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3675000000015

第15章 独念天地之悠悠(1)

——隋与初唐文学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隋代文学。隋朝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它统一了天下,但时间很短,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共38年时间。隋朝虽然很短,但它的历史地位很突出。秦朝和隋朝有很大相似之处。第一,它们的前面都是天下分裂,秦朝之前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隋朝之前是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分裂。第二,它们都统一了天下。第三,时间都很短。第四,在它们的后面都跟着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朝之后是汉朝,400多年。隋朝之后是唐朝,加上五代是350年。第五,它们自己制定了很多制度,应该说是很好的,但还来不及很好执行,就被人家推翻了。“汉承秦制”,是说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唐承隋制”,是说唐朝继承了很多隋代制定的制度。这当中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考试科举制,这种制度沿袭到唐朝,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代,甚至今天的高考,可以说,也是科举制的尾巴。

隋代很短,在文学方面成就不高。隋代之前的宋、齐、梁、陈,齐梁陈的诗歌内容主要是写宫廷生活,叫宫体诗。这些诗写女子的妩媚,写女子的体态等等,审美的情趣不高。中国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反映社会广大民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所以齐梁陈的文风不好,而且蔓延到隋代,一直蔓延到唐朝的初期。因此,在这个时期没有什么特别的民歌。我在这里主要讲两首,一首是无名氏的送别诗,这首诗歌比较清新: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说明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折柳送别”了。为什么要“折柳送别”呢?第一,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说一个人到前方打仗,走的时候是春天,回来的时候是冬天,它是这样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用美好的景来衬托悲伤的情。今天我回来了,是高兴的事情,但却雨雪霏霏。情景交融是一种美;情景相反相成,这也是一种美。你看,在白板上写黑字,这是一种烘托。这首诗影响非常大,杨柳依依反映了一种惜别的感情。这是“折柳送别”的第一个层次。第二,“柳”和“留”谐音双关。因此“折柳”有一种真诚挽留的心情。常见的是上述这两种观点。但是到了清代时有了第三种观点,说是因为柳树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插到哪里都可以活下来,即“随地可活”,并由此转意为“随遇而安”。

另一首诗歌是薛道衡的一首诗,说他在农历的腊月到岭外去,当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时,已跨过了新旧两年了。这时,他想着要回家,于是就写了一首小诗《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由于他思家心切,离家短短的日子,对他来讲已是新旧两年了。也就是说,旧年是一年,新年又是一年。大雁已经从南方向北方回归了,可是我还没有回归;人的回归落在大雁回归之后。但是我思念家乡的感情,早已萌发了;春天的花还没有开,没有发,但是我思念家乡的情感已经萌发了,这种情感发在春天花开之前。这是一首很好的诗。隋代文学就简单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讲中国诗歌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就是唐代的诗歌。我们先总的说一下,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它是我们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一个中国人如果没读过唐诗,就如同英国人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是不可想像的。

唐诗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712年,盛唐是公元712到公元762年,中唐是从公元762年到公元826年,晚唐是从公元826年到公元907年。晚唐之后是五代,是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在盛唐时期有一个年代应该记住,这就是在公元755年冬季11月份,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从此以后,唐王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我认为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大势而言,唐代是顶峰,盛唐就是顶峰上的顶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虽说在这以后,宋代也有好的时候,清代也有好的时候(康雍乾)。但从大势而言,再也没有超过盛唐的了,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及天宝年间,即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开天盛世”,“开”是开元,“天”是天宝。初唐到晚唐290年,加上五代梁唐晋汉周一共约350年。这350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时期;从文学角度说,更是灿烂的时期。我们先总的说一下唐诗,然后按初、盛、中、晚的顺序朝下讲。

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一共收有49000多首;从康熙到现在又收集散失了的唐诗一共有2000多首。因此加在一起总共有51000多首。这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为什么呢?因为北大中文系花了十多年时间,把《全宋诗》编好了。《全唐诗》20本,《全宋诗》72本;《全唐诗》50000多首,《全宋诗》一共是20多万首,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全唐诗》,但其成就超不过唐诗。唐诗如同巍峨的高峰一样,宋代人没法攀越过去,只好绕道写宋词。可以这样说,凡是中国人情感方面的事情,大如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小的方面如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等等,在唐诗中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诗篇。第二点,唐诗50000多首,一共有2200多个作者,这也是空前的。这2000多作者在数量上当然是非常突出的,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这2000多作者遍布社会所有的阶层。所有的阶层都在写诗,上到皇帝、大臣写诗,将军写诗;下到农民、农夫写诗,樵夫、渔父写诗,和尚写诗,妓女也写诗,谁都写诗。这是一个兴盛的表现。如果一种文学样式,为社会最广大的阶层都能接纳,这才是非常鼎盛的表现。第三点,就题材内容而言,可以说,唐代以前所有的题材和内容,唐人都写得非常好。譬如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登临诗,怀古诗,咏史诗,闺怨诗,宫怨诗,爱情诗,等等所有的方面。第四点,就体裁形式而言,譬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歌行体,乐府诗等等,唐诗都很好。

