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纲
3644900000092

第92章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第二发趣果中二。初正明发趣果。后佛子是名下总结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法中亦四。一问。二知。三行。四到。知是明解正能发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必能到。初地已满而更问者一问胜进。二问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故。问中相及得果者。相即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故。谓诸地能所观相。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即后得。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别故复名出世。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第二明知。由问故知。知不异问故。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次由此下到。并可知。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问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资具方便。具资粮故。不迷多约利他。资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商主下喻知。善以智慧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后下合行。安隐下合到。喻中略行。合中略问。欲影显耳。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第四结劝可知。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只差别事。

第二佛子下总结地相。行修已竟故于此结。前说分齐深故说其一分。此中广故说所不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

大文第三摄报果。利益胜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后是菩萨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复二。初上胜身。显其报胜。后能以大施下明上胜果。今初阎浮提王者。即铁轮王常护正法。应是行胜。

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二上胜果者。依前王报。起于胜行。是身之果。于中二。初行。后愿。前中亦二。一大悲利他。谓若施若摄。

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二不失自利。正作利他业时即不离念佛等故。谓利他事中回向菩提故成大功德事。不生分别故除诸妄想。顺理合体故云不离。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复作下明愿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后四摄化。首唯是总。谓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别。胜大亦总亦别。导谓分别法义。将者令他得证义。灭诸烦恼故。后二约智。前因后果。帅者教令入正道故。后句以大菩提而教化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第二出家果中。初舍俗出家。后既出已下谓既为眷属修行。克证禅定胜业。胜业有二。一者三昧胜。即胜定体。二三昧所作胜。谓因三昧得见佛等。文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初二句自利。一见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二知神力。取其所加。次四句利他。有信机者。动刹现通。次三有悟机者。往刹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竪论二利。留命住劫。后三句二利速疾。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四愿智果。正愿久积。以智内照故。其自在示现难可穷究。则显上来百数彰地阶差非定尔也。今行合法界。是圆融实德。故云过此。

下偈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若人集众善

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

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

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

发此无上心

第二应颂四十六偈半。大段分二。初正颂前。次二结说。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颂住分。又四。初二颂依何身。

净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

救摄羣生众

为得大慈悲

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

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别

种种时不同

以示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

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

量等虗空界

次四偈颂为何义。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次二偈颂以何因。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后三偈颂有何相。

多喜多爱乐

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

及以庆跃心

远离于闘诤

恼害及瞋恚

惭敬而质直

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

所有众智慧

第二五偈颂释名分。先二偈半颂喜相。

此处我当得

忆念生欢喜

余颂喜因。于中先半偈颂念当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

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着我

及以与我所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后二偈颂念现得。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

三有六偈颂安住地分。初一偈半颂信心成就。

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着行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次一偈半颂修行成就。

修行波罗蜜

远离谄虗诳

如说而修行

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

不舍菩萨戒

不乐于世事

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

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义相应

后三偈颂回向成就。

恒起大愿心

愿见于诸佛

护持诸佛法

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羣生

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

佛子悉充徧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

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际

虗空与众生

法界及涅盘

世间佛出兴

佛智心境界

如来智所入

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复然

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颂校量胜分。于中三。初六偈半颂愿校量。

如是发大愿

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

观察于众生

知从因缘起

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

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

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

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

善解其义趣

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

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次六偈颂行校量。

如是常修习

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

如火链真金

菩萨住于此

净修于十地

所作无障碍

具足不断绝

后十偈颂果校量。初二偈颂调柔果。

譬如大商主

为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

安隐至大城

菩萨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

到于第十地

次二偈颂发趣果。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

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舍己国王位

能于佛教中

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

入于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

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

以为其眷属

次五偈颂摄报果。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后半偈颂愿智果。

我于地义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别

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

利益诸羣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说竟

二偈结说。

初欢喜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