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纲
3644900000097

第97章

大文第四明其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果。文分为三。初四无量即行方便果。次五神通即行用果。三此菩萨于诸禅下总结自在。今初所以先明者。凡夫味定三界轮回。二乘上升多皆趣寂。菩萨因定发生慈悲。准瑜伽四种无量。为四有情。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善随喜。有惑不染。此四皆缘无量境故名无量。若总相说皆以定慧为体。若别明之。慈即与乐无嗔为体。悲则拔苦不害为体。喜则庆他不嫉为体。自他舍惑即是喜舍。文中分二。初别显慈行。后住悲下类显余三。初中有十二句。心随于慈此句为总。随有二义。一心不趣寂。动皆含慈。二以慈心随逐于物。如犊随母。慈之种类总有其三。谓一众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缘谓缘念。初缘假者欲与其乐。此通凡夫。次缘人空。但有蕴等善恶行法以用教化。此通小乘。三缘众生体空欲令悟入。此通大乘。今初。又此七句含有八义。曲摄为四。初四句言与乐。正显行相。广者与欲界乐。欲境广多故。大者与同喜乐。谓初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无量者三禅已上离苦离喜故深。故名无量。不二者三乐平等与故。次二治障。不爱之冤亦与其乐。故无冤障。是爱之亲亦与其乐。非是偏情。故无对碍。中心无爱不爱。故非障也。次一清净。谓无身心不调五盖等障。是行清净慈。后无恼一句摄果。慈定起于色界正果。慈之余势。起欲界习果。皆无苦恼之事。故修慈经说修慈有十五利。谓卧安。觉安。天护。人护。眠无恶梦。寤常欢喜。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害。常生善处。镇受快乐。正报梵世。残报人王。远果作佛。然此中有多种果。初现报果。常生下后报果。正报梵世。望上生报。望下正报。残报人王。即是习果。又初士用果。水不能漂等是增上果。常生下异熟果。残报等流果。作佛是离系果。修一慈心三报不断五果俱圆。无费一毫而功报无极。幸诸后学思而修之。上释众生缘慈。次徧至一切处即法缘慈。横徧十方。竪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念。法者谓圣凡五蕴之法及众生所有分别作业之法。名为法缘。后二句无缘者。无缘有二。一自体无缘。竪穷法空。故云尽法界。二徧至无缘。显空无分齐。横尽虗空。末句云徧一切世间者总结上慈。成无量义也。

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结类三可知。

上明四无量果。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虗空。于虗空中加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明行功用果。前内怀慈济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文中有五。一神境。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天眼。寄同世间故但得五。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变多种受神之名。亦名神足。依欲勤心观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随意成故。余名易了。今约利生三业。初一约身到机所。次二口业。天耳闻佛说法闻众方言。以他心智通。随种种言音皆尽知已。将前所闻之法。随其所闻之意。复宜用何言之异。而授与之。后二意业。宿住知其过去是何界种。天眼见其未来远近成益。随应化之。今初身通。初总明。后能动下别显。总中云得者。总修总得。然通依四禅。多依第四。别中得三种自在。一世间自在。动大地故。二以一身下身自在。三石壁下作业自在。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第二天耳通。初总标其体。谓天耳清净。清净有二义。一离欲界法。得静虑引生清净大种所造。二离于障碍审谛闻故。由此过于人耳。悉闻下显用。释过人义。远细皆知故。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第三他心通中三。初总。知他心者通于王所。次所谓下别。后菩萨如是下结。别中二十六心。行相各异。然除小等四心。余皆障治间明。善恶对显。总摄为九。一以初六心明随烦恼。谓随缘现起烦恼相应。故名为随。非约小惑名随也。言有贪等。即三不善根。及三善根以为能治。二有烦恼等二心明使。即是随眠。三小等四心名生。约无记报心。人心小。欲天广。色天大。无色二解脱无量。以作空识无边行相故。上二不尔。四有四心学三昧行。略者谓由止行。于内所缘系其心故。非略者太沉昧故。或不一所缘故。散者太举。于五妙欲境随顺流散故。非散者于妙所缘明了显现故。前二约定。后二约慧。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正入根本定故。不定者未入及起时故。六有二心明得解脱。有缚无缚故。七有余凡夫。增上慢即前类之余。以得四禅谓为四果。即麤习行名上。无此即细习行名无上。八有二心。妄行正行。论经名求不求。希求名闻即是杂染。反此非染。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济为广。随阙非广。上之九类不出三种。初二烦恼。次一是苦。余皆是业。业有善恶耳。皆如实知者。审于事实见理实故。亦非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余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之实知也。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第四宿住智通。初总标谁能念即宿住之智。次所谓下别显。后如是过去下总结。别中初念何事。谓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显念时。次我曾下云何念。即念相差别也。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谓父母家姓。如迦叶等种族即刹利贵贱等。余可知。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第五天眼通。论明生死智通。约根约境异故。初总显能见。谁能见。天眼故。清净者审见故。过人者远见故。次见诸下别显所见。初见生死本有之果随业之因。若彼众生下云何见。别见因果不同。如二地善摄戒中辨。菩萨下结。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第三总结自在。近结厌果。远结前厌。于何自在即前禅等。禅谓四禅。三昧者四无量慈等三昧故。三摩鉢底此云等至。此应译者之误。合云三摩呬多。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云何自在谓智能出入。则散动不能缚。即心生时随心用现在前故。大悲方便不随受生。则定不能缚。若不随禅生当何所生。不拣净秽但能满菩提分处。即生其中。谓诸佛菩萨共生一处。是能满处。以愿力者。非业系生故。

