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3675000000011

第11章 归去来兮乐天命(1)

——两晋南北朝文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选)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三国开始到南北朝结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不到400年的时间。这个时期一般属于中古历史,即远古、中古和近古中的中古时期。这个时期,魏晋和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天下纷争动乱,这是大的方面的形势。它前面的汉朝是大一统,后面的唐朝是大一统,这中间基本上都是分裂的,当中,隋代很短暂,是统一的。上面是三国、西晋、东晋,下面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西魏等,都是纷争动乱。天下分裂有它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它好的一面。由于是分裂状况,统治者不能将思想都统治住,因此它是思想自由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思想上最自由解放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楚、魏、韩、赵、燕、齐。这时候是思想最活跃、最少束缚的时期,这时期有诸子百家,是中国学术史上和思想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像老子、孔子、庄子、荀子,都是在这个时期。魏晋南北朝也是非常自由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大繁荣的时期;虽然没有最杰出的突出成果,但是非常繁荣。它的诗啊,散文啊,骈文啊,小说啊,音乐啊,绘画啊,书法啊,雕塑啊,都非常繁荣。这时期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绘画家顾恺之,雕塑方面,我们现在看到龙门石窟也好,云岗石窟也好,以及泰山经石峪的大石刻,都是南北朝时期刻的。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可以说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顶峰。

这个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还有一个特色。中国的选拔官吏制度,在汉朝是察举制,到三国时期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它在开始时是非常好的制度,它到后来形成了“门阀”制,蔓延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是个官的名称。好比是北京市这个地方,推举一个人,这个人“中正”,就是很公正,德高望重,由他把他所管辖的人才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中再分上、中、下,中品中再分上、中、下,下品再分上、中、下,这样一共是九品,都由他来确定,他把人才分类归档。例如,上上品有王某某,张某某,李某某等;中上品有哪些人,哪些人;下上品中有哪些人;下下品中有哪些人;他是不偏不倚的。如果朝廷需要一个宰相,那就从上上品中去找人。如果需要一般的人,就从中上品中去找人。如果是七品官,就从下中品中去找人。他实际上把握了政权非常核心的部分,因为任用官吏使用人才就由他来定。九品中正制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分九品要公正,“中正”要公正。如果不公正的话,那就坏了。因此,九品中正制开始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后来,到曹操的儿子曹丕,到了魏,大约三四十年的时候,司马氏强大,但齐王曹芳很软弱,辅助他的曹爽也不行,而司马氏的力量很强,实行一种白色恐怖。他是豪门大族,逐步地把“中正”的权抓到了手里,就把凡是贵族的、凡是豪门的都排在上品当中。把出身很低的,哪怕你最有才华,也把你排在下品当中。所以就形成了“门阀制”。在“门阀制”中有两句很典型的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就是说,寒门中的人再有才华也排不到上品当中去;有权势的贵族中的人哪怕再不行,也不会排到下品当中去。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因此,这个时期有很多文学家,像左思啊,像陶渊明啊,都很有才华,可是出身不是高贵的,所以只能沉沦在下僚。他有才华,可又无法施展,于是就出现内心的悲愤,就能写出好诗来。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才华,也不会有大悲愤。因为没有大的痛苦、大的失落,所以也就没有大的悲愤。一个人很有才华,很有理想,很有抱负,但又不让他施展,这时候就出现激愤的情感。因此,了解这个时期的“门阀制”,有人认为是解开魏晋南北朝很多文学现象的一把钥匙。

建安文学的下面就是正始文学,只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一个年号,是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这时候司马氏已经在朝廷里掌握政权了,实行一种白色恐怖。在白色恐怖下,很多人不敢说话。这时期文学方面有“竹林七贤”,整个文学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安时期,我们说的三曹和建安七子,心中有什么抱负、理想都可以抒发出来,曹操就是带头抒发。到了竹林七贤的时候,司马氏采取白色恐怖,不让人说话,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见,那就不行。所以文学抒发情感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豪放的、明朗的、刚健的;而变成隐晦的、含蓄的、曲折的。竹林七贤一共有七个人,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大家不必记这么多,记住阮籍、嵇康和刘伶就行了。刘伶喜欢喝酒,他常乘鹿车,带一壶酒,让人带着铁锹跟着,说:“死了掘地埋掉算了!”下面我们讲讲阮籍。

阮籍这个人,他也不满司马氏的统治,但是他采取的是一种软的对抗。嵇康也不满意,但是他采取硬的对抗,所以他和阮籍的命运不一样。阮籍对司马氏统治不满,他是软的对抗,譬如司马氏要跟他结儿女亲家,要娶他的女儿做儿媳妇。他心里肯定不愿意把女儿嫁到司马家,但是他又不敢不愿意。怎么办呢?他就采取软的办法,凡是司马氏派媒人到家说媒时,他就说“喝酒,喝酒”;于是一下子就醉了。第二天媒人又来,他又说“喝酒,喝酒”。他醉了六十天,没法说呀。是因为喝醉酒了,也不好降罪于他。他就是用这种假装醉酒的办法来避祸,用佯狂、佯醉来逃避灾祸。这个人内心非常醇厚。魏晋人多喜欢喝酒,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摸身上的虱子,把虱子抓出来,认为是最高雅的行为,这叫“扪虱而谈”。阮籍在酒馆里喝醉了,就靠在女老板身上睡了,女老板的丈夫回来,也不为意。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阮籍并不会有坏心眼。

