓝色的长袖,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光绪有一点与众不同。凡是有钱有势的人,大多喜爱金银珠宝做成的装饰物,光绪却非常厌恶这些东西。这一点看似古怪,但是想想他的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宫里头原本就没有这样的规矩——每朝皇帝到底该用多少装饰物,所以,只要自己喜欢,戴多戴少全凭自己。所以,光绪在这一点上倒可以自由了。
不过,他也不是什么都不戴。他那顶黑缎制的瓜皮小帽上就有一颗龙眼大小的珠子,正悬在眉心之上。这珠子又大又润泽,一看就绝非凡品,在小帽的衬托之下,更显得光彩熠熠。但是,光绪并不是为了好看才戴这颗珠子的,那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他,就能明白这一点,只是那纪念的对象到底是谁,我不便妄加猜测。
另外,他身上比较显眼的装饰还有两个,一个是帽顶的结子,一个是帽子上面一尺多长的红缨,全部用红色的丝线做成,颜色非常鲜艳。脚下的靴子同大臣们一样,都是黑缎制成的。
我常常想,如果光绪能有机会穿上一套整齐的军装,一定英姿勃发。
事实上他是那么可怜,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处境却比不上一个普通的百姓,甚至比他们更加痛苦。
尽管他的帝位实际上已经被废掉了,可他永远也逃不出那高大森严的皇宫。他所能做的,只是日复一日地忍受着宫里那些繁文缛节的折磨。太后就是想限制住他,让他老老实实地做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以吃饭为例,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每顿饭都必须享受那一百碗菜,口味完全和太后吃的一样,想换一下都不行。原因很简单,他的菜是同太后的一起做的,当然全都由太后做主。不仅如此,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吃着,喝着,隆裕和瑾妃两个人尽管是他的妻妾,却必须去太后身边伺候,很难有机会跟光绪同桌吃饭。这两个人也不好过,每次都要等太后用完餐,才能跟我们这些女官、侍女一起吃太后的剩菜。对于太后来说,尽管隆裕每顿饭都在旁边伺候着,她却像没有看见一样,依然对这个媳妇很冷漠,几乎一个月才说上一句话。大概这位皇后根本就不在太后的脑子里面吧。
光绪有时候会强迫自己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开心一下,苦中作乐。可是又不得不时时提防着皇太后,他实在很害怕,不敢有一丁点儿让太后不高兴的举动。所以,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他都十分谨慎,每句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说他软弱,这也是非常无奈的事情,他的身边总会有几个太监不远不近地转悠着,竖起耳朵听他说什么。即使在夜里睡觉的时候,那些人也不放过他,总盼望着能听到他说出什么不妥当的梦话,好马上跑到太后面前邀功请赏。
这就是那时候的光绪皇帝,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这次去奉天,由于是在列车上,不像宫中那么宽敞,所以他便不得不处在更加严密的监视之下,以至旅行的乐趣都被冲淡了很多。他甚至开始怀念宫里牢笼般的生活,因为在宫里或颐和园里面,偶尔还能有几分钟自由喘息的时间,他可以充分利用这短短的空隙开开玩笑,给自己找一些乐趣。
我现在还记得,他的玩笑总是那么稚气,那时候的他简直就像个大孩子。有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宫里有个规矩,稍有地位的人,每日必须去参加早朝。但是和廷臣们那个早朝又不一样,我们去的目的是向太后请安,而非参与什么国事。光绪也会同我们一起去,这时我们便能与他短短地说上几句话。谁知道那天早上,他竟然同我开了个玩笑。
每当太后走出屋子接见我们的时候,都会有个人先站出来喊:“来啦!”大家一听就赶紧一同跪下叩头。那天我们正在一起等着太后,光绪突然回头冲我喊:“来啦!”我下意识地跪到了地上,根本没有去看别人怎么样,等听到大家的笑声才明白上当了。他居然和我开了个玩笑。那时候,太后大概还没起床呢。
这就是光绪,一个清朝的皇帝,只能在这种幼稚的玩笑中寻求一丝丝快乐,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孤独与悲凉啊!那时候的我,尽管也因为这个玩笑陪着他乐了一回,可只要静下心来,就忍不住替他掉眼泪。我非常清楚,这种无聊的玩笑是他仅有的乐趣。凡是他想做的事情,一样都不能去做;而他极为反感的事情,却每天必须要做。这样的皇帝与囚犯又有什么不同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列御用火车就会停下来,因为太后要休息,一切声响都必须归于沉寂。不仅如此,还要绝对保证安全。露宿野外的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可这是太后啊,当然要考虑周全。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尾随在我们后面的一列兵车也一起停下,几百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摸着黑爬下来,悄无声息地埋伏在我们周围,保护太后的安全。尤其是太后和光绪专用的两节车厢旁边,防守得更是密不透风。
尽管如此紧密地防守着,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可太后依然可以由着性子走下车来,只要她高兴,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光绪就不能这样了,不仅不能走下来半步,其他人也一律不许走到他的车上去。这个时候的他最孤独,外界的一切都同他隔绝开了,伴随他的只有漫漫长夜。
我这辈子见过的人也不少,而光绪应该是最值得同情的一个,他的不幸是与生俱来的,自己根本无力改变,只能听天由命。
这次奉天之行,大概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