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新篇章
3672800000006

第6章 前瞻思考

预测中国

Gordon Orr

Gordon Orr(欧高敦)以个人名义发布对中国的年度预测已持续五年。本文他对正确和错误的预测结果做了一番盘点,并坦承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预测中国还是在七八年前。最初只是为己所用——每年一月初对接下来一年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后来,我渐渐将一些有趣的想法发布到麦肯锡的内部博客中。

四年前,出版部的同事建议我对外公开预测内容。首先是英文版,接着是中英文版本都有,影响之大我始料未及。除了麦肯锡官网登载文章,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还将预测内容传播给成千上万的读者(至于某个被我不幸言中的预测,甚至可能有几百万人读过)。因此,我觉得数据的准确、保持连贯性和敏感度很重要,另外,精心及充分编辑也是不可少的。每次年度预测中我都试图综合权衡以下因素:

■ 我确信必定会发生,对中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动向。既包括小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是带来重大转折)的细微变动,也包括那些足够影响全国的重大变革。

■ 有可能发生且一旦发生就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

■ 发生概率很低,一旦真的发生也挺有趣。通过这些事情,我可以与大家分享上一年发现的有趣,也许是出乎意料的事。

二十年来,我有幸在中国定居,把自己充分融入其商业、经济和社会转型之中。我虽然扎根中国,却不是本地人。或许这让我既能更快发现并乐观看待中国的成就,又能客观审视成功中隐藏的问题,思考其发展的基础是否坚实。

预测提到的很多话题常常或明确或隐晦地出现在我和别人的交流中。我亲眼见证了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更替了四五轮甚至是六轮。我有幸与许多规模数十亿美元的中国私企高管共事,目睹他们从中层奋斗至高层。我还耳闻目睹麦肯锡众多优秀中国同事晋升为全球董事,也有同事作别麦肯锡,进入中国最优秀的一些企业担任领导职务。

预测准不准?

以下是过去几年预测中的亮点和败笔。

2009年

2009年的预测可能是最具体也是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其中有一条迅速在数百万人中传播开来。我提到中国建筑质量欠佳,并预测一幢大楼将倒塌。几个月后,中央电视台(CCTV)新楼失火,上海一幢全新住宅楼因地基问题倒塌。中国的社交媒体立刻将我奉为神算。

第二准确的预测是更多中国制造商将把墨西哥当做生产基地。彼时已有大批韩国制造商在墨西哥生产,早期迹象表明成本和需求压力正在推动多个制造基地的形成。富士康和海尔收购了墨西哥工厂,联想也宣布将在美国组装个人电脑。但是中国制造商没有如我预言般大刀阔斧地在各国建立生产基地,主要考虑还是为了靠近现有的供应基地,避免在远离本土的市场复杂运营。

我本以为2008年华为(在贝恩资本的支持下)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失败之后,2009年中国企业会看上其他美国高科技公司。但是自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再也没有中国企业成功收购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案例,即使是那些步履维艰的美国公司也没有中国公司问津。许多观察家注意到前后政治环境的不同:如果联想晚几年收购,很有可能也会铩羽而归。对大型中国企业而言,收购美企被拒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以致于在华的美国商会正在考虑一项举措,旨在帮助中国企业赴美投资。

与此同时,电信领域的竞争几乎销声匿迹,跟我预测的加强整合大相径庭。政府通过政策和法规调控完成了股权转移,使得拥有庞大网络固定资产而日渐衰落的几大运营商免于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

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没有如我所料般高歌猛进,但政府打造世界领先电动汽车(EV)行业的承诺却是有目共睹的。政府承诺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和购车者激励措施,并规定某些政府用车必须使用电动车。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设定了到2011年生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的目标。2011年实际生产新能源车1.5万辆,其中1万辆为电动汽车。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者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基本排斥电动车,况且电动车技术也没有达到厂商原先承诺的水平。我在此前看好的比亚迪股价,结果从巴菲特投资高点以来下跌了65%。这条预测可说是错得厉害。但是可以看到,电动车的推广是非常急迫的,最有力的论据就是北京2013年上半年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国本土品牌很清楚电动车技术,尤其是电池的开发和全球推广的巨大障碍。万象最近收购A123电池生产商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正进行电动汽车的第二波扩张,2017年之前规模可能不大。

2009年初我预测两岸关系回暖很有先见之明。大陆银行在台湾一直谨慎投资,但直到2010年才开设了第一家代表处。至2010年末,已有四家国有和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台北开设了分行或办事处。

2010年

由于我在圣诞节和新年时事务缠身,当年的预测未能及时发布。

2011年

2011年的预测内容要少于往年。我预测会有通胀问题,的确当年的通胀超过了5%(2010年为3.3%,2009年为负0.7%)。政府尤其担心食品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食品供应仍承受着巨大压力,无法避免靠天吃饭的局面,也无力抵御病虫害的侵袭。2011年,大量增加的农产品进口吸引了大量金融投资者进入该行业淘金。

我也预测最低工资水平会上涨,但生产率提高将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了推动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很多城市的年增长率高达20%。但企业却未能将生产率提高到相应水平。许多的跨国公司第一次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达到了世界中等甚至更高水平,而且在雇佣和解聘方面有诸多限制。中国公司现在能更好地把握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平衡点,尤其认识到了雇佣成本高但效率一般的白领所隐藏的风险。

如我所料,2011年中国企业实现了海外收购的大丰收,总价值高达500亿美元。绝大多数收购出现在能源行业,主要有中石化以48亿美元收购葡萄牙高浦石油公司巴西子公司(油气)的30%股权;中国三峡总公司与葡萄牙电力公司价值3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项目;以及中投公司以43亿美元收购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的30%股权。中国公司还购买了美澳油气田的勘探权,完成了若干大型矿业收购。其他行业方面,联想收购了NEC的个人电脑业务,以及德国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Medion 37%的股权。中国在国际港口运营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加。