上地行竟。

下地果。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三界即为三别。初调柔果中有法喻合。今初链行缘。次悉以下明能链行。后见缚下明所链净。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

次明链行中先福行。次回向行。后修智行。言观一切法不生不灭者即法性观。于清净法中。不见增故不生。烦恼妄想中不见减故不灭。因缘而有者谓净法从缘生故无可增。妄法从缘灭故无可减。又此三地世间满故。于禅定为此实观。起后地无生行慧。亦即善巧决定观察智也。

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二所链净中。先明断惑。后链细异麤。前中五缚即五住烦恼。若合色有即是四缚。亦名四流。见缚先灭者。初地见道已断分别惑故。一切欲等者。论云一切修道中三缚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谓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故云无明习气。习气即种义。次于无量下拣细异麤。谓是断细。以多劫不积三不善根故。细种渐断善根转净。言多劫者仁王经说。初地经四阿僧只劫后地培增。以细障难断经劫转多。多劫不积故邪贪等断。然但细习。以初地见道二地修道已断麤故。善根转净则前信等。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链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喻言秤两不减者厌离世间胜于前地。信等入于厌火故自在不失减也。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詖心皆转清净。

三合中二。先正合前行净。后此菩萨下别显忍净。此地忍增。故偏明之。有十三心。初二句为总。一他加恶辱能忍受故。二善护他心谓他凌我以刚强我则骋之以柔和。故下诸句别释此二。别中初有二心。分别善护他心。一谐顺心。以他于菩萨作恶。疑菩萨嗔恨。菩萨现同伴侣与之谐和。二悦美心者。爱语诲诱。次以三心分别。加恶忍受谓身加恶而不瞋。口毁辱而不动。心嫉害而忧恼不能浊。次有三心出上二因。无高下者。过去久离憍慢故不自高举轻下于彼。由此能忍柔和护他。后二即加恶不改之因。一不望报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受恩常念小恩大报。故众生于我有恩。法尔应忍。后三心显上二心离障。虽柔顺护他而非谄。实为利益故不诳。心无隐覆谄佞故。险詖者谄佞也。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此菩萨下第二别地行相。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第三结说地相。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摄报果。此下诸地摄报文皆分二。初上胜身。

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次上胜果中先自分行。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

次胜进行。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清净安住明盛心

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第三重颂。十八偈分五。初一颂起厌行分。

菩萨住此发光地

观诸行法苦无常

不净败坏速归灭

无坚无住无来往

观诸有为如重病

忧悲苦恼惑所缠

三毒猛火恒炽然

无始时来不休息

二有十二偈颂厌行分。于中初二护烦恼行。

厌离三有不贪着

专求佛智无异念

难测难思无等伦

无量无边无逼恼

见佛智已愍众生

孤独无依无救护

三毒炽然常困乏

住诸有狱恒受苦

烦恼缠覆盲无目

志乐下劣丧法宝

随顺生死怖涅盘

我应救彼勤精进

次三偈颂护小乘行。

将求智慧益众生

思何方便令解脱

不离如来无碍智

彼复无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从闻得

如是思惟自勤励

日夜听习无间然

唯以正法为尊重

国城财贝诸珍宝

妻子眷属及王位

菩萨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舍

头目耳鼻舌牙齿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

但以闻法为最难

设有人来语菩萨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

闻已投之无怯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

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

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

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后七偈颂方便摄行。

闻已如理正思惟

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随其力而受生

三一偈颂厌分及果。

菩萨住此见多佛

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

如链真金体无减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诸天众

令舍贪心住善道

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复过是

四三偈颂位果。

一切众生普利益

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义已解释

五一偈颂结说。

第三发光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