他在文学史上写过《咏怀》诗82首。这82首不是一个时候写的,也不是一个地方写的,也不是为了某一件事情写的,即非一时一地一事而作。把它们放在一起,是组诗,用组诗咏怀。这样一种形式开始于阮籍,后人很多都继承。譬如,像陶渊明,有《饮酒》20首;譬如像鲍照,有《拟行路难》18首;唐朝的陈子昂,有《感遇》诗38首;李白有《古风》59首。这是一个特色,都是用组诗来咏怀。第二,在风格方面,都是比较隐晦曲折,含蓄暗示,它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意旨微茫,难以情测”。后来每当时代比较黑暗,人们就采取这样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晦曲折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嵇康,这个人性格刚烈。他和竹林七贤的另一个人向秀在一起打铁,司马氏派一个文化特务叫钟会的去打听打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事情。一看嵇康在打铁。他们两个人不理他,他一看,没趣,等一会儿就走了。他走的时候,嵇康有意识地问他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生气,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样,嵇康就得罪了司马氏。司马氏手下有个人,叫吕安,被诬做了坏事。因为是朋友关系,嵇康就替他辩护,得罪了司马氏,要把他杀掉。嵇康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临刑之前,就提出一个要求,让他再弹一曲《广陵散》。他弹完之后将琴一扔,说:“《广陵散》从此绝矣!”后来就被杀了。

下面就谈谈西晋文学。三国归晋,就是司马氏把魏灭了,成立起晋王朝。晋分西晋、东晋。西晋的首都在洛阳,东晋的首都在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三国时分魏、蜀、吴,吴的首都在南京。宋、齐、梁、陈的首都都在南京。上面六个朝代叫“六朝”,我们经常说,“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六朝”就是这个概念。西晋时期是50年,东晋是100年,两晋就是150年。应该说它在中国诗歌史上总的成就不算太突出,但却有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等会儿我们再说。

西晋我们只简单讲两个人。一个叫潘岳,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男子,很有名,又叫潘子安。他每次出去的时候坐在车子里边,女子们见他长得漂亮,就用鲜花、水果朝他车上扔;晚上就装了一车水果回来。当时还有个诗人,叫张载,他长得很丑。他出去的时候,儿童们就用砖头瓦块儿朝他车上扔,他晚上回来就装了一车砖头回来。潘岳的其他作品就不说了,说他的三首悼亡诗,他在妻子去世以后写了《悼亡诗》三首。这三首诗写的感情诚挚,一往情深,写得非常非常好。“悼亡”本来是一个泛指,悼念去世的亡人。但是因为潘岳的这三首诗是悼念亡妻的,就从他开始,一直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只要是诗人用到“悼亡”这两个字,百分之九十几是悼念亡妻,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到了唐朝的时候,像朋友去世该怎么说呢?譬如像孟浩然去世了,李白写诗悼念,就是“哭孟浩然”。可见潘岳的这几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很有影响的。我们举几句,他说妻子去世后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这当中“流芳”是他妻子用的一种香料,妻子去世了,走到她屋子里时,还可以闻见她留下的香味。“歇”就是消歇,完了。她留下的衣服还挂在墙上,睹物思人,看见这些东西,就想到他的妻子。这两句是抒发情感。下面有两个比喻:“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本来是双飞鸟,妻子去世之后就剩下一只了;就像河里游的比目鱼,相传这种鱼是一条鱼在这边有一只眼睛,另一条在另一边有一只眼睛,一对鱼必须并排在一起才可以游。忽然之间,这样的两条鱼只剩下一条了。比目鱼呀,并蒂莲呀,连理枝呀,都是中国传统的代指夫妻的意象。

人生中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这里我深入讲一下。我在北大负责文科工作,有一次一位老师对我说,他回老家了,因为岳母去世了。他跟我说:程老师,我们都在北大工作,而实际上我们的父母亦在默默奉献,因为忠孝不能两全,没法朝夕伺候父母。他说,倘若我们的父母去世后,北大能够发一个唁电去,这该是多大的安慰!我说,你说得非常好,整个北大我管不了,但文科这部分我可以管。于是,由我亲自给文科各院系领导写了封倡议信,叫《春天里的倡议》,大意是说,当我们看到窗外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时候,就想起唐朝孟郊的一首诗歌,叫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像小草永远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似的,子女永远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因此,建议当老师的父母去世时候,以院系名义发一个唁电,送一个花圈。这是对地下亲人的一个安慰,对家乡亲人的一个宽慰。除去这样做以外,在文科工作的人,80岁以上时,不论他是教授也好,是普通工作人员也好,只要院系给他们过生日,我们社科部就一定代表全校文科老师给他送一个花篮,对他表示祝福,对他表示感谢。80岁啊,那是生命的胜利,应该放80响礼炮来庆祝。这几年,我们已经送了20多个花篮。上星期,我们中文系的林庚先生95岁寿辰,我们也送了一个花篮。他是著名诗人,主要研究盛唐诗歌,下次我们将讲到。他认为人的心态应该永远年轻,他长寿的秘诀就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蓝天为路,阳光满屋”。老人已经95岁了,走路依然是昂头向上。

唐代诗人元稹,他也有很好的悼亡诗《离思》之四,前两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我看过了沧海的水,那样浩瀚无边,再看其他水,就像一个小勺子的水一样。见沧海之水则天下无水;巫山的云彩非常好,看过巫山之云则天下无云。意思就是我的妻子是最好的。接下去的两句诗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自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即使在美人丛中走过,我也懒得回头来看看,为什么呢?一半是因为我现在修道不能近女色,一半是因为你啊。

后来北宋词人贺铸在妻子去世之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词,叫《鹧鸪天》,悼念亡妻。他和妻子一起到苏州去,可是妻子突然去世了。“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最后说:“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感情非常真挚。

在悼亡词中,朋友们都很熟悉的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她去世十年以后,苏东坡写了著名的词,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悼亡词也写得非常好。当然,后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写得也很好。

西晋时,另外一个文人是陆机。他当时名声很大,与潘岳并称为“潘陆”。他有著名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名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