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巅峰对决:马云马化腾争霸风云录
3675400000033

第33章 “金融”风暴(3)

一向缓步前进的马化腾,在阿里小贷的倒逼下,选择了风险更大的“大存小贷”。尽管从战略方向上来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旦构建完善体系,能够给腾讯银行带来爆发式增长。但是相对阿里银行“小存小贷”,腾讯银行起点过高,也必然会导致初期发展要慢于阿里。

本来腾讯最大的优势是其社交资源,但是社交资源与银行业务之间明显存在一定的隔阂。想要依托于其社交平台庞大的用户,转化成银行用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腾讯在信用体系上的建设力度不及阿里。在个人用户方面,经过余额宝培育之后,阿里的用户对于资金存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可和接受,在阿里银行展开业务之后,用户的信赖度理所当然会较高。

另一方面,以电商业务为主的阿里在交易额流水上要远高于以游戏、社交业务为主的腾讯。占据用户和商家两端的阿里,能够极大地促进阿里银行存储业务的发展。而腾讯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用户虚拟消费,这对银行存储业务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以上种种,小额存款对于腾讯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潜力和优势,这也是马化腾选择看似难度和风险更大的“大存小贷”的原因所在。

对于申请民营银行,腾讯以“仅为参股方”自居。相比阿里大开大合,所有的人都认为腾讯金融的想象力远不及阿里。不过微信支付的出现,给腾讯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可能。利用微信支付,在与基金、保险公司的合作上,腾讯有了更多可能。比如基于微信的理财平台,通过微信账号推出“微财富”成为基金公司角逐的重要市场。与阿里银行相比,微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或许会成为腾讯银行难得的一大特色。

对于金融这个渐渐开放的黄金行业,谁都不会等闲视之。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对马云和马化腾来说,开办银行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无论是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般的豪言壮志,还是马化腾般的低调,只要是民营资本,通向金融之路就注定不会太过平坦。

尽管不会平坦,但总是会到达目的地。一旦马云和马化腾的民营银行获得牌照,将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何种冲击,余额宝的小试牛刀已经透露几分。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发展,希望不只是在“四大行”,更多是海量民间资本以及民营企业灵活经营机制的引入。

尾声 闭环与终点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介质,当透过互联网去观察任何市场时,会发现原有的边界和规则全部都不复存在,竞争的方式也完全颠覆。无论是电商、社交、移动,还是搜索、金融,除了各自最熟悉的领域,腾讯、阿里、百度三大巨头实际上都没有先天的基因。但是凭借互联网的入口和庞大的流量,让所有进入一个房间里建势力、抢地盘,寻找变化与突破。

互联网无往弗界的扩张性决定互联网企业都有一个追求闭环生态(或者叫做闭环系统)的生命特质,每个人都想包办整个商业链条的所有环节而不依赖第三方。什么叫闭环生态?举例来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系统,从接受信息、处理到反应,这个过程快速、准确且很连贯。可是有趣的是,构建闭环生态过程却必须要有一种平台开放的姿态。闭环生态其实只是理想的系统状态。每一轮新的竞争开始,都意味着企业战线的延长,原有的链条遭到破坏和改造,闭环目标渐行渐远。

用户之争

将阿里以及腾讯每一步的战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圆圈。而圆圈的中心是用户,用户对于腾讯、阿里来说,是竞争最终的落脚点,任何工具、服务、平台都是为了能够圈住用户,以达到打击对手的效果。至于眼前需要多大的投入,完全不需要考虑,因为在未来的互联网领域,只要掌握了绝对的用户资源,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

对于马云和马化腾,用户既是起点,也是终点。阿里和腾讯在各种的领域,靠着积累多年的用户无往而不利,“量变引起质变”这句话在互联网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问题是用户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群体,等待着互联网企业去挖掘。与其说腾讯和阿里是在各个领域竞争,不如说只是在争夺用户。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演进,马云和马化腾的对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各自的领域。正如马云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京东、当当等电商企业,而是腾讯;马化腾的竞争对手也已经不再是新浪、网易等门户游戏企业,而是阿里。

