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3675000000022

第22章 乌衣巷口夕阳斜(2)

《长恨歌》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得非常好,后来写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唐军要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朝皇帝也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子,“宛转蛾眉马前死”。后来回到长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也是有矛盾的:他第一句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治理国家不能重色,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但他接着又寄以深深的同情。这首诗艺术上说来非常好。当时唐代政治比较开明,白居易去世次年即位的皇帝是唐宣宗李忱,他在悼白居易诗里,特别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我数了一下,李忱是玄宗下的第九个皇帝,你看他居然对于一个说他祖上“重色”的诗人,不但不惩处,反而称颂说你这诗写得好。说明当时是很开明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一个临邛道士能把杨贵妃的灵魂招回来,留下一个尾巴说:当时并没有把杨贵妃赐死,而是有个宫女代替她死了。她跑到哪了?到日本去了!日本后来还煞有介事地找几处遗迹,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历史悠久,对同一历史事件历代都有不同看法。如刘项相争,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带了十几个人逃到乌江边上,一个老船夫叫他上船过江,项羽说:八千江东子弟跟我过江征战,今只有几人还,我无颜见江东父老。乃拔剑自刎。对此,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到了宋代王安石,他不同意这个看法,在《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对此持不同观点。写得最好的,不是男子写的,而是女子写的,宋朝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不过江东,自刎才是英雄汉!这20个字,每读至此,我就对历史上多少好男儿写不出这样的诗而感到汗颜,我自己也汗颜。到了清朝,袁枚不同意白居易的观点,在所写诗《马嵬驿》中说:“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有多少老百姓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比唐玄宗想念杨贵妃的眼泪不知多多少!

《琵琶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用诗歌描写音乐的最好的诗歌。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形体的东西,是转瞬即逝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用诗歌把美妙的音乐刻画出来,保留下来,是非常难的。音乐反映生活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节奏,一个是旋律。绘画反映生活,也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线条,一个是色彩。诗歌反映生活,主要靠文字。所以用诗歌来表现音乐,是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的相互表现。所有用诗歌表现音乐的作品中,《琵琶行》是最好的。现在就只讲《琵琶行》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用了两个方法:第一,以声拟声,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来摹拟琵琶的声音。当人们读了这首诗歌以后,会唤起一种联想。比如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我们没有听到当时弹奏琵琶的声音,但是听过急雨打窗的声音,听过私语的声音。读了这样的诗歌以后,会唤起一种生活的联想。用人们生活的经历来弥补和丰富音乐的声音。这是以声拟声。

但是最好的还在于第二种手法,描写效果,侧面烘托。有时一件事情,正面已无法描写了,索性不从正面描写,而进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往往是有限的,而侧面烘托往往是无限的。举个例子:我讲过汉代的乐府诗中有一首叫《陌上桑》,描写秦罗敷长得很美,说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人最漂亮的是脸,脸上最漂亮的是眼。美得已无法用文字描写了,诸如眉如柳叶,不过像柳叶一样;目似双星,不过像星星一样;樱桃小口,粉面桃腮,唇红齿白……美都是有限的,诗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大胆撇开这些不写,却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她时忘情的表现:过路的人见罗敷如此美,歇下担子、捋着胡子欣赏;少年人见罗敷如此美,脱下帽子,露出美丽的帩头,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耕者忘了犁地,锄者忘了锄地,都是因为看傻了。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原来理解为看到罗敷如此漂亮,所以才“来归相怨怒”,回家就跟妻子打架,说你为什么长得这么丑?但后来认为劳动人民不会有不好的感情,于是理解为互相之间埋怨:就是你,因为看罗敷没有把今天的农活干完!这就是侧面描写。他用美所产生的效果是无限的、是惊人的,说明美本身的惊人,说明美的无限,美的惊人,读者想象多美就有多美!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一百个人就能想象出一百个罗敷,多么了不起!

现在,来看看白居易是多么高明。在《琵琶行》中,他共写了三次弹琵琶。第一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就是效果,一下子产生了“主人忘了归去、客人忘了出发”这样的效果。然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一个高潮,是最完整的一次。弹完以后,他说“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有四根弦,最外边最细的是高音,最里面粗的是低音。我们看白居易的伟大,他的了不起,他的大手笔,体现在下面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得好!弹奏时很多的船都被美妙的琵琶声吸引过来了,很多的船上一定有很多的人,可是一点声音也没有,说明人们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人们已经进入琵琶的美妙梦境中去了。现在忽然停下,人们恍惚如梦方醒,从梦里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秋江之上,啊,原来皎洁的月光,已经洒满了眼前秋江。实际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早已出来,人们听琵琶声把周围的美景都忘了,把周围的环境都忘了。待琵琶停下来了,人们如梦方醒。这两句是大手笔,最高明,写出了极致效果。第三次弹琵琶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是写弹的效果。第一次弹,是无头无尾,第二次是有头有尾,第三次弹,弹完后我为你写一曲《琵琶行》,却没有结尾,结在人们的眼泪中了,在哭声中淹没了。

白居易是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中唐的其他诗人,我们简单说一说。比如韩愈,他是以文为诗,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他有一首小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春天刚刚到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