我当年的最大败笔是预测中国政府可能战略性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尤其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直属的工业企业。而现实恰恰相反。自从2010年以来,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的垄断份额都有增无减。

激发大家的兴趣——以期抛砖引玉、未雨绸缪和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比面面俱到更重要。

2012年

2012年有一些轻松的成功预测。比如,总体薪酬水平跟最低工资水平一样,不出意外地上涨(上海上涨13%,其他城市涨得更多)。白领工资涨势更劲,上海研究员的工资甚至可能高过慕尼黑。举例说,某中资公司研发部门每年的人均薪酬高达7万美元。

中资公司会计丑闻在2012年持续发酵并延续至2013年,速度和波及行业都超出我的预期。“上榜”的公司不胜枚举:博士蛙、中国高速频道、大庆乳业、分众传媒、东南融通、嘉汉林业、中联重科以及最近的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代煤矿机电的子公司)。这一议题相当重要,不仅关乎股东利益,大量跨国企业也因此放弃了收购谈判,并非因为已经发现问题,而是担心这一问题带来的隐患。

2012年,中资企业在收购方面再接再厉,尤其是在农业和基础材料领域。能源业仍是吸金大户。主要的收购案包括中石化以24.4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的五处美国页岩油气田的少数股权;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13亿美元收购专注铀矿的澳大利亚Extract Resources;以及三一重工以7亿美元收购德国混凝土泵车制造商普茨迈斯特。

我成功预见到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放慢增长步伐:增速从2010年的32%下降到了2012年的9%。本土厂商(仅增长了5%)受到的影响大于大型中外合资企业(2012年增长11%)。瞄准豪车的企业增长了20%,未受到经济放缓和铺张浪费的影响。

医院改革的稳步进行与预测相吻合。现在,外资医院可以是100%的独资,但公立医院医生不愿离开将会制约私营医院的发展。

2012年初,我非常看好绿色投资。这一年最终成为中国风电安装的丰收之年,却也是太阳能设备企业的噩梦。2012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5吉瓦(5000兆瓦),在2011年2.5吉瓦的基础上翻番,而2010年仅为2011年的1/4。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终端市场。

然而,太阳能板块制造商却不得不面对价格下跌,欧洲需求疲软,行业产能过剩和贸易壁垒加剧。中国太阳能产业2012年的产能高达40~45吉瓦,而全球需求仅为30吉瓦左右。中国太阳能板售价为每单位(wp)[1] 60美分——等于或低于制造成本,而单位售价2012年为1美元,2011年为1.6美元,2008年为4美元。大部分企业依靠国内银行贷款维持运营,行业整合势在必行。然而,在需求增长放缓后,地方政府往往会介入。

中国农业在2012年未受到病虫害的重大影响,但几乎未采取措施遏制我早先预料到的粮食价格上涨。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赤字不断增加,2012年攀升至560亿美元。由于许多农产品的全球市场吃紧,通胀压力持续累积。但是2012年总体通胀并未大幅上扬,主要依靠猪肉的周期性跌价拉低了通胀。这一点我早该猜到。

私募基金和风投基金可能会“落荒而逃”的预测有点过了。虽然还没有私募经理高调转移资金的现象,但我相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发现儿子所在的上海的学校将学校经费转到别的项目。没有资金支付外籍教师的工资、住房或保险,甚至是签证续签。要不是员工忠心耿耿,学校根本无法撑到年末。

2013年

2013年还未过半(当我写这篇文章之际),现在判断2013年预测结果为时尚早。我的预测主要包括:银行业表现欠佳、猪肉或鸡肉价格翻番、一家实体零售店破产和欧洲足球队投资中超联赛。银行对理财产品担忧日甚,而德国家电零售商万得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也凸显了市场挑战(这不由得令人想起2011年百思买黯然退出中国的情形)。关于英超是否投资中国,得等到本赛季欧洲联赛谢幕才能揭晓。

忠告

在世界很多国家,新年预测是非常普遍的商业艺术,但在中国这么做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风险和回报。以下是我的体会和忠告,以期对商业领袖有所帮助。

■ 只要预测的大方向正确,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会使你的预测或多或少应验,有时还会很快。对变化的速度保持警觉非常关键。

■ 不要过度依赖官方统计数据。至少在过去,官方很难收集到高质量的数据。通常,公布的数据做过大量包装。

■ 想要准确预测变化或转折的时间点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是发现变化的类型并提前计划,是企业的基本责任。

■ 波动性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消费者和企业往往对各种信号做出过度消费、投资和削减开支的反应,从而导致需求的跳跃性变动,并造成不利影响。不要做直线型预测。

■ 经济学原理在中国仍然适用。如果有时看起来不太寻常,可能确实就是如此。在预测(或投资)前要找出异常的原因。

■ 激发大家的兴趣——以期抛砖引玉、未雨绸缪和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比面面俱到更重要。

这几年下来,我明白了一个真理:预测一旦公之于众,就覆水难收,人们总是能在网上翻出我以前的预测,无论是对是错。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因此,一方面,我让自己的脸皮变得厚一点,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妄下结论招致自己难堪。

欧高敦(Gordon Orr)是麦肯锡亚太区董事长,常驻上海分公司。

关于他对2013年的更多预测,请登录麦肯锡大中华区网站www.mckinseychina.com/zh,参见《2013年十大预测看中国》。

注 释

[1]. 峰瓦(wp)是太阳能电池板在实验条件下的名义发电计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