互联网用户是最不具备忠诚度的,这也是各大互联网企业强调用户体验的原因。腾讯与阿里绞尽脑汁,无不对双方独有的用户资源垂涎三尺。在马云看来,腾讯庞大的社交用户,如果能够交给阿里,淘宝、天猫两大平台一定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在马化腾看来,阿里庞大的商家资源,如果能够交给腾讯,与腾讯用户结合在一起定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阿里、腾讯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和产品,无非是不想让用户流到对方手里。

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尤其是巨头之间,已经进入了关于用户未来的互联网入口的全面争夺。一城一池的得失已经不再重要,靠单个产品打天下的阶段也已经过去。区别腾讯和阿里谁更强大,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谁占据了更多的互联网入口,掌控更多的互联网用户。单纯的产品成功与失败,以及收入高低已经不再成为衡量标准。

在阿里和腾讯之间,相对低调的百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百度的搜索业务几乎没有受到来自于外界的重大威胁,哪怕是奇虎360所起到的影响也有限。百度提出了简单可依赖的交互模式,用户通过一个框实现其所有互联网的搜索需求。人们已经对搜索引擎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而百度作为依赖对象奠定了无懈可击的搜索地位。腾讯和阿里,在用户黏性上来说远远不及百度。这也是为什么百度在移动搜索上没有花大力气,就将你争我夺的腾讯和阿里甩在身后的原因。

用户习惯决定一切,马云和马化腾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培养用户的习惯,增强用户黏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对抗,与其说是打败对手的竞争,不如说是打败自己的竞争。抓住用户的痛点,完全不需要在乎对手要做什么,就能掌控用户,到达最后的终点。

生态之争

与人相对的一个因素是环境,放在互联网领域就是所谓的生态。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生态圈,最底层是内容提供商,即互联网企业,最上层则是用户。站在上层的用户永远不会局限于特定的环节,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务和支持。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和渠道,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人将腾讯与阿里之间的战争称为“中国互联网的世界大战”。或许有些夸张,但这场战争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和阿里的触角已经无处不在,涉及用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某一天,通过腾讯或者阿里其中一家,就能满足用户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以此看来,腾讯和阿里的商业意图已经完全明朗。

互联网是一个以开放性为基础,向用户提供服务的领域。在这里谁都能进来,但是谁能成为用户最后的选择才是关键。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满足用户所有的需求,包括腾讯、阿里以及百度三大巨头。也许未来会出现一家庞大的互联网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开放性激励那些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交错相连的依存关系。通过这样的互补最终形成了一个既定的圈子,随着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成员之间互相协作,最后能够解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这就是一个互联网生态圈,不过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完美的互联网生态圈。

阿里和腾讯在一个个领域厮杀,其目的也是为了构建属于自己的中间环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路径,就好比传统企业所面对的供应链,选定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然后联合其他环节的优势企业,为用户提供无障碍而且更加优秀的服务。

在腾讯和阿里之间,从电商到团购,从团购到O2O竞争推进,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思路。电商为用户提供了购物的便捷,而团购则是对电商的生活化补充,最后的O2O构建了一个没有缝隙的娱乐消费体系,将用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其中。而支付工具的竞争以及移动支付的较劲,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用户。

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曾经讲述过蒙牛的生态圈,从牧场、奶农、奶站,到工场、配送、渠道等。如今马云和马化腾想建立的正是一个这样的生态圈。在各自的领域,阿里的电商布局,几乎深入到一个中小企业经营者工作的各个方面。而腾讯的社交布局,也涵盖了一个用户娱乐休闲的每个环节。

腾讯和阿里尽管所做的事不同,不过本质却是一样的。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服务和产品,来创造和强化一个有利于电商或社交这棵大树自我成长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加入和市场的争夺,无非都是不断增加客户对自己的黏合度,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对于大树的作用一样。离开这些因素,树就无法生存下去。

同样的道理,对完善的闭环生态追求和闭环目标渐行渐远的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里和腾讯可能谁都难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在这一场大战中,决定马云和马化腾胜利的并不是前进的速度,而是稳健的步伐。普通的比赛是站在同一赛道上,谁速度快谁就能先到终点。但是马云和马化腾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更像是面对各自的方向,朝着对方进发。终点在双方的中间,不过先到者并不一定是胜利者,因为终点总是在变化移动的。

当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产品空前繁荣、关系空前复杂的社会形态,它将吞噬一切用户需求。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会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虚拟化,都纳入它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随着行业界限被打破,扁平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任何企业都不能只看着终点,脱离整个生态来思考未来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