就总体而言,唐诗重情趣。唐代的诗人用热烈的激情来感受生活、写到诗中。因此,我们读唐诗会得到振奋,得到激发。有个比喻说,读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而宋诗是重理趣,给人不是陶醉,而是给人以启迪。因此读宋诗,如品名茗。名茗就是名茶,古人喝茶是品茶,“品”是三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把一口茶分成三口喝。这样,余香满颊,愈品愈觉得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我先讲唐人贺知章的一首诗歌,叫《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的是春天里柳树像碧玉,高高一树。丝绦是什么?红旗下边挂下来的穗子就叫丝绦。碧是生命的本色,绿也是生命的本色。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柳树以令人高兴的样子,上下翻飞,柳树上那些细细整齐的树叶又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剪裁出来的,是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的杰作。这首诗歌写得层次井然,从总体写到局部。第二个特点,它表面上是咏柳,但实际上是颂风。把绿柳写得愈美好,愈引发人们发问:这绿柳的美好是谁带来的?是春风带来的。风是没有形体的,所以清代人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春天多么美好呀!人会受到感染。

我们再读一首《咏柳》。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是咏柳,可是到了宋代人曾巩的笔下,就大不相同。曾巩,何许人也?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最后一家。八大家中唐朝有两家:韩愈和柳宗元。然后是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最后就是曾巩。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春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春天到了,柳条还是冬天那样乱七八糟,没有改变它最初的鹅黄色。前辈们知道,春天到来的时候,柳不是一下子变绿的。先是出小芽苞子,它是鹅黄色的。这芽苞张开以后,绿叶就出来。第二句说柳条依仗着春风,疯狂地飘舞起来,狂到什么程度呢?“解把飞花蒙日月”,“飞花”是什么?是柳絮,它想把柳絮吹起来,把太阳和月亮都遮挡起来。你不要猖狂得太早了,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等到秋风一起,清霜一降,你就黄叶飘零,你就完了。“不知”,就是知不知?是反诘,更有力。你们看一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它写的是一种人,是在人类社会中感悟到的某种哲理。这种人就是《红楼梦》中写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是一个小人形象。作者把这样一种小人的形象,用“柳”作为物化外露的形象来表现出来。所以它给人的印象,一点儿不可爱,而是令人可恶、可憎。同时,给人以启迪。我经常用这两首诗从总体上说明唐诗和宋诗的差别。

那么,是不是唐诗都只重情趣,而不重理趣呢?这也不是。例如王之涣一张嘴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一张嘴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哲理吗!刘禹锡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不也是哲理?又譬如说“议论”,唐诗中有一首议论得很好的诗歌,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诗歌每一句都是议论,议论得好,永远是好诗。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不管到哪一天,无论有多少高级营养品,什么蜂王浆啦,什么B呀C呀的维生素片啦,但是我认为维持生命最好的东西是五谷。五谷粮食是谁种出来的?是农民种出来的,是农民一滴汗甩八瓣种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粮食,这永远都是真理。

那么,宋代的诗歌全是重理趣,而不重情趣吗?也不是。当然,苏东坡比较多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一个人的内质要好,譬如像西湖很美,晴朗的时候有明朗的美,下雨的时候有朦胧的美。一个女子很漂亮,淡扫蛾眉很美,浓饰粉黛也很美。苏东坡一张嘴就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客观上要有一把好琴,一个是主观上要有高超的弹奏技艺。有了这两个条件,什么《彩云追月》啦,《阳关三叠》啦,《二泉映月》啦才能表现出来。这首诗说的就是生活中这样一种道理。有的人有个好爸爸,可是他自己不学无术也不行。有的人很有才能,可是得不到领导赏识和提拔,他也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清代时有个人说,苏轼诗歌没什么意思,全是重理趣,因此他不喜欢苏东坡的诗歌。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不能一概而论,苏东坡也有很好的重情趣的诗歌,你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诗写得多好呀!这个人愣了半天说,这首也不好,为什么是“鸭先知”,而为什么不可以是“鹅先知”呢?这就是抬杠了,没辙了。

对唐诗总体就说这么多。下面按初、盛、中、晚的顺序,有的地方多讲,有的地方少讲。

初唐100年,前50年诗歌成就不突出,但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很重要一笔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都是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也不太突出,只是宋之问有一首写得比较好,这首诗叫《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对归乡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好,越走近家乡,心里越害怕。怕什么呢?因为经冬历春好几个月没得到家信,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了什么问题了,以至于对面有人走过来,也不敢向他打听。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方面是归心似箭,一方面是近乡怯步。这首诗把这种矛盾而又细微的心情刻画得非常传神。这样一种情感,可以说是“人人意中皆有”,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过这样的情感的体验;但是“人人笔下皆无”,别人又都写不出来。我认为好诗歌应好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人以外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内容好。第二,对人以内的,是情感真切,情真意切。感情虚假,永远不是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