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纲
3644900000159

第159章

四合拣非器。亦先拣后收。无为正位一堕难出。故喻深坑。又无悲水。取灰断故。如彼地狱邪见拨无。贪爱浸烂。皆喻于水。不容善根。又阙土缘非生处故。后收言无厌舍者。上据现恶阙缘。令生厌怖直进一乘。故除二处。而同有佛性久久当成。故不厌舍。是知现恶明无。则无恶必有。故涅盘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若能发心非阐提也。法华云。决了声闻法。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结云善根安住者。常住大悲故。有引向所拣证无佛性及定性义。不观次后不舍之言。况第十喻平等共有。减损佛性。恐毁谤一乘。愿诸后学。当戒慎之无滞权说。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时。焚烧一切草木丛林。乃至铁围大铁围山。皆悉炽然无有遗余。佛子。假使有人手执乾草投彼火中。于意云何。得不烧不。答言不也。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烧。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若言不知无有是处。何以故。智慧平等悉明达故。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第八劫火烧尽喻。喻佛智无不尽知。由此佛智更无所依。

复次佛子。譬如风灾坏世界时。有大风起名曰散坏。能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等皆成碎末。复有大风名为能障。周帀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坏风。不令得至余佛世界。佛子。若令无此能障大风。十方世界无不坏尽。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有大智风名为能灭。能灭一切诸大菩萨烦恼习气。有大智风名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萨。不令能灭大智风轮。断其一切烦恼习气。佛子。若无如来巧持智风。无量菩萨皆堕声闻辟支佛地。由此智故令诸菩萨超二乘地。安住如来究竟之位。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第九劫风持坏喻。喻佛巧令留惑智。非但能断。亦复能留。谓佛有斯巧。授与根未熟未具万行菩萨。令留润生之惑。由此留惑。惑方至尽。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为菩提心期速出。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第十尘含经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文中四。谓法喻合结。今初。所以知佛智遍者。无一众生不有本觉。与佛体无殊故。以上言潜流则似佛智徧他众生。今显众生自有。此有三意。一明无一众生不有。则知无性者非众生数。谓草木等。已过五性之见。二者众生在缠之因。已具出缠之果法。故云有如来智慧。非但有性。后方当成。亦非理前智后。是知涅盘对昔方便且说有性。后学尚谓谈有藏无。况闻等有果智。谁当信者。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圆教宗自他因果无二体故。不尔此说众生有果。何名说佛智耶。斯则玄又玄矣。非华严宗无有斯理。

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

次释疑。疑云涅盘云佛性者名为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得佛智。那作众生。释中先顺答前义。谓倒故不证。岂得言无。如壮士迷于额珠。岂谓肤中无宝。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次若离下反以理成。谓若先无。离倒宁有。既离倒即现。明本不无。如贫得珠。非今授与。是以涅盘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者则为执着。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无则为妄语。乍可执着。不可妄语。言自然智者。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也。

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

第二喻中二。先明大经潜尘。以喻上文妄缠佛智。大经卷者。佛智无涯性德圆满也。书各称境者智如理故。潜一尘者略有三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尘者。无一众生不具佛智故。后时有一人下出经益物。喻上离妄现前。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第三合中亦二。先合大经潜尘。无量无碍普能利益。合上书写多事。众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尘。后尔时如来下合出经益物。如来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众生等有佛智。智眼未开。复何可怪。然如来藏等经。说有九喻。喻如来藏。为如青莲华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无贵者。又如贫女而怀圣胎。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摩尼珠落在深厕。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庵摩罗树华实未成。亦如稻米在糖糩中。如金在鑛。如像在模。皆是尘中有佛身义。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无碍不可思议广大相。知如来应正等觉心。

大文第三总上来十喻。初总明无依为依。二能出生。三能潜遍。四横具四智。五竖具四智。六体广包含。七用无终竟。八知无不尽。九巧能摄持。十处处具足。前九直与佛智。后一乃融自他。此十圆融。略显佛智之相。寄如来之心。未尽佛心一毫。故应更以无量无碍等知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欲知诸佛心

当观佛智慧

第二偈颂。二十二偈。分二。初两句约法总显。

佛智无依处

如空无所依

众生种种乐

及诸方便智

皆依佛智慧

佛智无依止

余颂上喻。于中初喻一偈半。后一四偈。余八各二偈。并显可知。

声闻与独觉

及诸佛解脱

皆依于法界

法界无增减

佛智亦如是

出生一切智

无增亦无减

无生亦无尽

二颂次初颂前二。

如水潜流地

求之无不得

无念亦无尽

功力徧十方

佛智亦如是

普在众生心

若有勤修行

疾得智光明

二颂前三。

如龙有四珠

出生一切宝

置之深密处

凡人莫能见

佛四智亦然

出生一切智

余人莫能见

唯除大菩萨

三颂前四。

如海有四宝

能饮一切水

令海不流溢

亦复无增减

如来智亦尔

息浪除法爱

广大无有边

能生佛菩萨

四颂前五。

下方至有顶

欲色无色界

一切依虗空

虗空不分别

声闻与独觉

菩萨众智慧

皆依于佛智

佛智无分别

五颂前六。

雪山有药王

名为无尽根

能生一切树

根茎叶华实

佛智亦如是

如来种中生

既得菩提已

复生菩萨行

六颂前七。

如人把乾草

置之于劫烧

金刚犹洞然

此无不烧理

三世劫与刹

及其中众生

彼草容不烧

此佛无不知

七颂前八。

有风名散坏

能坏于大千

若无别风止

坏及无量界

大智风亦尔

灭诸菩萨惑

别有善巧风

令住如来地

八颂前九。

如有大经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尘内

一切尘悉然

有一聪慧人

净眼悉明见

破尘出经卷

普饶益众生

佛智亦如是

徧在众生心

妄想之所缠

不觉亦不知

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现

饶益诸菩萨

三颂颂前十。

上出现意业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