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呈现真实的上海底色
2010年10月22日下午,从第30届夏威夷电影节传出喜讯,由上影集团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拍摄,上影集团出品,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海上传奇》,荣膺本届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值得一提的是,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每年只颁出“最佳故事片”及“最佳纪录片”两大奖项。最佳故事片奖,被伊拉克影片《巴比伦的儿子》摘得。
《海上传奇》首席出品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出席了颁奖典礼,他在领取奖项时表示:“感谢国际评委对《海上传奇》的肯定,这是著名导演贾樟柯以及中国电影工作者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之际,送给世界各地热爱中国、关心上海的朋友们的礼物。”他同时指出:“《海上传奇》是上海城市变迁的口述史,具有高保真的纪实价值。今次影片能够在国际上得到重要奖项,标志着中国纪录影片赢得了国际关注和肯定。”
正在北京忙于新片《在清朝》筹拍工作的导演贾樟柯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表示,这个奖项也是《海上传奇》剧组送给上海市民的最好礼物,“这个片子拍摄历时一年多,100多位上海人面对摄影机,慷慨地讲述了他们的私人故事,因此必须感谢所有参与过影片拍摄的人。拍摄还动用了上海的很多公共资源,得到了交通银行和洛克外滩源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真的很打扰这座城市,我也想说一句:上海,谢谢侬!”
在此之前,贾樟柯将上海世博会献礼片正式定名为《海上传奇》,并于当年五月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成为第一部进入戛纳竞赛环节的中国纪录片;八月该片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展映,赢得了“金豹奖”;九月该片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大师单元”。贾樟柯表示:“从《三峡好人》起我就致力于纪录片的拍摄,希望其能够逐渐被中国观众接受。《海上传奇》跨越上海、台湾、香港,是两岸三地电影工作者合作的结晶。”
《海上传奇》长达2个多小时,三分之二是故事,三分之一是上海空间的呈现。贾樟柯在1年多里采访了100多位和上海有渊源的人,并挑出其中18位不同身份、不同历史背景的人,组成了这部影片。“这些人里有政治家、军人、工人,甚至大名鼎鼎的杜月笙的女儿。这些人都很忙,分散在各地,协调起来很不容易。我在这1年里,随时处于游击状态,手机24小时开机,一听说谁出现在哪里,就带着剧组人员直接奔过去。”18位讲述离散聚合的传奇故事的人里,作家兼赛车手韩寒是最年轻的一位,而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则是让贾樟柯印象最深的一位。“听她说自己的爱情故事,就好像在听中国版的《简爱》。我问她,一生之中东奔西走会不会觉得累,她用非常儒雅的老上海话回答说,跟着自己的丈夫流落他乡,是一种浪漫。”贾樟柯如是说。
对“呈现真实的上海底色”的《海上传奇》,贾樟柯很是珍爱。他这样说道:
在《海上传奇》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我觉得上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城市的历史,以及这座城市的命运大转折。
我不愿意呈现一个浮华的上海,我想呈现上海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生离死别,人来人往。这部电影是通过私人的记忆呈现现代史的。我不是拍上海的历史,不是要讲解历史知识,是通过这些人的讲述来呈现真实的生活,呈现真实的上海,呈现百年来中国人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被影响的命运,他们的悲欢离合。
因此我的记录重点放在所谓的传奇人物身上。这些人物讲述的是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空间是上海的日常空间。
总体来说,上海是一个理性、务实、进取的城市,而海派文化更多的是移民文化所带来的上海精神。这种精神中带有一种理性的契约精神,在《海上传奇》之后确实多少对我的思考方式有所影响,这是上海很有特点的一种精神。
因为海派文化本身就是海纳百川,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东西,无论是住在这个城市,路过这个城市,甚至是在遥远的地方想着这座城市的人所共同构成的。
但是拍上海,不能被“上海”局限。上海在电影里好像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比如黄包车、旗袍和外滩。这些就是上海的全部?上海是丰富多彩的,要有一种意识——反抗典型化,反抗民俗化——去感受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感受这个城市里的故事。
我希望体现的是一个有故事的上海。全世界的观众才会对这个城市有感情,因为他们听到的都是有感情的故事,知道城市里发生过什么。
在我看来,这座城市曾经的沧桑经历,在1949年之前上海是中国文化政治的一个中心,大量的近现代历史事件和思潮都集中在上海:一方面,上海是中国社会变迁中提供思想原动力的港口,不断输入新的思想;另一方面,再把这些思想传播到内陆去。上海是一个大的舞台,重要的政治家、资本家、艺术家都跟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这样的卧虎藏龙。
我这部电影从梳理上海的历史延续到上海的今天,花很大的篇幅记录此时此刻上海年轻人的生活。因为还有上千万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个城市啊。
上海新的海派文化可以说还在一个形成的过程中,但是与原先的海派文化并不矛盾,都是以市民为根基的一种多源文化,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的过程。
我不希望电影里只有过去,还要有今天,有现在,有未来。
只要有上海人的地方,就有上海。上海不断地有大量的人来来往往,这样的来来往往,使这座城市显得动荡、无法安静。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流动带来的动荡形成了上海的文化,这实际上已经不是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这样简单了。上海的文化已经通过这种人的来来往往,被传播到了更多的地方——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影子存在。
就像在拍《二十四城记》时,有一天我在成都厂里看外景,忽然听到有人在唱越剧,循着声音上楼,在一个活动室里看到三四十个中老年妇女在唱着《黛玉葬花》,唱完后她们全部在说很标准的上海话。真的是有上海人的地方就有上海,他们有很多不足与外人道的故事,都很精彩。
虽然,在不少人看来,除了女主演赵涛和最后一个采访人物韩寒之外,《海上传奇》的阵容实在不够“商业”,缺少票房保证,但贾樟柯却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自信:“暑期档的影片非常多,但大部分电影都很商业。我相信《海上传奇》会有一个固定的观影群,那些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命运感兴趣的观众会走进影院。”
在贾樟柯自著电影书籍《海上传奇》里有他自己写下的一句话:“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注:贾樟柯:《海上传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14页。】贾樟柯很庆幸自己的成长伴随了我们国家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的记忆混合了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这让我有机会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有机会在之后的电影工作中去记录,去表现这场变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他也因这部《海上传奇》入选“2010上海榜样”的最终榜单。